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劭愷

曾劭愷

曾劭愷 (英文名:Shao Kai Tseng,又名 Alex),加拿大籍,出生於中國台灣,2017年入選浙江大學文科百人計畫,擔任哲學系宗教學研究所研究員,具博士及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 本科就讀英屬哥倫比亞大學(B.Sc.,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雙主修物理及德文。 大學畢業後轉入基督教研究專業,先後獲加拿大維真學院(M.Div., Regent College)、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Th.M., 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碩士學位,以及英國牛津大學研修碩士與哲學博士學位(MSt, DPhil, University of Oxford)。 兼任學術期刊《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A&HCI、Scopus等)編輯委員。 著有英文專著Barth's Ontology of Sin and Grace (Routledge, 2018)、 Barth's Infralapsarian Theology (IVP Academic, 2016)、 《牛津手冊》系列之The Oxford Handbook of Nineteenth-Century Christian Thought 專書論文等。主要學科為基督教思想研究,工作研究領域包括巴特研究、漢語神學、近現代基督教思想史、浪漫主義克爾凱郭爾研究、黑格爾研究、加爾文研究、宗教改革思想研究、奧古斯丁研究等。 其專文 "Barth's Actualistic Ontology" 被收錄為普林斯頓經典課程 "Theology of Karl Barth" (George Hunsinger 教授主授)之指定閱讀教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劭愷
  • 國籍:加拿大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台灣 
  • 出生日期:1981-02-22 
  • 職業:大學教授/研究員 
  • 畢業院校:牛津大學(英國) 
  • 學位/學歷:哲學博士 
  • 專業方向:基督教思想研究 
  • 職務:百人計畫研究員 ZJU100 Young Professor 
  • 主要成就: 
  • 學術代表作:Karl Barth's Infralapsarian Theology(IVP Academic, 2016) 
  • 英文名:Tseng, Shao Kai 
人物經歷,出版著作,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81年出生於中國台灣,國小畢業後隨父母移民加拿大。大學就讀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雙主修物理與德文,大學畢業後轉入基督教研究專業。 獲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其後二年回到中國台灣任教。 妻子張雨絲本業為時裝設計師。 曾劭愷2017年入選浙江大學百人計畫,擔任哲學系宗教所研究員。

出版著作

研究專著
1.Barth's Ontology of Sin and Grace: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Augustine. London: Routledge, 2018.
2.G. W. F.Hegel. Phillipsburg: P&R, 2018.
3.Karl Barth’s Infralapsarian Theology: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1920-1953. Downers Grove: IVP Academic, 2016.
專書論文
1.“Church.” InOxford Handbook of 19th-Century Christian Thought.Eds. J. Rasmussen, J. Wolfe, and J. Zachhub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2.“Barth's Actualistic Ontology.” In Wiley-Blackwell Companion to Karl Barth. Eds. George Hunsinger and Keith Johnson. Oxford: Wiley-Blackwell, forthcoming.
期刊論文(A&HCI
1. “Kierkegaard and Music in Paradox? Bringing Mozart’sDon Giovannito Terms with Kierkegaard’s Religious Life-View.”Literature and Theology2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2. “Karl Barth on Nothingness: A Christological-Predestinarian Defiance of Theodicy.”Sino-Christian Studies20 (Chung Yuan University, 2015).
3.〈巴特《哥廷根教理學》的主體-客體辯證:宋明儒學與歐陸神哲學批判比較〉。載《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第21期(中原大學出版,2016)。
4.〈萬物復原與終末天譴:巴特對普世救贖的辯證處理〉。載《道風:漢語基督教文化評論》第47期(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17)。
5. 〈罪與人性:巴特論原罪與意志的捆綁〉。載《道風:漢語基督教文化評論》49期(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18)。
6. “Condemnation and universal salvation: Karl Barth’s ‘reverent agnosticism’ revisited.”Scottish Journal of Theology7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7.“Non potest non peccare: Karl Barth on original sin and the bondage of the will.”Neue Zeitschrift für Systematische Theologie und Religionsphilosophie 60 (de Gruyter, 2018).
8. 〈巴特的實動本體論:實體與進程文法之辯證〉。載《道風:漢語基督教文化評論》(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待版)。
其它學術期刊論文
1.〈大公教會正統論基督人性受造〉。載《基督教思想論評》第17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信心”在巴特稱義論中的地位──巴特對路德與加爾文的詮釋與套用〉。載《華神期刊》第7期(橄欖出版社,2014)。
3.〈宗教改革經濟倫理之原貌與當代中國社會〉。載《中國基督教研究》第5期(上海大學出版,2016)。
4.〈《宗教情操真偽辨》的屬靈認識論:愛德華滋論『新感知』〉。載《台灣神學論刊》第41 期(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出版,2016)。
百科條目
“Sino-Christian Theology” and “Singapore,” inEncyclopedia of Christianity in the Global South. Eds. M. Lamport and G. Kurian. Lanham: Rowman and Littlefield, 2018.
學術會議論文
1.〈巴特論罪與人性:新教神學的拉丁本體論文法與基督教中國化〉,發表於“基督宗教論壇(二零一七):基督新教研究分論壇:宗教改革與基督教中國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2017年十一月。
2. “Kierkegaard and Music in Paradox?” AAR/SBL Annual Meeting (美國宗教學會暨聖經文學學會年會), San Antonio, November 2016.
3. “Church.” Dimensions of Nineteenth-Century Christian Thought: An Editorial Colloquium, Trinity College, University of Oxford, June 2015.
4.〈宗教改革經濟倫理之原貌與當代中國社會〉,發表於“基督教與現代中國道德建構學術會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5年十月。
5. “Subject-Object Dialectic in Karl Barth’s Theological Epistemology: How It Can Be Meaningful in a Chinese Context.” Ways of Knowing: Graduate Conference on Religion, Harvard University, October 2014.*
*此文入選該會議論文,但未在會議上發表。
6. “Karl Barth on Evil as Nothingness.” Modern Theology Seminar, University of Oxford, November 2012.

獲獎記錄

Hensley Hensen Fund:University of Oxford (2012)
Denyer and Johnson Fund: University of Oxford (2011)
Presidential Scholarship: 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 (200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