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禪學與詩學

曹溪禪學與詩學

嶺南是禪宗發展興盛的重鎮,禪宗於唐代在嶺南醞釀成熟後,向全國展開,“凡天下言禪者,皆本曹溪”(劉禹錫語)。中國佛教許多宗派式微之時,發源於曹溪的南宗禪最後流布天下,其影響溢出宗教界而波及其他領域。嶺南特殊的地理文化背景對禪宗的形成與發展的意義、嶺南禪文化興盛的現象、內在的特徵及其宗教淵源與歷史影響,這是一個饒有興趣的課題,《曹溪禪學與詩學》對此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基本介紹

  • 書名:曹溪禪學與詩學
  • 作者:張海沙
  • ISBN:9787500479505 
  • 類別:圖書> 宗教> 佛教
  • 頁數:339
  • 定價:30 元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06-01
  • 裝幀:平裝
  • 開本:大32開
  • 叢 書 名:暨南國學叢書
內容簡介,本書目錄,前言,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禪門兩位領袖人物菩提達摩與惠能都與嶺南關係密切,《曹溪禪學與詩學》對二者進行了探討,特別是對誕生於嶺南的禪宗六祖惠能,筆者力圖找到嶺南的精神與惠能宗教革命精神的內在關係。南宗禪思想的形成受到幾部重要的佛教經典的影響,根據《壇經》的記載,主要有《金剛經》、《維摩詰經》及《法華經》等,《曹溪禪學與詩學》著重討論了上述三部佛教經典的傳播及對南宗禪的影響。佛教經典中唯一一部由中國人寫成而被稱為經典的《壇經》,在其形成過程中和形成之後,不僅對宗教界也對詩學和詩歌創作、對文人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曹溪禪學與詩學》用兩章的篇幅對此進行討論。以嶺南及嶺南的禪學影響為背景,編者對嶺南的貶謫詩人及生長於嶺南的唐代名臣張九齡的詩歌特徵及詩學思想進行了探討。在試圖揭示南宗禪的幾個主要派別的思維特徵及其詩學影響之後,是對宋代極具影響力的而且是以禪喻詩的代表性詩話著作《滄浪詩話》的討論。

本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嶺南地理沿革及禪文化歷史淵源
第一節 嶺南地理沿革及南越族特徵
第二節 海上通商及海路佛教東傳
第二章 達摩西來的禪文化意義
第一節 對達摩西來意旨追問的禪文化意義
第二節 達摩西來之意問答之間表現的禪風特色及詩意表達
第三章 禪的傳播及惠能作為禪宗六祖地位的樹立
第一節 禪的早期傳播
第二節 惠能作為禪宗六祖地位的樹立
第三節 惠能以後南宗禪的傳播
第四章 影響南宗禪思想的佛教經典
第一節 《壇經》中的《金剛經》與《維摩詰經》
第二節 《金剛經》在唐宋時期的傳播及被接受
第三節 唐宋文人的“維摩情結”
第四節 《妙法蓮華經》與南宗禪“轉法華”的方法
第五章 宗教革命與詩學觀念的革新——《壇經》的詩美學意義
第一節 標舉自性、推崇頓悟與重心性、重獨創的詩美學傾向
第二節 直指人心、廢除文字與詩學中“但見性情,不睹文字”
第三節 不拘坐禪形式、隨順通流,與詩學中自然任誕的追求
第六章 嶺南貶謫詩人對禪學的接受及詩歌表現
第一節 宋之問對禪學思想的接受及其詩風的轉變
第二節 張說的禪學思想及其詩歌
第三節 蘇軾在嶺南及與南宗禪的關係
第七章 唐宋文人對惠能和《壇經》的接受
第一節 唐代文人對惠能和《壇經》的接受
第二節 宋代文人對惠能和《壇經》的接受
第八章 嶺南名相張九齡的嶺南精神與佛學思想及其詩歌創作
第一節 嶺南名相張九齡的嶺南精神
第二節 張九齡的佛學思想
第三節 張九齡的詩歌創作
第九章 南宗禪主要宗派禪法思想及詩學影響
第一節 臨濟宗創造性思維特徵
第二節 雲門宗宗風與晚唐五代詩論及詩風
第十章 南宗禪對宋詩話著作《滄浪詩話》的影響
第一節 “妙悟”——藝術主體掌握的獨特認識方式
第二節 不落言筌——創作主體的表達方式
後記

前言

暨南大學的前身是1907年初在南京創辦的暨南學堂。其誕生是出於華僑教育的迫切需要。
我國古代不乏在文化和經貿上的對外交流,漢、唐、宋三朝尤甚。相比之下,明代雖有鄭和下西洋,清康熙帝也對外來文化懷有很大的興趣,但總的來說,這兩朝多處於海禁時期。直到鴉片戰爭,西方的堅船利炮打破了大清朝封閉的國門,自此,海禁大開。隨著西方殖民主義在東南亞和美洲的開拓,我國東南沿海的窮苦人民也因迫於生計而出國謀生,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後,不少政治流亡者流落到了東南亞,使得南洋群島的華人大增。在世界風潮和國內維新運動的影響下,海外僑胞的近代教育也為之興起。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改變了過去私塾義學的辦學模式,相繼辦起了一批新式學堂。但由於地處南洋的此類學堂多缺乏師資和教材,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因此,在華僑中普遍出現了回國升學的願望。
1905年,兩廣總督岑春煊派員前往爪哇和新加坡等地視察華僑教育,1906年,清政府學部再度派人到南洋調查學務,年底,電咨兩江總督端方關於在南京辦理爪哇僑生歸國讀書事,得到了端方的肯定。端方向朝廷上奏摺,提出了南洋各島和檀香山、舊金山等地僑民如有願送子弟來寧就學,“並當一律收取,以宏教澤而系僑情”。清政府批准了這一奏摺,招收僑生的暨南學堂遂於南京開始籌辦。1907年3月,國內第一所華僑學校在南京鼓樓薛家巷誕生,因學生多來自南洋,故取《尚書·禹貢》中語:“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名之為“暨南學堂”。

作者簡介

張海沙,女,湖南益陽人。1977年考入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嶽麓山下,寒窗四年。1986年考入湘潭大學,師從羊春秋教授,獲得中國古典文學碩士學位。1991年考入陝西師範大學文研所,師從霍松林教授攻讀唐宋文學博士學位。現主要從事佛教禪學與中國古典詩學的研究。在《文學遺產》等刊物發表過數十篇學術論文,並出版過《初盛唐佛教禪學與詩歌創作》及《宋代文人心態史》等專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