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竹簡

曾侯乙墓竹簡

曾侯乙墓竹簡是書寫於公元前433年之前的墨跡簡冊。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同時出土的還有曾侯乙編鐘。所出竹簡有字簡為240枚,6696字,內容為遣策。曾侯乙竹簡是自西晉時代發現汲冢竹書之後,截止到1980年,在先秦墓葬出土文字最多的一次。連同出土的銅器、編鐘與禮器等銘文一起,這些文字資料是研究這座古墓以及先秦時代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而且在文字學上也有重大價值。

竹簡信息,竹簡詳述,竹簡出土,形制書寫,竹簡內容,竹簡發表,竹簡研究,內容研究,曾楚關係,文字資料,書法藝術,
曾侯乙墓竹簡一曾侯乙墓竹簡一

竹簡信息

【名稱】曾侯乙墓竹簡
【年代】公元前433年,戰國早期
【出土】1978年,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
【材質】竹質,墨跡
【數量】240枚
【形制】長度70-75厘米、寬1厘米,兩道編
【字數】6696字
【字型】楚系文字,篆書

竹簡詳述

竹簡出土

1977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擴建廠房,對土地進行平整,發現一片青灰色土,疑為古墓,並向隨州文化部門報告,但未引起足夠重視。施工繼續到1978年2月,在青灰色土層中又發現一層大石板,其下還有質地更純的青灰色泥土,遂再次報告。3月19日,湖北省博物館等組成聯合勘探小組進行勘察與鑽探。5月11日發掘工作開始至6月28日發掘工作結束。
曾侯乙墓竹簡出土情況曾侯乙墓竹簡出土情況
竹簡出自北室,與兵器、皮甲等放在一起。因編綴的繩索朽斷與墓內積水,造成竹簡散亂。

形制書寫

竹簡共204枚,整簡長度為70-75厘米、寬1厘米。上下兩道編,先編聯後書寫。簡文墨書,除1號簡兩面書寫外,其他簡皆寫於竹黃一面。書寫從頂端起,不留天頭。每簡字數不等,最多的62字(簡212),最少的4字(簡118),總計6696字。

竹簡內容

竹簡內容可分為四類:
一、簡1—121號為一類,主要記車馬和車上的兵器裝備;二、簡121—141號為一類,主要記車上配備的人馬兩種甲冑。三、簡142—209為一類,主要記駕車的馬。四、簡210—215號為一類,主要記馬和木傭。
墓主人是曾侯乙。曾侯乙其人於史無征,從墓葬的規模和部分器物規模(如九鼎八簋、大型成套編鐘等)判斷,墓葬規格不在諸侯墓之下。另據竹簡記載,參加曾侯乙葬儀的御者有宮廄尹身份的人,而御車者位當在曾侯乙之下,這亦證明曾侯乙非諸侯國國君——曾國國君莫屬。墓葬的下葬年代約在公元前433年左右。

竹簡發表

1979年《文物》第7期,發表裘錫圭《談談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一文,對竹簡作有介紹和初步研究。
《曾侯乙墓》封面《曾侯乙墓》封面
198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曾侯乙墓》,公布了全部竹簡照片和裘錫圭、李家浩所撰《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
1997年,張光裕黃錫全、滕壬生合撰《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在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附有竹簡摹本和釋文。
2003-2004年,“楚簡綜合整理與研究”課題組對竹簡作了紅外線拍攝。拍攝時新發現一枚竹簡,內容為簽牌。

竹簡研究

內容研究

對於曾侯乙竹簡內容分類及名稱,2009出版的《楚地出土戰國簡冊》(陳偉等著,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楚簡綜合整理與研究”的最終成果)對《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館編著,1989年)所錄內容進行研究,認為有五項內容:(一)入車;(二)甲冑;(三)乘馬;(四)歐(原字從巿)馬及其他;(五)簽牌。

曾楚關係

曾侯乙墓的竹簡中反映曾、楚關係的材料很多。首先,記載為曾侯乙饋贈車馬的有王、太子、令尹魯陽公、陽城君、平夜君、羕(從邑)君等。魯陽公和陽城君都於史可證,是楚國的邑君,前者見《淮南子·覽冥》(《墨子》的《魯問》、《耕桂》兩篇稱魯陽君)。平夜君、羕君當亦為楚國的邑君。由此可知,王、太子、令尹是指楚國的王、太子、令尹。這就說明:第一,曾侯乙同楚國的王公貴族有著密切關係,所以死後得到他們的賵贈;第二,曾國已淪為楚國的附庸,因此對楚王等人的稱呼同楚人對楚王等人的稱呼一樣。
另外,竹簡所記葬儀中御者的官銜,有宮廄尹、鄰連敖等官名多與楚國相同。例如,楚有宮廄尹,見《左傳·襄公十五年》和《左傳·昭公元年》。《左傳·昭公二十七年》記有“右領”、疑即“右令”之訛。秦漢之際楚地反秦將領有很多當過連敖(見《漢書·功臣侯表》),“連敖”也是楚國官名。
再次,簡文所記贈馬者也有很多官名,如左尹、右尹、大工尹、太宰等,或屢見於歷史文獻、或屢見於出土的楚國簡牘,亦為楚國官名。如“左尹”、“右尹”,見《左傳·宣公十一年》有“楚左尹子重侵宋”等記載。曾國的官名與楚國的相同和相近,顯然是曾國採用了楚國的官制,足證楚對曾影響之強烈,它確已成為楚的附庸。

文字資料

曾侯乙墓中所出的竹簡和各種器物上的文字加起來,總字數為12696字。發掘報告稱“曾侯乙墓文字資料的豐富,是自有考古發掘以來所罕見的”,也是截止到1989年“自西晉時代發現汲冢竹書之後,這是先秦墓葬出土文字資料最多的一次”。
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不但是研究這座古墓的各種問題以及先秦時代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而且在文字學上也有很重大價值。
戰國時代由於文字的變化非常劇烈,在漢字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過去發現的戰國時代的文字資料為數不少,但是除了一些零星的傳世銅器銘文,能夠確定屬於戰國早期的資料極其罕見。曾侯乙墓是一座時代明確的戰國早期墓葬,它所提供的大量戰國早期的文字資料,不論對戰國文字的研究,還是對漢字發展史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價值。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文字異形”。曾國在政治上附屬於楚,在文化上處於楚文化圈之內,曾、楚兩國文字的相近。在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里,可以看到很多跟已發現的楚國文字相合的比較特殊的字形。例如:“平”字,見於長沙楚帛書和楚印等。“事”、“間”等字都見於江陵出土的楚簡,和一些楚國銅器。
這批文字資料不但數量大,而且具有作風多樣的特點。竹簡等物上用墨筆書寫的文字以及漆書文字,大都寫得隨意,可以代表當時的日用書體。另外還有“鳥篆”等等。

書法藝術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結構為造型的依據,通過線的極為豐富的內部運動,以及由此而來的內在節奏,將豐富的徒手線(點、橫、豎、撇、捺、提、鉤、折等)集合在一起,給人以美的享受。這是東方文化特有的品種。曾侯乙墓豐富的文字資料,除了其內容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科學價值,它還反映了我國先秦時代書法藝術的高度成就。
曾侯乙墓文字文字總數達12000多個。除竹簡外,還有金文、石刻文、木刻文、朱書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