曾國藩楷書七言聯

曾國藩楷書七言聯

曾國藩楷書七言聯》:曾國藩是清代名臣,一生勤奮好學,是一個治學嚴謹、博覽群書的理論家和古文學家。曾國藩書論的精妙處至今對人們不無啟迪,由於一心想整合北碑南帖,兼容剛健婀娜,他的書法不可避免地個人面貌不強,對書史的影響也乏善可陳。晚年的曾國藩說:“是日悟作書之道,亦分陽剛之美、陰柔之美兩端,偏於陽者取勢宜峻邁,偏於陰者下筆宜和緩。二者兼併鶩,則兩失之矣。余心每蹈此弊。”“剛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曾國藩書法的整體風格是陽剛與陰柔並濟,概括地說就是“寓圓潤於秀勁,合雄奇於淡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國藩楷書七言聯
  • 作者:曾國潘
  • 年代:清朝
  • 職業:軍事家、理學家
基本信息,藝術賞析,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一)題識: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晉階八兄屬,滌生曾國藩
鈐印:滌生、曾國藩印鑑藏印:伴情所藏、思溥、明德、清芬堂藏。
書畫印質地:紙本
(二)規格:168×39cm×2
楷書七言聯 對聯 水墨花箋
(三)楷書七言聯 對聯
材質:紙本
規格:132×31cm×2

藝術賞析

曾國藩書法源於深厚的傳統帖學基礎,習字極其勤奮,不管是馳騁戰場,還是賦閒在家,俱不忘事翰弄墨,其對於子女臨習碑帖也極其嚴格,這在他的家書中屢屢可以見到這類記載。曾國藩畢生信奉程朱理學,書法講究筆筆有法,從不逾規矩,可惜缺乏個性。
曾國藩曾國藩以文治武功名世,書法實乃餘事。傳世也無俟於書。顧平生於書,博習窮揮,未嘗稍懈。生平欲將柳誠懸、趙子昂兩家合為一爐。(馬宗霍《霎岳樓筆談》)曾國藩自述學書云:吾自三十時已解古人用筆之意;欲將柳誠懸、趙子昂兩家合為一爐,亦為間架欠工夫,有志莫遂。又云:余既奉歐陽率更、李北海、黃山谷三家以為剛健之宗,又參以褚河南、董思白婀娜之致,庶為成體之書。此種審美價值取向,明顯表現出時代書法審美影響的痕跡。身處成、同碑學大播之際,曾國藩不可能不受到碑學之沾溉,但作為廟堂重臣,正統的書法審美趣尚也同時左右著他,使其不可能輕易寄興於民間化北碑趣味,率爾染指。因而他選擇歐陽詢李北海、柳公權便具有權宜之計,既不失廟堂正格又具碑之剛健;至於取法趙子昂、董其昌,則為皇家正統趣味之感染。這種審美選擇也頗為合乎曾國藩處世做人之道,外圓內方,汩於世情而內堅操守。
應該說,曾國藩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他的審美理想。其書沉鬱雄挫,骨力內蘊而不失遒媚。更為可貴的是,其書作風格不拘,在廟堂氣中保持著多樣化的風格面目。取法的書家也不限於歐陽詢、柳公權、李北海、褚遂良、黃山谷、趙孟頫,而是轉益多師,博涉為優,於顏魯公、何紹基皆有採擷。為讀書習楷是文人的兩個基本功,自己身體力行,數十年如一日,並以之教導子侄。
字如其人。看曾國藩的楷書字,端正中有一股殺伐之氣,攝人心魄。難怪,在晚清動盪的局勢下,曾公能獨撐半壁。曾國藩的字猶如老火靚湯,須慢品細嘗。這是讀書人的字,字裡行間充溢的是學問。時人作書,如速食麵的料包勾兌,為一時之鮮。因為,書讀少了。一個人的學養,是可以從他的字里看出的。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晚清重臣,“中興四大名臣”之首,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清朝、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