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廈

曝廈,冀南鄉村新式民居,曾一度為當地形容住宅闊綽用語。

簡介,發展歷程,

簡介

曝廈興起於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個體商業得到迅速發展與繁榮,民眾經濟條件普遍改善,生活水平相應提高,在衣食住行幾個方面,尤以“住”最為突出。改革開放之前,人們生活拮据,衣食尚緊,住更將就,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之後,二三十年甚至更為老舊的房屋,紛紛得到重建翻蓋。重建民居不僅用材全新,造型亦在傳統模式上翻新創新,體現一派新氣象。
以冀南威縣民居為例,傳統模式為里坯表磚、直楣豎門、淺檐無廊的平頂房,此模式僅比舊時茅草房稍好,只為造價求低,實也是民生水平長期落後的一個反映。新時代到來,新式民居隨之湧現,並隨時間遷移,又呈現出一系列進化。

發展歷程

八十年代,最初的民居樣式即已引入“曝廈”的裝飾性設計,即防曝曬罩板,一改傳統房屋“立方體”的極簡模式,凸顯房屋恢宏的氣勢,而同時又不誤起到防曬擋雨功能。不過,最初的曝廈,只是較傳統房屋增設罩板,而不設支柱,未成廳廊。此時期建房用磚已棄用土坯,而用全磚。繼此之後,鋼筋混凝土材料開始用於頂樑柱與門窗橫樑,房屋的堅固性大大加強,九十年代起,民居(尤指正房)開始向高大敞闊方向發展,體現了民眾越來越好的生活條件與相應的質量要求。
鋼筋混凝土的廣泛套用,終使“深檐迴廊”的曝廈真正成為現今平常百姓家的房屋模式。曝廈通常因正房的間數不同,設不同數目的支柱撐舉曝廈罩板,罩板置於房檐下半米處,出檐一米左右,因而下成廊廳。而往往又因曝廈廊廳地面高出院基半米乃至一米開外,因而常設有大台階上下,更顯曝廈威正氣勢。
冀南曝廈民居的今天,一方面向居室內飾的美觀與舒適性方向發展,同時,另一方面為現代化水暖條件的配備方便起見,正房曝廈與廂配房向有機銜接方向發展,從而更加有效的利用室內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