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延藩

曹延藩

曹廷藩,中國著名地理學家。曾任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他從1937年去英國留學正式開始攻研地理科學起,直到1990年1月22日逝世止,為發展中國地理科學事業,特別是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獻出了畢生的精力,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曹廷藩
  • 出生地:河南省舞陽縣
  • 出生日期:1907年
  • 職業:中國著名地理學家
  • 主要成就:中國著名地理學家
人物介紹,個人經歷,勤奮學習,地理教育,理論建樹,參加華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隊,經濟地理學理論的研究,治學經驗,著作目錄,

人物介紹

曹廷藩,中國著名地理學家。曾任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他從1937年去英國留學正式開始攻研地理科學起,直到1990年1月22日逝世止,為發展中國地理科學事業,特別是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獻出了畢生的精力,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個人經歷

1907年,出生於河南省舞陽縣。
1921年8月—1925年6月,河南省開封第一師範學校。
1925年9月—1927年6月,國立武昌大學預科(1926年改為第二中山大學)。 1927年7月—1928年8月,國民革命軍第六軍政治部宣傳員、政訓員。
曹延藩教授紀念文集曹延藩教授紀念文集
1928年10月—1931年6月,河南省潢川第七中學和洛陽第八中學史地教員。
1931年9月—1937年4月,國立武漢大學學習,1935年9月為私立武昌東湖中學史地教員。
1937年9月—1940年2月,公費留學赴英國倫敦大學地理系深造;1939年10月轉牛津大學地理學院學習。
1940年7月—1953年6月,回國後在湖南大學晉升為教授,併兼任教務長、系主任。
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3年8月—1953年11月,參加外交部赴朝鮮開城工作組作翻譯工作。
1954年2月—1990年,中央院系調整,到中山大學地理系任教授、系主任、兼副教務長等職務。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地理學家。
1962年12月,任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

勤奮學習

曹延藩1907年出生於河南省舞陽縣一個勞動人民家庭,青少年時代生長在外侮內亂的舊社會,當時社會很腐敗,但他既不願去攀高官厚祿,也不苟於只求溫飽。他在青年時代就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去讀大學,去留學,爭取在科學事業上有所作為。
苦於生計,曹延藩青年時走的是“讀預科?教書?讀本科?教書?留學”這樣的一條求學之路。在英國留學期間,他珍惜寶貴的時間勤奮學習,更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參觀了英國幾乎所有重要大學的地理系,了解英國地理教育的情況。他還同英國倫敦大學地理系師生一起去法國西北地區考察、實習,並參觀了那裡幾所大學的地理系。
1940年曹延藩回國後在湖南大學和中山大學任教,他先後擔任過副教務長、經濟地理系主任、地理系主任、廣東省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常務理事兼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曹延藩還於1956年親手籌建了廣州地理研究所,兼任過該所副所長。為發展中國地理科學事業,特別是為發展經濟地理學,作出了寶貴的貢獻。曹延藩很謙遜地說:“很難說自己有多大的貢獻。但可以說,自己幾十年來努力貫徹實事求是的原則,力圖比較準確地分析中國地理科學上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倒是不敢稍有懈怠的。”
曹延藩青年時興趣很廣泛,除了地理、歷史之外,對哲學、數學、經濟學、政治學都很感興趣,所以他的知識基礎比較廣博。常用歷史觀點分析地理問題,用地理觀點分析歷史問題,或用地理和歷史相結合的觀點去分析中國以至國際的實際問題。解放前,曹延藩曾在報刊發表過“論大西北的資源真相問題”的文章,當時並沒有全面的國土資源調查資料,也沒有條件去西北作實地考察,他只能根據當時所掌握的地理情況和耕地、牧地的統計數字,採用地理和歷史相結合的觀點去進行論證,最後,得到了很精闢的結論。對於今天開發大西北也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地理教育

曹延藩在湖南大學中山大學任教期間,曾先後講授《經濟地理》、《世界經濟地理》、《中國經濟地理》等課程。這幾門課程當時在國內很少有現成教材可以參考,作為青年教師的曹廷藩下決心要編寫出自己的教材。他多方蒐集材料,認真分析研究,終於編寫出《經濟地理》、《世界經濟地理》、《中國經濟地理》三部講義,共約100多萬字,提供了較為系統、充實的教材,頗受師生的稱讚。
解放初期,中國大學地理系開設《經濟地理學概論》,這是中國從未開過的一門理論課。怎樣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擺脫資產階級學術觀點的影響,這是擺在中國經濟地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需要認真進行探索。在同事的推舉、支持下,曹延藩挑起了這副重擔。終於為中國編寫出第一部《經濟地理學概念》的講義。這部講義,既不同於歐美傳統的理論與區域描述,又不同於蘇聯偏重於某些章節的體系。它比較適合於中國的實際需要。同時又以其條理清晰、分析透闢為國內許多學者所稱道,曹延藩的這部講義與2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大學《經濟地理學導論》的教材體系,仍然大體相吻合。

理論建樹

在中國經濟地理學界中,曹延藩的理論研究是頗有建樹的。50年代初期,蘇聯學術界關於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爭論也影響到中國地理學界。面對這場爭論,曹延藩根據馬列主義原理,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方面研究生產配置的規律性。他提出“生產配置是生產發展的一個方面”的觀點,認為把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理解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統一的”生產”的配置,決不是意味著經濟地理學既是研究生產關係的科學,又是研究生產力的科學;經濟地理學是利用經濟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有關知識,研究生產配置問題的學科。把生產配置作這樣的理解,對解決當時兩派的爭論是一種有意義的觀點。

參加華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隊

1958年,他帶領一批參加華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隊,在廣西十萬大山地區進行三個多月的綜合考察。在此基礎上,曹延藩撰寫了“關於廣西十萬大山地區土地的合理利用問題”一文,發表在1959年的《地理學報》上。曹延藩在1961年參加在上海召開的全國經濟地理專業學術會議的論文中提出:“生產發展對於生產配置的要求與作用於生產配置的生產發展的條件之間的矛盾(簡單說法,即要求與條件之間的矛盾)是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矛盾。”會上通過幾種不同觀點的討論,最後大家的認識基本統一了,認為“要求與條件”之間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同時一致認為生產配置是自然、技術、經濟三結合現象)。曹延藩在回憶這一次會議時說,“提出和明確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矛盾,是關於學科對象問題討論的進一步深化,為以後其他理論問題,如1962年長春會議關於自然條件評價問題的討論打下了基礎。因而上海會議是中國經濟地理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會議。”

經濟地理學理論的研究

曹延藩對經濟地理學理論的研究,可以說是“入了迷”。在十年動亂中,曹延藩身心倍受摧殘。那時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也被迫停止活動。但曹延藩始終關注著學科理論研究這個領域。由於曹延藩一直堅持理論研究,所以當1978年在長沙重新召開全國經濟地理專業學術會議的時候,71歲高齡的曹延藩在會議開幕式上作了題為“關於中國經濟地理學當前發展中的一些問題”的長篇報告,概括總結了中國經濟地理學28年來基本理論研究的發展歷程和經驗教訓,為經濟地理學領域的撥亂反正帶了個頭。
長沙會議之後,曹延藩受全國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的委託,撰寫了“三十年來中國經濟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專題論文(刊於《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年第1期)。曹延藩在這篇論文中提出,中國經濟地理學今後的理論研究,應當重視和加強對中國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重視對外國學科理論的學習和研究,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點的經濟地理學理論體系。做到以中為主,中外結合;既能較正確地認識和說明國內外生產分布的現狀及其發展變化趨勢,又能較好地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的生產布局與實踐;它應當是經濟地理學的基礎理論和套用理論相結合,綜合經濟地理學理論研究和部門經濟地理學理論研究相結合,充分繼承有用的傳統理論成果和充分反映新的理論研究成果相結合。曹延藩又為中國經濟地理學理論研究提出了寶貴的方向性意見。

治學經驗

曹延藩十分強調說:“自己總覺得學習很不夠。”十年動亂期間,中山大學經濟地理專業被迫停辦了。1972年在討論經濟地理專業辦不辦和如何辦的問題時,大家的意見是頗不相同的。剛剛恢復工作的曹延藩被大家推為組長帶領調查組先去雷州半島地區進行調查,然後又前往上海、南京、北京、武漢等地進行探索性調查。經過調查,得出經濟地理專業不僅在經濟區劃、農業區劃、綜合考察、區域規劃等研究方面有作用,而且還可以在城市規劃方面發揮作用的結論。隨後就在經濟地理專業里辦起城市規划進修班,把城市規劃列為經濟地理專業的一個重要方向。實踐證明,經濟地理工作者已成為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方面軍。曹延藩把這次調查看作是開拓性的調查,為經濟地理專業開拓了新的領域。曹延藩幾十年來就是這樣不斷探索,不斷前進的。
由於曹延藩長期從事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工作,60年代初期,科學出版社約請曹延藩編寫經濟地理學專著。曹延藩已與一些合作著手編寫,可是十年動亂被迫中斷了。粉碎“四人幫”以後,曹延藩心情舒暢,完成編寫《經濟地理學原理》一書的任務,將自己辛勤研究的成果貢獻給大家。為祖國四化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曹延藩說,他幾十年來努力實踐的是這么幾條:一是堅持實事求是。這是做人的準則;二是要有比較廣博的書本知識和比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再加上較高的哲學修養;三是要有客觀提供的條件,但主要靠自己的奮鬥努力。這些既是曹延藩對青年地理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也是他自己幾十年治學經驗的總結。

著作目錄

“關於經濟地理學當前爭論問題的一些初步意見”,《地理學報》,1958年,24卷第2期。
“關於經濟地理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地理》,1961年,第12期。
“關於經濟地理學的對象、性質和任務問題”,中國地理學會1961年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62年
“關於自然條件經濟評價的幾個問題”,《中山大學學報》(自科版),1964年,第1期。
“關於經濟地理學及其各分支學科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一些問題”,《地理》,1964年,第1期。
“關於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科學性質問題”,《中山大學學報》,1964年,第4期。
“關於我國經濟地理學當前發展中的一些問題”(1978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80年。
《經濟地理學主要理論問題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1986年。
《農業區劃工作中的幾個主要問題》,中山大學出版社,1986年。
《經濟地理學原理》(與張同鑄、楊萬鐘等合著),科學出版社,1991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