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無讖

曇無讖

曇無讖(意譯法護),中天竺人,佛教著名譯經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曇無讖
  • 外文名:Dharmakṣema
  • 別名:法護
  • 國籍:天竺
  • 出生地:中天竺
  • 出生日期:385
  • 逝世日期:433
  • 職業:僧侶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翻譯佛經。
  • 代表作品:漢譯《大涅槃經》、《方等大集經》《佛本行經》、《悲華經》、《金光明經》等。
人物事跡,智勇斗國王,受託譯經書,被暗中殺害,史書記載,

人物事跡

曇無讖(音談摩襯,意譯法護),中天竺人。六歲喪父,跟著母親做織工過活。他母親看到沙門達摩耶舍受人崇拜,得到豐厚的供養,很為羨慕,就叫他去做達摩耶舍的弟子十歲。學念經,聰明特出,記憶力強,一天能背三百多頌。他本學小乘,後來遇到白頭禪師,辯論了一百天,難不倒禪師。禪師便給他樹皮的寫本《涅槃經》,他讀了以後,便專攻大乘。到二十歲時,已熟習大小乘經典六萬多頌。他受到《涅盤經》的啟發才改小歸大,後來他弘揚佛教即以《涅槃經》為主。

智勇斗國王

曇無讖的從兄是善調象的,無意間把國王所乘的白耳大象弄死了,被王所殺。國王命令不準親屬去看,獨有讖來哭他並將他埋葬了。國王發怒要殺讖。讖很從容地說:“您因他犯法而殺他,我因他是親屬而葬他,這並沒有什麼不合理,您何必生氣呢?”國王驚訝他的氣概,便款留他並行供養。他懂得咒術,頗靈驗,在西域有大咒師之稱,因此國王很優待他,但不久就淡薄了。後來,他因事觸犯了國王,就帶了《大涅槃經》前分十二卷和《菩薩戒經》等,逃到龜茲。那裡的人都學小乘,不信《涅槃》,他只好又去敦煌,停留了幾年。他在那裡開始譯經,現在《菩薩戒本》一卷就是當時的譯品。

受託譯經書

大約在北涼玄始十年(421),河西王沮渠蒙遜占領了敦煌地方,迎接他到姑臧。十月間,河西王就請他翻譯《大涅槃經》。那時沙門慧嵩道朗都是河西的傑出人物,對他很推重,幫助翻譯而由慧嵩筆受。讖說:《涅槃經》的梵本有三萬五千頌,譯成漢文大約百萬言;現在所譯的只有一萬多頌,經本品數不全。他回國一年多訪求經本(當時他母親病故)。後來在於闐得到,回到姑臧繼續翻譯,足成三十六卷(當時有智猛法師也曾去印度取得《涅槃經》梵本,回國在涼州譯出二十卷。後人常常將他的梵本、譯本和曇無讖的混為一談;實際上智猛回中國遠在曇無讖譯經幾年之後,他們之間無甚關係)。
曇無讖所譯的經,除去上面所說的兩部以外,還應嵩、朗等的請求,譯出《方等大集經》三十卷、《悲華經》十卷、《方等大雲經》六卷、《金光明經》四卷、《優婆塞戒經》七卷、《佛本行經》五卷、《菩薩地持經》十卷(以上都現存),《海龍王經》四卷(缺本)、《菩薩戒優婆塞戒壇文》一卷(缺本)。總計所譯現存本和缺本一共十一部一百一十二卷。這些翻譯文詞華麗,尤其是他所譯的《大涅槃經》和《佛本行經》富於文藻。且能婉轉表達出本旨,不曾走樣,所以道朗的《涅盤經序》說他“臨譯謹慎,殆無遺隱,搜研本正,務存經旨”。此外,《法上錄》說《大方廣三界經》是他所譯;《長房錄》說《腹中女聽經》、《文陀竭王經》和缺本《勝鬘經》、《羅摩伽經》、《楞伽經》、《須真天子經》、《功德寶光菩薩經》也都是他所譯。至於他譯經的年月,除《大涅盤經》以外,只有《優婆塞戒經》依據經記說是玄始十五年(426)四月河西王沮渠興國與諸優婆塞等五百餘人請譯,七月譯完,另外就無可考了。南宋以來的《僧祐錄》刻本,對於曇無讖的譯經,很多都注出年月。

被暗中殺害

後來北魏主拓跋燾聽到曇無讖會種種技術,派人到北涼迎取曇無讖。蒙遜既怕魏國強大不能拒絕,又怕讖去魏國之後,對他不利,陰謀除讖。恰恰讖當時有再去西域求《涅槃》後分之意。他贊助讖出發暗中派刺客在路上殺害了他。時為義和三年(433),讖年四十九歲。
曇無讖所傳的涅盤學說,在中國佛學上曾發生過重大影響。他所譯的《涅槃經》中,發揮一切眾生都具備能自覺成佛的佛性因素,乃至斷了善根一闡提也不例外。這引起當時佛教界的激烈爭論,而開創了義學上涅槃師的一派。《高僧傳》說他譯經當時道俗幾百人,疑難交加,讖隨機釋滯,清辯若流。又說竺道生在讖未譯《大涅槃經》之前,看到略本六卷《泥洹》,就分析入微,說一闡提人都能成佛,因而遭到保守派學者的反對並被驅逐。但他仍很自信地說,如果他的主張不違真理,願得死在講座之上。後來曇無讖所譯《大涅槃經》傳到南方,果與道生所說相符。道生就在廬山開講,講畢真的死在講座之上。這一故事反映出當時佛教界在佛性問題上爭論的激烈程度以及對讖譯大本《涅槃》是如何的重視。此經譯出後,在涼州即有道朗作序並註疏(見隋吉藏《大乘玄論》);智嵩是譯時筆受者,他也用新譯經論在涼土教授,辯論深義,著成《涅槃義記》(《魏書·釋老志》)。經本傳到江南,又由慧嚴慧觀謝靈運等重加修訂成南本《涅槃經》。從此南北各大家,都提倡《涅槃》,講疏競出,直到唐初興盛不衰。唐代慧均僧正的《大乘四論玄義》卷七講《涅槃經》討論正因佛性的有本三家末十家,可見其學說發展的一斑。
其次,印度大乘佛教的戒律,到了《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才把散見各經有關大乘戒律總集起來成為一個整體。曇無讖首先把它譯成中文。他初到敦煌就重視這戒律的翻譯工作。譯本與後來唐玄奘所譯比較大致相同,只缺少善開性罪一條。因為條文裡有反對統治階級的說法,避免引起糾紛而刪除了。他又譯出《優婆塞戒經》和《菩薩戒優婆塞戒壇文》等一系列有關大乘戒的典籍,又譯出《瑜伽菩薩地》的同本《菩薩地持經》。《法苑珠林》卷八十九說,讖帶《菩薩戒本》來時,沙門道進馳往敦煌親自接受,以後從進受戒的有三千人,輾轉傳授迄至於唐,都是他遺留下來的規範。另外,大乘佛教重要經典,象《大集經》、《金光明經》以及佛傳的重要作品《佛本行經》,都經曇無讖譯出流行,對後來大乘佛教有相當的影響。

史書記載

【曇無讖(晉河西)[《高僧傳》卷二]】
曇無讖。或雲曇摩懺。或雲曇無懺。蓋取梵音不同也。其本中天竺人。六歲遭父喪。隨母傭織毾[毯-炎+登]為業。見沙門達摩耶舍。此雲法明。道俗所崇豐於利養。其母美之。故以讖為其弟子。十歲同學數人讀咒聰敏出群。誦經日得萬餘言。初學小乘兼覽五明諸論。講說精辯莫能酬抗。後遇白頭禪師。共讖論議。習業既異。交諍十旬。讖雖攻難鋒起。而禪師終不肯屈。讖伏其精理。乃謂禪師曰。頗有經典可得見不。禪師即授以樹皮涅盤經本。讖尋讀驚悟方自慚恨。以為坎井之識久迷大方。於是集眾悔過。遂專大乘。至年二十誦大小乘經二百餘萬言。讖從兄善能調象。騎殺王所乘白耳大象。王怒誅之。令曰。敢有視者夷三族。親屬莫敢往者。讖哭而葬之。王怒欲誅讖。讖曰。王以法故殺之。我以親而葬之。並不違大義。何為見怒。傍人為之寒心。其神色自若。王奇其志氣。遂留供養之。讖明解咒術所向皆驗。西域號為大咒師。後隨王入山。王渴須水不能得。讖乃密咒石出水。因贊曰。大王惠澤所感遂使枯石生泉。鄰國聞者皆嘆王德。於時雨澤甚調百姓歌詠。王悅其道術深加優寵。頃之王意稍歇待之漸薄。讖以久處致厭。乃辭往罽賓。齎大涅盤前分十卷並菩薩戒經菩薩戒本等。彼國多學小乘不信涅盤。乃東適龜茲。頃之復進到姑臧止於傳舍。慮失經本枕之而寢。有人牽之在地。讖驚覺謂是盜者。如此三夕。聞空中語曰。此如來解脫之藏。何以枕之。讖乃慚悟別置高處。夜有盜之者。數過提舉。竟不能勝。明且讖將經去不以為重。盜者見之。謂是聖人。悉來拜謝。河西王沮渠蒙遜僣據涼土。自稱為王。聞讖名呼與相見。接待甚厚。蒙遜素奉大法志在弘通。欲請出經本。讖以未參土言又無傳譯。恐言舛於理不許即翻。於是學語三年方譯寫初分十卷。時沙門慧嵩道朗獨步河西。值其宣出經藏。深相推重。轉易梵文嵩公筆受。道俗數百人疑難縱橫。讖臨機釋滯清辯若流。兼富於文藻辭制華密。嵩朗等更請廣出諸經。次譯大集大雲悲華地持優婆塞戒金光明海龍王菩薩戒本等六十餘萬言。讖以涅盤經本品數未足。還外國究尋。值其母亡遂留歲余。後於于闐更得經本中分。復還姑臧譯之。後又遣使于闐尋得後分。於是續譯為三十三卷。以偽玄始三年初就翻譯。至玄始十年十月二十三日三帙方竟。即宋武永初二年也。讖雲。此經梵本本三萬五千偈。於此方減百萬言。今所出者止一萬餘偈。讖嘗告蒙遜雲。有鬼入聚落必多災疫。遜不信。欲躬見為驗。讖即以術加遜。遜見而駭怖。讖曰。宜潔誠齋戒神咒驅之。乃讀咒三日。謂遜曰。鬼已去矣。時境首有見鬼者雲。見數百疫鬼奔驟而逝。境內獲安讖之力也。遜益加敬事。至遜偽承玄二年。蒙遜濟河伐乞伏暮末於抱罕。以世子興國為前驅。為末軍所敗。興國擒焉。後乞伏失守。暮末與興國俱獲於赫連定定。後為吐谷渾所破。興國遂為亂兵所殺。遜大怒謂事佛無應。即遣斥沙門五十已下皆令罷道。蒙遜先為母造丈六石像。像遂泣涕流淚。讖又格言致諫。遜乃改心而悔焉。時魏虜托跋燾聞讖有道術。遣使迎請。且告遜曰。若不遣讖便即加兵。遜既事讖日久未忍聽去。後又遣偽太常高平公李順策拜蒙遜使持節侍中都督涼州西域諸軍事太傳驃騎大將軍涼州牧涼王。加九錫之禮。又命遜曰。聞彼有曇摩讖法師。博通多識羅什之流。秘咒神驗澄公之匹。朕思欲講道可馳驛送之。遜與李順燕於新樂門上。遜謂順曰。西蕃老臣蒙遜奉事朝廷不敢違失。而天子信納佞言苟見蹙迫。前遣表求留曇無讖。而今便來征索。此是門師當與之俱死實不惜殘年。人生一死詎覺幾時。順曰王款誠先著遣愛子入侍。朝廷欽王忠績。故顯加殊禮。而王以此一胡道人虧山嶽之功。不忍一朝之忿。損由來之美。豈朝廷相待之厚。竊為大王不取。主上虛襟之至。弘文所知。弘文者遜所遣聘魏使也。遜曰。太常口美如蘇秦。恐情不副辭耳。遜既吝讖不遣。又迫魏之強。至遜義和三年三月。讖固請西行更尋涅盤後分。遜忿其欲去。乃密圖害讖。偽以資糧發遣。厚贈寶貨。臨發之日。讖乃流涕告眾曰。讖業對將至。眾聖不能救矣。以本有心誓義不容停。比發遜果遣刺客。於路害之。春秋四十九。是歲宋元嘉十年也。黑白遠近鹹共惜焉。既而遜左右常白日見鬼神以劍擊遜。至四月遜寢疾而亡。初讖在姑臧。有張掖沙門道進。欲從讖受菩薩戒。讖雲。且悔過乃竭誠七日七夜。至第八日詣讖求受。讖忽大怒。進更思惟。但是我業障未消耳。乃戮力三年。且禪且懺。進即於定中見釋迦文佛與諸大士授己戒法。其夕同止十餘人。皆感夢如進所見。進欲詣讖說之。未及至數十步讖驚起唱言。善哉善哉。已感戒矣。吾當更為汝作證。次第於佛像前為說戒相。時沙門道朗振譽關西。當進感戒之夕。朗亦通夢。乃自卑戒臘求為法弟。於是從進受者千有餘人。傳授此法迄至於今。皆讖之餘則。有別記雲。菩薩地持經應是伊波勒菩薩傳來此土。後果是讖所傳譯。疑讖或非凡也。蒙遜有從弟沮渠安陽[色-巴+(廠@矢)]者。為人強志疏通涉獵書記。因讖入河西弘闡佛法。安陽乃閱意內典奉持五禁。所讀眾經即能諷誦。常以為務學。多聞大士之盛業。少時求法度流沙至於闐於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師佛馱斯那。諮問道義。斯那本學大乘。天才秀髮誦半億偈。明了禪法故西方諸國。號為人中師子。安陽從受禪秘要治病經。因其梵本。口誦通利。既而東歸向邑於高昌。得觀世音彌勒二觀經各一卷。及還河西即譯出禪要。轉為晉文。及偽魏吞併西涼。乃南奔於宋。晦志卑身不交人世。常游塔寺以居士身畢世。初出彌勒。觀音二觀經。丹陽尹孟顗。見而善之。深加賞接。後竹園寺慧浚尼。復請出禪經。安陽既通習積以臨筆無滯。旬有七日出為五卷。頃之又於鐘山定林寺。出佛父般泥洹經一卷。安陽居絕妻拿無欲榮利。從容法侶宣通正法。是以黑白鹹敬而嘉焉。後遘疾而終。讖所出諸經。至元嘉中方傳建業。道場慧觀法師志欲重尋涅盤後分。乃啟宋太祖資給遣沙門道普將書吏十人西行尋經。至長廣郡舶破傷足因疾而卒。普臨終嘆曰。涅盤後分與宋地無緣矣。普本高昌人。經游西域遍歷諸國。供養尊影頂戴佛缽。四塔道樹足跡形像。無不瞻覿。善梵書備諸國語游履異域。別有大傳。時高昌復有沙門法盛。亦經往外國立傳。凡有四卷。又有竺法維釋僧表並經往佛國云云。
[歷代名僧辭典 - 顧偉康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