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吳道子畫後

《書吳道子畫後》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於元豐八年(1085年)為史全叔收藏吳道子的畫創作的題跋。文章指出任何學術技藝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積累而成的,而吳道子的畫和杜甫的詩歌、韓愈的文章、顏真卿的字一樣都是各自領域中的高峰。文章還具體分析了吳道子畫的特色,並提了“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的精闢論斷。全文篇幅簡短,善用比喻,行文生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書吳道子畫後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題跋
  • 作者:蘇軾
  • 作品出處: 《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六十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書吳道子1畫後
知者2創物,能者34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於學,百工5之於技,自三代6歷漢至唐而備7矣。故詩至於杜子美8,文至於韓退之9,書至於顏魯公10,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11矣。
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12側出,橫邪平直,各相乘除13,得自然之數14,不差毫末15,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16,所謂遊刃餘地,運斤成風17,蓋古今一人而已。予於他畫,或不能必其主名,至於道子,望而知其真偽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18所藏,平生蓋一二見而已。元豐八年十一月七日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吳道子,名道玄,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唐代畫家,有“畫聖”之稱。
  2. 知(zhì)者:同“智者”,聰明有智慧的人。
  3. 能者:有能力的人。
  4. 述:遵循。
  5. 百工:指各種工匠。
  6. 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7. 備:完備。
  8. 杜子美: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唐代詩人。
  9. 韓退之:韓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學家。
  10. 顏魯公:顏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封魯國公,世稱顏魯公,唐代書法家。
  11. 畢:完。
  12. 見(xiàn):通“現”,出現。
  13. 乘除:本指數學上的乘法和除法,文中指各種筆法的相互作用、消長。
  14. 數:尺度。
  15. 毫末:動物細毛的尖端,表示細微。
  16. 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既合於法度、規律,又能表現出新的意趣情態,在豪放的風格之外寄寓著微妙的神理。
  17. 運斤成風:語出《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文中用以比喻吳道子手法純熟。
  18. 史全叔:作者好友,生平不詳。

白話譯文

有智慧的人創造事物,有能力的人來敘述,這不是一個人能夠獨立完成的。士人攻讀詩書,匠人學習技藝,從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漢朝、唐朝,一套體系都很完備了。因此作詩有了杜甫,寫文章出現了韓愈,書法有了顏真卿,而作畫則當推吳道子,雖然從古至今有許多審美的不同,但能夠超過他們的幾乎沒有。
吳道子畫人物,好似看著燈燭能描繪出影子,筆鋒往來自如,筆勢不拘一格,橫豎筆畫互相增減補充,這是得到了自然之法啊。他的畫作傳神逼真,在傳統的畫法中不乏新意,豪放的風格里不乏細膩,手法嫻熟,可以稱得上是遊刃有餘,古今只有他可以當此殊榮。我對於其他人的畫作,不能肯定其作者的名字,但對於吳道子的畫,一看就知道真偽。可惜存世的贗品太多,像史全叔收藏的這幅真品,我這輩子也不過見過一兩次。元豐八年十一月七日寫。

創作背景

《書吳道子畫後》作於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時作者於登州知州任上受召還朝,離開登州西行,途經史全叔家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文章開始高度概括了藝術發展的規律:“知者創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這就是說藝術經驗是不斷積累的結果,決非一個人獨力能完成。這種從發展看問題的觀點,當然是正確的。“君子之於學,百工之於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指出無論學術文化還是百工技藝都是經過長期發展才完善的,杜詩、韓文、顏書、吳畫均在前人基礎上集大成,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古今之能事畢矣”。這個評論一直存在,無論是什麼朝代仍不變,說明作者卓有識見。然後分析吳道子深厚的畫功,“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比喻吳道子畫人,如夜裡點著燈,人影立現那么純熟。認為他的畫“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就是說畫得既準確又傳神。接著又非常辯證地闡述了吳畫的精髓:“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尋常人作畫要么“守法度”,遵循舊套路,缺乏新意;要么風格豪放卻缺乏韻味。吳道子能在一般的法度之中創出新意,這就是他的獨到之處。更妙的是,吳畫能在豪放以外藏著妙理,也就是畫裡含有詩意哲理髮人深省。作者善畫,當然也愛名畫,尤其對吳道子的畫深有研究。所以他說:“余於他畫,或不能必其主名,至於道子,望而知其真偽也。”作者說自己能鑑別吳畫的真偽,卻不太能鑑別一般畫家的作品的真偽。這表明了好的藝術品有強烈鮮明的個性。他還感嘆當時吳畫的真跡太少,所見多為假冒偽劣。
這篇文章在創作藝術方面,主要採取了襯托和比喻的手法。以杜甫、韓愈、顏真卿所共知的筆法之精,更能襯托出吳道子筆法高超,堪稱“畫聖”。又以“遊刃餘地”和“運斤成風”的故事作比喻,生動地說明吳道子的繪畫達到爐火純青絕妙的境界,“蓋古今一人而已”。

名家點評

【清】沈德潛《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卷二十四:舉一畫而他可類推。道子之畫,子瞻之評,唯聖神於此藝者能之。

作者簡介

蘇軾(1036—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宋神宗時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調,歷任杭州通判與密、徐、湖三州知州。因作詩諷刺新法,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朝,召為翰林學士,新黨再度執政,又貶惠州,再貶瓊州。宋徽宗即位,赦還,途中卒於常州。“唐宋八大家”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