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同文

書同文

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的文字也很不統一。就是一樣的文字,也有好幾種寫法。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

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從那時候起,採用了比較方便的書法,規定了統一的文字。這樣,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這叫做“書同文”。這裡的“一”和“同 ”同義,就是“統一”。

此語的最早出處是東周春秋時期的《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書同文
  • 目的:統一戰國時期異形的文字
  • 相關人物嬴政李斯、趙高、 胡毌敬
  • 影響:便於政令實行,促進文化經濟發展
  • 相關文字:小篆、隸書
  • 朝代:東周春秋時期
簡介,相關,

簡介

殷商時期,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書同文書同文
秦統一六國前,諸侯國各自為政,文字的形體極其紊亂。這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嚴重障礙。因此在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即把統一文字作為當務之急,令丞相李斯、中書府令趙高和太吏令胡毋敬等人,對文字進行整理。李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型。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
兩種形體的文字均在全國推廣。但把小篆作為秦國標準文字,隸書作為日用文字,皇帝詔書和政府正式檔案一般用小篆書寫,非官方檔案用隸書抄寫。

相關

戰國時期,由於連年戰爭,互相防範,各諸侯國在各地修築了不少關塞堡壘,各國間的道路也寬窄不一,嚴重影響交通往來,有礙於中央集權的國家控制各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拆除這些關塞、堡壘,並從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起,陸續修建了以鹹陽為中心的三條馳道:一條向東直通過去的燕、齊地區;一條向南直達吳、楚地區;還有一條是為了加強對匈奴的防禦修築的,從鹹陽直達九原的直道,全長1800餘里。馳道寬50步,車軌寬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樹一株。中間為皇帝御道,用明顯標誌標出,一般人不得行走。此外,還在今雲南、貴州地區修 五尺道 ,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築攀越五嶺的 新道.通過拆除壁壘、修建馳道,形成了以鹹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把全國各地聯繫在一起,使我國今日長城以南、以西的地區,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這龐大的交通網路內,便利了交通往來,有利於促進經濟的交流發展。
戰國時期,各國貨幣和度量衡也很不統一,貨幣形狀大小、輕重各不相同,計算單位極不一致,換算十分困難。度量衡制度也相當混亂。這主要是由於各諸侯國自鑄貨幣、自立度量衡標準所致。秦統一中國後,滅六國龜貝寶玉之屬,把貨幣統一分為上幣和下幣兩種,在全國通行。上幣為黃金,以鎰(yì音億)為單位,秦制二十兩為一鎰;下幣為圓形方孔銅錢,以半兩為單位。除此之外,秦始皇還把商鞅變法時制定的度量衡制度以及度量衡器作為標準器,在全國推廣。大大方便了全國範圍的商品交換和經濟交流,促進了統一國家的發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