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文化叢書5·紙短情長:書信文化雜談

書信文化叢書5·紙短情長:書信文化雜談

《書信文化叢書5·紙短情長:書信文化雜談》作者被郵人譽為“津門說信人”,以有關書信文化的系列雜文結集。全書由“魚雁百態”、“碧紗窗下”等六部分構成,介紹了書信由來、五花八門的書信實例、寫信常識等與書信文化相關的知識、歷史和秩事,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積極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書信文化叢書5•紙短情長:書信文化雜談
  •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頁數:314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郵電出版社
  • 作者:仇潤喜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15280633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作者簡介

仇潤喜,1945年生,河北省井陘縣人。畢業於南開大學,長期工作在天津郵政(電)系統鐘情書信文化,人稱“津門說信人”。主要著述有:主編《天津郵政史料(一至五輯)》、《天津郵政115年大事記要》、《天津郵政志》、《中國郵驛史料》(與劉廣生合作)、《說不盡的天津郵政》、《天津郵政老照片》、《郵筒里的老天津》等8部,編著《天津的郵驛與郵政》(與閻文啟合作)等3種,著有《郵人說信》1冊另有各類文章數十篇。

圖書目錄

第一輯 魚雁百態
名人說信
“信”字解
非文字書信
附:景頗族青年的樹葉情書
我國最早的家書
千姿百態的書信
與書信相關的歷史典故
信鴿傳書
“鴿子樹”的美麗傳書
迴文詩信
數字情書
有趣的“0”信
妙趣橫生的藥名信
國書
謁刺與名片
名片故事
便條
此境只應天上有——讀《給未來的信》
古今“信”字之集大成
《信》
“驛騎如星流”——話說中國古代郵驛史上的“快遞”
存局待投
第二輯 碧紗窗下
家書之“家”
“信”驚人
感恩書信——介紹《校園書簡》
“媽媽來信”
善待書信
五十年舊信重現
跟父要錢與逼母美容
首任大使無護照
一信救命
一封震動世界的信
廿載“青鳥”再探
百年情書
情書救急
“當然‘仰’允”——季羨林先生的一封簡訊
雲中誰寄錦書來?——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見證劉邦一生的兩封信
“省部級”高官借米下鍋
硃砂與端硯
送禮送出來的尷尬
袁枚的“母親頌”
書信是劑良藥
書信文化散論
第三輯 雙鯉問詢
國小課本里的書信世界
從小學生不會寫賀卡說起
寫信小常識
給寶寶寫信
一部難得的“尺牘大全”——介紹鄭逸梅先生的《尺牘叢話》
寫信漫談
為心愛的人寫信,畫信封——介紹德國音樂家海納格蘭欽的《信封》
痴人說夢
書信細節
信封書寫
箋紙
細說抬頭
“此致”並非全是“到此結束”
“此致敬禮”淺說
單說“此致”
畫諾·簽字·OK
“硬傷”
姓名的煩惱與幽默
奉勸諸君莫馬虎
民國尺牘讀本讀後
第四輯 封書寄遠
難忘“紅領巾郵局”
建國公告的傳播
“五一公告”
“大龍”趣聞
范曾大師的郵政情
郵情似海——讀劉佳維《郵林情愫》有感
信使與體育
也說古代的信封
郵、報一家親
開卷有緣
由挪威“書信日”想到的
期盼發行《書信》郵票
給北京《郵政周報》的一封信
給北京《郵政文匯》余穎的信
復馬智勇的信
第五輯 紙短情長
一卡一片總是情——高山先生《賀卡與明信片探趣》讀後
古代的賀卡拜年
賀卡、明信片珍聞
啊,紅葉賀卡
英女王五年不換裝
老師給我寄賀卡
檢得舊書三四紙
新春納雙福
一位德國老太的賀卡
“全自動”賀卡當休
有缺憾,也有驚喜——我收到的2009年元旦春節賀卡盤點
百枚明信片不盡姐弟情
不要老拿“砍樹”說事
珍貴的端午封
一座“天津民俗博物館”——《津沽舊藝》民俗封賞析
首次郵資調整紀念封
想起馬三立
從牛郎織女郵票說起
耄耋老人的郵戳天津——讀張芝繇《天津郵政日戳圖譜(1949—2006)》
少壯功夫老始成——張芝繇和他的日戳天津
第六輯 立此存照
天津郵政博物館開館雜話
千呼萬喚十年一館
范曾與天津郵政博物館
郵情郵誼亦友亦師——馮驥才先生的郵政情
美中不足
孫榮剛和他的《百家“信”》
喜相逢”
第102個“信”字”
天津郵政博物館周歲封感懷
博物館之“日”與“夜”
津沽驛站一
鎮以驛名郵伴鎮興”
雞鳴古驛行
高郵尋郵
陽關三疊
千萬里,我追尋著你
附錄 仇潤喜津門說信人(焦冰雕)
後記

後記

壬辰年春節剛過,將以上20多萬字仔細讀罷,將幾十幅圖片挨門對號,一一入列之後,如釋重負,長長出了一口氣。
說來,這些文字大都是近 幾年寫下的,而且其中大部分在報刊上刊出過,但訂正文字,校對引文,乃至修改標點符號等,仍不敢有絲毫大意。目的當然是減少差錯,避免“硬傷”。但更為重要的是,此書面向的讀者主要為中小學生,稍有不慎,謬種流傳,會誤人子弟。由此想到歐陽修晚年多病之際,仍冥思苦索,字斟句酌,修改文章時所說,不怕.老先生罵,就怕後生笑之類的話。這正符合筆者此時的心情,不免有些嘀嘀咕咕。
書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些年,在“言”而無信、“書信消亡”等說法、輿論甚囂塵上之際,筆者一邊讀尺牘讀本、名家書信;邊關注報刊媒體在涉及傳統書信時的明確導向、名人主張,及不時鬧出的失誤、笑話。每有所感所思,則上掛下聯,暢所欲言,碼字成篇。這其中,有欣喜,有激動,也有憤懣。有的痛陳時弊,道人之未言;有的不免固執己見,招致不滿。無論是見仁見智,公說婆道,都是自己真實情感的流露,毫無強加於人之意。這些文字,“以前是隔三差五,單獨亮相;如今是列隊集合,整體檢閱。雖說與書信相攜相伴幾十年,總有些許收穫,千慮一得,但付梓之際,仍有“畫眉深淺入時無”之惑。端的如何,聽憑諸君評說。
拙作能夠出版,首要感謝的是高山兄。退休以來,專業“坐”家,從心所欲,零敲碎打,日積月累,有20餘萬字“存檔”。尋覓出路之際,高山兄“從天而降”,妙語點撥,運籌帷幄,很快玉成此事。與高兄認識十餘載,脾氣相投,摯友文友,惺惺相惜。此次“拔筆”相助,又值隆冬,誠如雪中送炭也。
感謝高兄領導下的“中郵廣”團隊。他們盡職愛崗,優質高效,雷厲風行。中午上傳封面封底文字,下午即傳來設計小樣,真前所未見之神速也。
感謝人民郵電出版社劉勁等各位老師,是他們盡心竭力,精心裁剪,飛針走線,為本小書“做嫁衣”。
讀者是作品的上帝。拙作錯謬之處,歡迎隨時賜教!
紙短情長,不盡一一。
作者2012年1月31日

序言

仇潤喜先生邀請我為他的新作《紙短情長》作序,我忐忑不安,唯恐有辱使命。
首次結識潤喜兄是1997年lO月9日——世界郵政日,我陪紐西蘭郵政代表團參加在天津舉辦的“中新兩國聯合發行郵票展覽”,當時他正率領著他的團隊為籌備郵展忙碌著。看到展覽的成功舉辦,身為天津郵政局局長的他笑得比那枚郵票上的玫瑰還燦爛。
此後,我們一直保持聯繫。2006年,我到中國郵政廣告公司工作後,雙方的接觸就更多了。 講起書信,潤喜就像是說故事,他有洋洋灑灑超過百萬字的書信專著——《郵人說信》、《信海游》、《信趣》。我在郵政工作快30年了,接觸的專家學者不少,能把書信當評書講,當故事說的,潤喜是第一人。
他是書信文化的傳播者,有“津門說信人”的美譽。
後來,因舉辦“全國少兒書信活動”的需要,我經常向潤喜索稿,他總是有求必應。他憑著豐厚的書信文化功底,憑著形象生動的語言文字,憑著幽默風趣的寫作特色,從普及書信文化出發,賜給我一篇篇以書信為主題的短文。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將加強“文化建設”提升為國家戰略。為此,我建議潤喜為宣傳書信文化專門寫本書。對此,他欣然允諾。
時隔不久,初冬的一個晚上,他那20餘萬字的《紙短情長》書稿在瑞雪飄飄的伴隨下飛進了我的信箱。原來,他早有儲備。
我一口氣將它讀完。掩卷遐思,感慨頗多。
潤喜的多思,給我印象深刻。作品中,他指出書信文化是郵政的母文化,沒有書信文化,就談不上郵政文化;他奉勸人們給父母寫信,“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他建議給啟蒙老師、授業恩師寫信,“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他倡導“寫信從娃娃抓起,免除長大後不會寫信之尷尬”;他提出“傳統書信以感情的濃烈程度來衡量”,而手機簡訊、E-mail是以快捷為標準,不可籠統說短長:他主張手寫賀卡,鄙視“全自動”機打賀卡“大煞風景”;他呼籲不要老拿“砍樹”說事,賀卡這種“高雅的文化消費方式”需要發揚光大……不難看出,他的思緒在書信的天地里自由飛翔,寫信、讀信、盼信都有他思緒停留的痕跡。
潤喜手勤,相伴於此的是多思。正是因為這兩點的結合,才有作品的多產。注重資料收集,書海泛舟,有“信”必求,為他提供了思考問題的基礎。鐘情書信文化,幾十年如一日地求索,特別是退休後,以“說信”為專業,以“信”為伴,筆耕不輟,才成就了這本有獨特風格的書。
歷史與現實結合,是本書的一個特點。潤喜研究書信,不泛泛而論,總是有感而發。平時散見的資料,眼下看到的傾向,分析比較過後,每每概括提煉,撰寫成文。作品行文樸實,內容並不平乏。讀他的作品,如同和他聊天,不緊不慢地道出他的所思、所想,你會感到他思路清晰,論證有力,見解常有獨到之處。
潤喜此次出書,於他也許是無心插柳,於我卻是正中下懷,我們組織的“全國少兒書信活動”正需要這樣的文化支持。
以上是我與潤喜的交往小記,一來說說我眼中的他,二來也說說此書的來歷,就姑且稱之為《序》吧。
高山
2012.1.2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