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之道

書法之道

書法之道》是一篇論述書法之道的短文。首先,沈括強調了書法應當具有標準。正如美女西施毛嬙一樣,儘管容貌各別,但手足不能乖戾,那種以為“不必有法,各自成一家”的說法是失之偏頗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書法之道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夢溪筆談
  • 作者:沈括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世之論書者多自謂書不必有法,各自成一家。此語得其一偏。譬如西施毛嬙,容貌雖不同,而皆為麗人;然手須是手,足須是足,此不可移者。作字亦然,雖形氣不同,掠須是掠,磔須是磔,千變萬化,此不可移也。若掠不成掠,磔不成磔,縱其精神筋骨猶西施毛嬙,而手足乖戾,終不為完人。楊朱、墨翟,賢辯過人,而卒不入聖城。盡得師法,律度備全,猶是奴書,然須自此入;過此一路,乃涉妙境,無跡可窺,然後入神。

作品注釋

掠:漢字書寫的筆劃之一,即長撇。
磔:漢字書寫的筆劃之一,即捺。磔,音zhé。
楊朱:戰國時代魏國思想家,其學說重在愛己,不以物累
墨翟:即墨子,魯國人,春秋、戰國之際的思想家,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作品譯文

世上論書法的人大多認為不必有標準,各自成為一家。只是說到了其中的一個方面。如西施、毛嬙,容貌雖然不同,但都是美麗的人;然而她們的手必須是手,足必須是足,這是不可更改的。寫字也是這樣,雖然形體氣質不同,但撇必須是撇,捺必須是捺,千變萬化,這也不可更改。如果撇不成撇,捺不成捺,縱然它們的精神筋骨如同西施、毛嬙一樣,但手足不正常,終究不是完人。楊朱、墨翟的智慧口才超過他人,而始終不能進入聖人行列。完全得到老師的方法,法度齊備,仍然是“奴書”,但必須從這裡入手;過了這一路,就進入了更高境界,沒有痕跡可以窺測,然後可以出神入化

作品賞析

宋代在我國書法藝術史上是一個被稱為法帖盛行的時代。文人學士往往以前代法帖為典範來摹仿,形成了各種流派,講究法度在這一時代蔚然成風。
其次,又認為,墨守顧規而無創新的作品,縱然是“盡得師法,律度備全”,仍然不能算是書法佳品,最終不過是“奴書”而已。只有突破了陳規,才能進入書法的最高境界
從現代藝術創作理論來看,沈括論述的是繼承與創新的一種辯證關係: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則是藝術發展的更高層次。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公元1031年(天聖九年),出生於一個下層官吏的家庭,家境並不富裕,沈括常自謂“出自寒門”。母徐氏,是蘇州吳縣人,知書達禮,諳通文墨;父沈周,為官清正,不主張嚴刑苛法,到泉州任職時,沈括隨往。
沈括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從政和科學研究兩個方面,茲舉其要點:公元1070(熙寧三年),參加了王安石變法,並且是改革派的中堅人物;公元1075(熙寧八年),出使遼國,“正駁斥遼國無理爭地要求,維護了宋室主權;繼而鎮守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武備,設防邊睡,有效地抵禦西夏。沈括一向重視興修水利、監製兵器、管理財政等,希望促進國家強盛。沈括在從政的同時,一生重視科學研究和科學發明的記載。所進行的科研,堪稱廣博,諸如觀測天象,繪製渾儀景表,補修《奉元歷》(類似今天的陽曆);在數學方面,創立“隙積術”和“會圓術”;在物理學方面,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早於歐洲400多年,對共振規律也有研究;在地質學方面,從岩石生物遺蹟中推論出沖積平原的形成,還提出石油的命名。此外,又鑽研藥用植物與醫術。沈括平生著述頗多,著名的傳世之作有《夢溪筆談》、《長興集》、《蘇沈良方》等。在《資治通鑑長編》中,尚有一部分他所撰寫的《乙卯入國奏請》、《入國別錄》等資政史料。
公元1082(元豐五年),因徐禧失陷永樂城,沈括連累受貶,居潤州,築夢溪園(今鎮江東郊),潛心著述。公元1095年辭世,終年65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