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陽次峰俞氏

暨陽次峰俞氏

暨陽次峰俞氏為諸暨次塢俞氏的舊稱。次塢俞氏本姓於,晚唐天祐三年(906),時遭五季之亂,上命抽丁征糧,天下騷然驚駭。後兄弟分荊避亂,改為三姓(於、余、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暨陽次峰俞氏
  • 又名:諸暨次塢俞氏
  • 時間:(906年至今)
  • 文獻:《暨陽次峰俞氏宗譜》
暨陽次峰俞氏為諸暨次塢俞氏的舊稱。次塢俞氏本姓於,晚唐天祐三年(906),時遭五季之亂,上命抽丁征糧,天下騷然驚駭。後兄弟分荊避亂,改為三姓(於、余、俞)。
始祖孟仁公為避亂保種,從浦江先遷至蕭山大塢(今蕭山區樓塔鎮路下院村),不久轉徙次塢,後裔支分東西二派,至2016年已有1110年歷史,族裔5萬有餘,分布於諸暨、蕭山、富陽三地。
民國時期的次峰山水全圖民國時期的次峰山水全圖
次峰俞氏祖居地(俞廣平攝)次峰俞氏祖居地(俞廣平攝)
次塢俞氏,舊稱次峰俞氏。本族宗譜始修於宋,初版毀於元。明永樂八年(1410)十四世祖俞珉、十五世祖俞璿重輯之。以四世祖俞預(四府君)居次嶺之西,分東嶺、高都、長潭、紫閬四支為西派;俞順(五府君)居次嶺之東,分黃嶺、西山、樟塢、嶺後四支為東派。正統十年(1445)俞珉再次續修。天順元年(1457)第三修。嘉靖十八年(1539)18世祖俞耿作世系大圖,是為第四修。隆慶三年(1569)18世祖俞試、俞本意兩人組織第五次編修。
此後,本族各派分修本支宗譜。其中四府君派於康熙丁卯(1687)年通修。五府君派中和堂中央宅支二十二世裔孫俞煌於康熙丁亥(1707)年至戊子(1708)年重修。俞煌去世後,其長子俞肇榮遵父遺願,蒐集未竟的宗譜資料,編成草譜,未刊而逝。乾隆乙丑(1745)年正月,俞煌幼子俞肇祥,在長兄所編草譜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正訛補闕,次年,宗譜修成付梓,俞肇祥所編之譜,集各家之長,最為詳備。
乾隆乙未(1775)年,俞氏24世俞樞、俞淮、俞穎文、俞善庠、俞五封等人合議再次續修。
嘉慶庚午(1810)年,俞氏各派又一次重修。至此,次塢里、中、外三祠後裔分遷於諸蕭富三地六十餘村,分譜二十一部,如今這些宗譜的原件僅嘉慶庚午版《暨陽溪埭俞氏宗譜》有孤本存世,是諸暨現存版本最早的宗譜之一。
1836年,道光十六年丙申合譜首修。在俞銶的倡議和推動下,次塢俞氏各支宗親統一編次,合修宗譜,定例保留之前各派獨修時的行遞,至30世陞字合行,並排定之後二十世字遞為:勤乃身之務,士懷席上真;但看貽燕翼,須用積功人。此次共印宗譜十五部,每部一百三十卷。上譜的男女人口共萬餘人。並由當時官員湯金釗、戴聰各撰寫合族譜序一篇,譜牒卷首扉頁冠名『俞氏通譜』。首次合修監定為俞銶;總管有俞克端、俞元貴、俞復、俞本錞;督理為俞沛源;校對有俞廷采、俞釗封、俞元有、俞向榮、俞之榮、俞煥文等12人;執事為俞大金、俞啟明、俞鳳翔、俞明烇等12人。此次合譜後,在俞銶的帶頭下,各派裔孫捐田三十餘畝,錢兩千餘緡,以作日後續譜之資。
俞銶像俞銶像
1854年,鹹豐四年甲寅續修。俞銶抱病再次與族人商議續修通譜。本屆由諸暨五泄藏綠塢進士周炳鑒撰寫續修合譜序,族長為俞文法,監定仍為俞銶,其他參與者多達六十二人。是年春起修,歷時八個月而告竣,新增丁口四千餘人,成譜冊一百五十卷。圓譜後不久,荊園公俞銶逝世,享年七十三歲。
1868年,同治七年戊辰正修(彙纂)。如果按照成規,俞氏宗譜每隔十六至二十年正修一次、續修一次,輪番交替。但本次彙纂與上次只隔十四年,這是因為諸、蕭、富等地遭受了太平天國之亂。
1861年秋至1863年春一年半的時間裡,太平軍反覆對次塢、樓塔、章村一帶進行殺戮焚掠,村舍成墟,人口損失七八成。人口的大量非正常死亡、失蹤,使這一地區的許多家庭滅絕,倖存的家庭亦多有折損。俞氏家族也有幾百人被擄走,從此下落不明。
譜的接續發生了危機,大難後五年,人們巨痛稍懈,想到的頭等大事就是趕快搶修。周紹達在《重修俞氏闔族宗譜序》中寫道:“鹹豐辛酉(1861),粵匪騷亂,以後田地荒蕪,公堂租息甚微,雖欲修輯而時不可舉,且譜多散失,只可修而不可續,費甚浩大,事又不易舉,然其間生娶卒葬以及被擄出外者,歷年愈久,查稽愈難,勢實不可不舉,以不可不舉之勢,而值不可舉之時,且為不易舉之事,不將有渙離之患也。”
這次修譜的任務特別困難。上屆修譜時,俞氏有丁口一萬多人,太平軍兵燹後,僅存二千餘人。其間生卒、葬厝、遷徙、嫁娶幾難考稽。另外,前人捐助積累的祠堂田租、修譜經費在戰後也散失殆盡,總譜也僅剩一套(為巽塢前山下派所藏)。在這次艱難拮据之時,為了能順利完成修譜,族中賢達俞乃淦、俞瑞祝、俞尚珍、俞萬乘、俞五謙、俞廷傳、俞錫祥等人合眾商議,凡前已入譜者,出錢八百文,未入譜者出錢一千文,以作修譜之資。
此次彙纂從1867年秋起,歷一年而告竣。本屆族長俞紹魁,其他參與者一百十七人。共印宗譜九部,每部一百五十卷,在宗譜的末尾,還單獨編修《被擄行傳》一卷。
1883年,光緒九年癸未正修。自1861—1863年大難到1883年,經過二十年的休養生息,次塢復甦了。上次修譜因經費不足,尚有藝文志二十卷未能重輯,此次得到了解決,修成後總計譜本一百七十卷。續修之資遵照前例,仍按丁出錢。此次修譜不僅增廣世系,而且繪像刻圖,添列藝文,從而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版本。譜序由進士金毓麟、舉人張馨各撰一篇。參修者總計一百二十六人,其中族長國仁;監定俞羅、俞展和;總管有俞瑞祝、俞錫祥等。另外,舉人俞瞻琪、俞秀松祖父俞金全也在修譜成員之列。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正修(彙纂)。此次主要在於彙纂宗譜的世系和行傳,二十卷藝文志,因光緒癸未(1883)年已經刊印,不再重印,只是在首卷,新增幾篇文集傳記,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包村京觀記》一文。兩個版本合卷後成譜本一百八十卷。由孫廷翰撰寫《俞氏彙纂宗譜序》。此屆修班子成員總計一百六十三人,不少均參與上屆的修譜工作。族長為富陽杳口的俞紹江。俞瞻淇、俞金全等賢達仍舊參與其中。
1917年,民國六年丁巳續修。此前五六年,辛亥革命,民國建立,新思潮不斷衝擊舊體制。宗譜的體例、思想也在慢慢地與時俱進。
蔣光籛在《丁巳俞氏續修宗譜序》一文寫道:“戊戌政變以後,國體漸形改革,世風日漸陵遲,保種保族甚為成言,而根本上顯形潰裂,徙於書冊文字之間,侈言聯合其所以保種保族之實際,未曾講求而實踐之,將所謂保存者,何在是所望乎?”
俞浩在《俞氏續修宗譜序》中認為:“功名一項,國體既變為共和,進身不同乎前代。故《紳士志》中,從學校官守照文憑登載,以符政府新章程。”
俞氏譜局《新增入紳士規則序》:“粵自清民鼎革以來,國家政治趨向一變,而要其極不外三大端曰:興學校以植人才;設議會以重法治;行徵兵制以強國本。上既以是求,下必以是應,故若何而為紳,若何而為士,亦一變其發軔之途。歲丁巳(1917),吾族續修宗譜,因前訂入紳士志規例不適合於今制,於丙辰(1916)冬開會集議時,公決增入紳士志規則三條。”
有文化的紳士在此時已經形成了一個階層,俞浩、俞韞、俞浚淵、俞竟、俞旭庵、俞翹雲、俞元亨等參與者都是高超的寫手,因為此屆續修,不僅增加了不少文獻資料,也出現了一些新興的觀念意識。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癸酉正修。本屆為正修宗譜,這是從1836年首次合譜以來的第五次正修。此前十多年來,次塢社會穩定,農林興旺,經濟發展,人民溫飽無憂。自前屆修譜以來,俞氏人口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其中新增男丁兩千八百九十二人,連同舊有男丁總計七千餘人,男女合計則超過了一萬五千人,這在當時全國近五億人口中,占了三萬分之一。
參與譜事的人員共八十四人。族長俞品方,主纂俞韻琴、俞乃恆,監定俞韞和俞浚淵,下設參定、總管、總理、督理、司事、理絲、校對、執事等八個機構。譜局設在俞大宗祠(古邘堂)內,大家挨班值日,輪流進行,從六月開始,十一月結束,歷時五個月,在俞韻琴的努力下,還求得當時的兩位文化大家蔡元培、戴季陶為俞氏撰寫譜序。
蔡元培在《諸暨次峰俞氏宗譜序》中認為:“我國素以宗族為民群聯合起點。譜牒之學東南尤為重視,運用得其道,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足為鄉村捍衛之基;不得其道,則自恃宗姓強盛,於是眾暴寡強,凌弱侈然自大,不復努力前進,且為國家殷憂。予感世變日亟,民族有動搖之虞,俞氏子姓振振多君子,人用貢瞽,言以質之。”他對俞氏的修譜之舉多有勉勵之意,也體現了蔡氏務實的風格。
戴季陶在《浙江諸暨次峰俞氏宗譜序》中寫道:“我總理沭於中華民族之衰頹,大聲疾呼,以聯合家族、宗族團體結成國族團體,為恢復民族精神之條件。今次峰有俞氏丁口一萬五千人之團體,苟能進而上推其所自生,則吾民族何莫非炎黃子孫!正可合眾族為一族,以成國族之團體,於以振衰起敝,豈有難哉!然則,今茲俞氏之修譜,僅僅為聯合國族之嚆矢,擴而充之,不能無望於賢者。矢是為序。”縱觀戴序全文,只有四百四十五字,短小精練,毫無贅言,但道理又說得很通透,很激昂,讀了之後能大振人心。
此次修譜計公譜八套,稿譜一套。每套共有譜本一百九十八卷,其中仿歐式系圖一百零四卷、仿蘇式行傳七十卷,另有文集二十二卷、從姓支譜二卷。另外還編印了私人宗四部,各派房譜一百七十六部,僅刊印一項就花費了三千多銀圓,一個宗族有這樣巨大的譜本規模,在全國也是非常罕見的。
次塢俞氏古民居次塢俞氏古民居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戊子草修。在解放戰爭的隆隆炮聲中,在社會劇變的前夜,次峰俞氏再次打算續譜,參與譜事者仍為俞韻琴、俞乃恆等族中賢達,只是打稿修至大半,因新中國建立而中斷。如今只有在諸暨檔案館館藏的《暨陽次峰俞氏宗譜》(癸酉本)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五十六等譜冊中,我們才能見到1948年草修時俞壽林、俞瑞校等纂修人用毛筆增補的內容。原來家譜中不出現女性名諱的慣例,也已悄然發生了變化。
在信息不甚發達的古代,宗譜是鄉土地方史中最重要的載體,儘管它主要是一個家族的繁衍記錄,是一部程式化的人口檔案集,因為人與事態及生活環境密不可分,所以從宗譜中總能窺見某一地域歷史社會的雪泥鴻爪。比如俞氏宗譜內的《次峰山水全圖》和《溪埭山水全圖》,為我們了解古代次塢地區的地理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先人留給我們的譜牒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理應珍視和研究,為當下所服務。我認為《暨陽次峰俞氏宗譜》的質量是上乘的,經過七次聯譜通修,相當系統完善。那么現存的情況如何呢?
民國癸酉(1933年)版的八部公譜,大多在“文革”時期損毀散失。浙江圖書館2005年出版的《浙江家譜總目提要》中記載民國癸酉版《暨陽次峰俞氏宗譜》殘本藏有三處:(1)富陽市里山鎮金星村俞國柱藏四卷,卷一:譜序、祠記、系圖;卷二:系圖;卷三—卷四:行傳。(2)上海圖書館藏民國癸酉版《暨陽次峰俞氏宗譜》殘本十六卷,序號為9138。(3)浙江圖書館古籍部藏民國癸酉版暨陽次峰俞氏宗譜》殘本三卷,序號為2576。
遺憾的是諸暨檔案館所藏民國癸酉版《暨陽次峰俞氏宗譜》殘本一百十四卷及修撰年代更早的(1898年彙纂本及1917年續修本)八十卷宗譜沒有被《浙江家譜總目提要》所提及,所幸的是2014年出版的《諸暨家譜總目》,由後裔俞廣平整理的這些提要信息已被收錄。可以肯定這批宗譜是溪埭俞氏所藏的那部公譜的剩餘部分,作為民國癸酉版《暨陽次峰俞氏宗譜》的主要纂修人及溪埭俞氏的族長,俞韻琴為溪埭俞氏爭取到了一部公譜的保藏權。
溪埭俞氏所藏的這些宗譜為什麼會收藏在諸暨檔案館?據溪埭俞氏族人俞關仁(俞秀松堂侄)、俞祥寶回憶: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諸暨市黨史辦的工作人員,為了收集更多有關俞秀松的史料和籌建俞秀松烈士陵園,四處走訪知情人士,當時負責管理次塢鄉鎮文化的呂關海向他們提供一條線索,並親自帶領他們來到溪埭村。俞關仁接待了他們,得知他們的來意後,他從村委儲藏室的一個角落裡拎出一麻袋的宗譜,由於文革以後保管不善,宗譜一直放在麻袋裡無人問津,拿出來一看,這些宗譜已經發霉蟲蛀,殘破不堪,有的也已經結成塊,根本無法翻閱,一時找不到俞秀松的相關記載,在這種情況下,市黨史辦的工作人員,主動要求整袋宗譜拿去借閱,並寫了借條。這批宗譜拿到市里後,暫由諸暨檔案館保藏,因為是俞秀松烈士的家譜,當時的市委領導對此事亦十分重視,後來他們花費萬餘元修復這批殘破的宗譜,考慮到保存條件,他們又主動提出這些宗譜由諸暨檔案館永久保存收藏,得到了溪埭俞氏族人的同意。2004年溪埭俞氏重修家譜,需要複印的資料基本都源於諸暨檔案館所藏的這批宗譜。2013年夏,由俞廣平聯合諸暨市檔案館把這批所剩的宗譜進行電子化掃描,並作系統的編目整理,不久市檔案館又撥專項資金再次對這批家譜做進一步的紙頁修復。遺憾的是,到2016年止,尚無法收齊這套宗譜的全部。
戴季陶撰、俞翹雲書的暨陽次峰俞氏宗譜序戴季陶撰、俞翹雲書的暨陽次峰俞氏宗譜序
2001年5月,次塢歷史文化研究會成立,截止2015年底已續修完成俞氏支譜近70部。但是,由於資料、財力、人力方面等多種原因,分居於諸暨、蕭山、富陽三地的5萬餘名俞氏族親,目前尚無法統一續修大統譜,而這統譜之舉,期待俞氏後人在不久的將來能合而輯之。
本族名人:俞涇(南宋工部左侍郎)、俞僩(明宣德進士)、俞韻琴俞秀松、俞乃恆、俞鳳池、俞竹貞、俞乃大、俞爾衡俞章法、俞慈民、俞榮根等。
大分派系圖大分派系圖
本族在諸暨次塢鎮境內分布於次塢新村(包括次塢、新嶺、新庵橋、大丁畈、小丁畈、八畝山)、大院裡(包括上山頭、黃嶺口)、上河、上俞、里徐塢、古竹院、大塘(包括四麵店、李三閣)、姜家塢、上蔣(包括烏鵲窠)、溪埭、珠橋(包括珠稼塢、丁橋、柳家塔)、大橋(包括明莊)、紅旗(包括擇塢、便堰灘)、凰桐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