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暨南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暨南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信息學院)成立於2001年6月,由數學系、電子工程系、計算機科學系和計算中心組成。2015年7月31日學院率先成立廣東省內首家網路空間安全學院,並隆重舉行了揭牌儀式,助力學院跨越式發展。學院目前在讀研究生387名,本科生1440名。學院現擁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空間安全),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數學軟體工程網路空間安全),科學學位碩士專業13個,專業學位招生專業4個,本科專業11個,其中包含國家特色專業電子信息工程)1個,省級名牌專業(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2個 。此外,我院還啟動2015年第一屆“信息安全”二級學科專業博碩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為建設有特色的一流學科,學院將加強與各專業的協同交叉,發揮學院現有的專業特長,與國內外同行進行學科建設的探索與嘗試。

近年來,我院引進了美國工程院院士ACM/IEEE Fellow李凱IEEE Fellow鄧慧傑、NSF Career Award得主任奎長江學者楊彤、“千人計畫麥耀華、傑出青年蘇開樂、以及美國科學院院士侯一釗俄羅斯科學院及工程院院士A. A. PotapovPotapov等一批優秀的教師。全院共209名教職工,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有136人,占專任教師人數的68.9%。正高職稱41人,副高職稱75人。藉助廣東省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契機,學院將以國內知名高水平研究性學院的奮鬥目標邁進,任重而道遠,信息人將不斷努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暨南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 簡稱:暨大信息學院
  • 創辦時間:2001年4月 
  •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省
  • 主要院系:數學系、電子工程系、計算機科學系、計算中心 
  • 現任校長:翁健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大道西601號
學院簡介,院校設施,科研競賽與就業,院系領導,專業簡介,電子工程系,數學系,計算機科學系,計算中心,

學院簡介

我院積極組織引導各類科研項目申報,加強科技交流,2015年累計獲批50項,立項金額達3180萬元,其中,科學技術部2015年國際科技合作專項1 項、立項金額234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項、立項金額363萬元,省基礎與套用基礎研究4項(其中之一為省傑出青年)、立項金額130萬元,省套用型科技研發重大專項2項、立項金額1600萬元,市科技計畫2項(其中之一為珠江科技新星)、立項金額50萬元,省公益研究與能力建設3項(期中2項為2014年項目)、立項金額230萬元,省協同創新與平台環境建設2項、立項金額150萬元,省前沿與關鍵技術創新1項、立項金額150萬元,4個其它縱向、立項金額62萬元,2個橫向、立項金額20萬元,19個校級、立項金額191萬元。近年來(2012——2017年),學院的科研水平保持上升勢頭,國家基金重點項目取得歷史性突破,學院共獲批各類科研項目327項,總經費累計將近1億1474萬元(國家基金項目87個,經費達3690.41萬元)。其中,2017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項,獲批數量位居全校第二;獲省套用型科技研發專項重大項目5項(800萬/項);獲國家重點研發計畫課題1項(300萬/項),學院多次獲評國家基金工作先進單位。學院現擁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空間安全),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2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空間安全),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數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科學學位碩士專業13個(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套用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網路空間安全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基礎數學套用數學計算數學運籌學與控制論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學位招生專業4個(計算機技術軟體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套用統計),本科專業11個(其中包含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1個,省級名牌專業2個) ,並與管理學院共建"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與經濟學院共建“機率與數理統計”碩士點。還在光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信息學院設有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智慧型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網路工程網路空間安全數學與套用數學(軟體工程方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信息與計算科學等本科招生專業,其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省級名牌專業、廣東省特色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省級名牌專業。學院現有“電子電路基礎”、“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和“數據結構”等3門省級精品課程。近5年來,學院承擔了一批國家級和省部級教育教改項目,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3項,以及多項省部級以上的多媒體網路課程獎項。
暨南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院校設施

通過“211”工程的投入建設,信息學院目前按基礎型、專業型、提高型、科研型結構,分層次構建了較為系統化的實驗硬體平台,包括國家級工程中心(網路安全檢測與防護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2016年學院獲批“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廣州市重點實驗室”、2017年獲批“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廣東省重點實驗室”,並於11月正式揭牌成立。廣東省高等學校“光電技術與感測”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教育廳“現代電子技術”重點實驗室。學院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信息技術學院共建“暨南大學-莫納什大學共建網路空間安全聯合實驗室”,以及中俄聯合實驗室“暨南大學-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喀山大學信息系統與分形信號處理聯合實驗室等,與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2個。廣東省電子信息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省級)、廣東省計算機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省級)、數學技術實驗中心(省級)、以及十多個教師科研實驗室和學生創新實驗室。擁有11個省級工程中心(廣東省工業機器人智慧型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高校衛星導航晶片及套用技術工程中心、廣東高校網路安全檢測與防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網路安全檢測和防護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廣東省無線應急通信網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智慧型終端處理器SoC晶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薄膜光伏關鍵工藝與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大數據協同育人與套用創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基因大數據處理與分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數量金融大數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廣東省多媒體技術及 SoC 設計產學研示範基地,為各個層面的教學和教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實驗硬體環境。
暨南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科研競賽與就業

學院在數學、管理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技術等學科領域形成了特色優勢明顯發展前景良好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團隊。近5年,科研項目立項經費逐年增加,2005年是180萬元,2006年是338萬元,2007年是467.2萬元,2008年是628.5萬元,2009年是1432.1萬元,2017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項,獲批數量位居全校第二;獲省套用型科技研發專項重大項目5項(800萬/項);獲國家重點研發計畫課題1項(300萬/項)。科研人員取得的科研成就碩果纍纍,學院科研人員在各類科技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達800多篇,其中SCI、EI等權威索引收錄學院科技論文次數達714次,申請專利授權47項,2005年是82篇,2006年是76篇,2007年是74篇,2008年是87篇,2009年是127篇。出版著作和教材70餘部。擁有多項發明專利和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獲得過多項各類科技獎勵,其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廣州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珠海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
炬力創新人才獎頒獎炬力創新人才獎頒獎
在老師的辛勤培育下,我院學生在各項科技競賽中屢創佳績。2011年-2015年學院本科生共獲國家級競賽獎項20個,省級競賽獎項53個,校級獎項72個。近年來我院畢業生就業情況一直趨於良好,平均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獲評學校“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2015年我院本科生一次就業率為95.3%,研究生為98.23%,均高於學校的一次就業率,未就業的也是執意於考研和公務員考試。學院學生主要就業區域為電力系統、銀行系統、華為等通信設備提供商,軟體開發機構,數據分析行業及騰訊、百度等網路公司,均是專業對口,體現學有所用,業有所長的特點。
歷年來我院培養的傑出校友更是令人矚目,2015年榮膺國際權威工程學組織“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2016年度院士銜、現任澳門大學科技學院、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積體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澳門新諾普思(Synopsys)公司總經理余成斌,即我院電子系87級學生;以研發“WPS2000智慧型集成辦公系統”獲得200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的金山軟體研究院副總裁董波,即我院電子工程系學生;東莞新世紀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暨南大學校董梁志斌,也是出自我院計算機科學系的學生,同時畢業於我院的傑出校友還有現任廣東省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黨組書記羅偉其等。

院系領導

院長 翁建教授(主持學院全面工作;分管學院人事、財務、科研等工作。)
書記 盧鍵民(主持學院黨委工作;分管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宣傳、招生、統戰、工會、扶貧、離退休、安全 保衛、制度與作風建設等工作;協助校友工作。)
副院長 趙逸才教授(負責學院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外事等工作。)
副院長 鄭力明教授(負責學院本科教學管理、實驗室建設工作。)
黨委副書記肖東勝(負責學院學生工作、團委、校友、計畫生育等工作,協助做好學生安全穩定工作。)
辦公室主任 朱麗君
教科辦主任 林 濤
研管辦主任 羅國偉
數學系
系主任 張傳林
黨總支書記 蔡 喆
副系主任 杜毅
電子工程系
系主任 劉偉平
黨總支書記 林舉參
副系主任 項世軍
計算機科學系
系主任 周繼鵬
黨總支書記 於志秀
副系主任 鄧玉輝
計算中心
主任 全渝娟
副主任 杜寶榮
黨支部書記 劉小麗

專業簡介

電子工程系

暨南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工程系成立於1987年,其前身是理工學院電子學與信息系統專業。發展至今,電子工程系已經在“信息與通信工程”和“電子科學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領域,形成了一支梯隊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教學科研隊伍。截至目前,全系共有教職員工58人,包含專任教師45人,其中教授(研究員)13人,副教授(副研究員)20人;45歲及以下專任教師比例達60%,具有博士學位專任教師比例達82%。現任系主任劉偉平教授,系黨總支副書記(負責工作)林舉參老師,副系主任項世軍教授。目前,電子工程系在校學生超過600名,其中本科生與研究生比例約為4.5:1。
目前,電子工程系圍繞“信息與通信工程”及“電子科學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形成了“移動物聯網技術及套用”、“機器人視覺感知與信息處理技術”、以及“新型半導體光電子器件設計和測試”三個學科方向,依託“廣東省工業機器人智慧型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高校衛星導航晶片及套用技術工程中心”、“廣東省多媒體技術及 SoC 設計產學研示範基地”、廣東省高等學校“光電技術與感測”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教育廳“現代電子技術”重點實驗室以及中俄聯合實驗室“暨南大學-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喀山大學信息系統與分形信號處理聯合實驗室”等科研平台的條件支撐,構建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三位一體的學科體系,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俄院士領銜的團隊在分形動力學信息處理和可視媒體安全領域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在機器人智慧型控制領域,柳寧教授團隊在多個機器人生產線層面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在多媒體晶片設計與套用方面,易清明教授團隊與企業合作研製的多媒體主控 SoC 晶片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陸堯勝教授團隊在產程移動醫療監控領域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在本科專業建設層面,現有“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電子科學與技術”3個招生專業,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電氣信息類本科專業布局。其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在2007年被評為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同時,該專業在2001年已被評為廣東省首批12個省級名牌專業之一,並於2009年被評為廣東省特色專業及國家特色專業。
在研究生學位點建設層面,現擁有“信息與通信工程”和“電子科學與技術”兩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分別包括 “通信與信息系統”和“信號與信息處理”,以及“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等二級學科碩士點;此外,擁有“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學位的授權碩士點;同時,依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招收培養博士生。
2015年,設立在電子工程系的“暨南大學-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喀山大學信息系統與分形信號處理聯合實驗室”外方主任波特波夫院士成功獲批廣東省領軍人才項目;同年,成功引入了“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簡稱“千人計畫”)麥耀華團隊,並成立“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為電子工程系的學科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近3年來,電子工程系聘請俄羅斯、美國等多位國際知名學者為客座教授,其中包括俄羅斯科學院著名分形信號處理專家Potapov院士、俄羅斯喀山聯邦大學介電電子學專家Nigmatullin教授、美國Skyworks Solutions公司通信器件專家Frank Gao博士等,並聯合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多項科研項目。此外,分別與美國國家儀器NI公司和德州儀器TI公司、俄羅斯喀山聯邦大學等一批著名企業和大學建立了聯合實驗室。目前,已有超過85% 的教師曾在國外講學或在國際會議上進行學術報告,並發表國際學術論文150多篇。
2015年,電子工程系教師積極進行合作與交流工作。電子系作為主辦單位之一舉辦了“ACP2015”的特別論壇,該論壇作為“ACP2015”國際學術會議中的組成部分(ACP為國際光通信三大會議之一)。
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電子工程系講學10次以上,達到了很好的交流目的。鄧婉玲副教授被派出到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2014年7月2日-2015年7月2日)進行學術訪問1年。電子系教職員工平均每年有超過6人次參加本學科領域國內外的重要會議,並在部分會議上做口頭報告。
在人才培養上,電子工程系把培養學生作為最重要的工作,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與科研水平,不斷提升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完善本科生導師制度,建立教師與學生聯繫制度;加強完善本科/研究生畢業論文過程的管理;加強研究生招生環節的投入,做好針對性的宣傳工作;提升本科生/碩士生的創新能力,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設立“學生創新工程小組”,統籌本科生、研究生創新工程。近年來電子工程系在讀學生參加全國“電子設計大賽”和“挑戰杯”科技作品和創業競賽中,獲得了包括國際級獎項1項及國際會議論文1篇,國家一等獎在內的10多項國家級獎項,以及包括廣東省特等獎在內的60多項省級獎項。此外,在讀學生申請國家專利11項;獲得廣東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篇。建系20多年來,電子工程系培養了以研發“WPS2000智慧型集成辦公系統”獲得200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的金山軟體研究院副院長董波,澳門大學余成斌教授(澳大電機及電腦工程系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積體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IEEE院士)及澳門大學電機與電子工程系系主任葦孟宇教授等一批傑出的創新型畢業生。

數學系

暨南大學數學系創辦於1929年。七十幾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數學系通過不斷深化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改革,在研究生和本科不同層次的教育中,調整專業方向和培養目標,強化基礎,重視套用,分流培養,從原來僅有的單一數學專業發展為有培養理學碩士、工學碩士、管理學碩士、理學學士和管理學學士條件和資格的大系。
數學系現有兩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基礎數學、套用數學;與管理學院、珠海學院共建一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管理科學與工程;與經濟學院共建一個碩士學位點:機率與數理統計。數學系現設三個本科專業:數學與套用數學專業、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和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其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數學繫於1993年在廣東率先創辦的本科專業。
數學系擁有一支基礎理論紮實,學術水平高,治學嚴謹的教師隊伍。全系現有教職工47人,其中專職教師43人,教師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16人,博士37人 。。系資料室藏書1.7萬冊,中外文期刊460餘種。系計算機實驗室有微機100多台, SUM小型機伺服器1台。系計算機實驗室、系資料室、系辦公室、系主任室和教師工作室都設立了校園網微機工作站,為教學、科研和管理提供了資源共享的平台。豐富的藏書和網路資源極大地滿足了師生的科研需求。
數學系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拓寬專業口徑,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鬆的環境。我系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都取得了優秀成績,多次獲得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並有多篇建模競賽優秀論文在學報上發表。

計算機科學系

暨南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成立於1984年,其前身源於數學系的計算機教研室。本系1990年正式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是華南地區較早成立的計算機軟體碩士點之一,目前擁有"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計算機套用技術"二個工學碩士點,同時擁有"計算機技術"專業工程碩士點;設有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以及"電腦與資訊科技(境外)"三個本科專業,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 。本系在為海外、港澳台地區和廣東省培養信息產業及高新技術高級專門人才,推動科技進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將進一步做出重大貢獻。長期以來,我系一直在努力探索計算機類學科的教育改革方案,力求使教學計畫、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歸納起來,教改工作由淺至深,由 局部至全面,由小規模至大規模,在某些方面的研究水平在省內已初具規模。其過程可以分為二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2-1996年
在這期間,計算機軟體專業確立了專業發展必須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提出培養寬口徑、厚基礎、有較強自適應能力的、能與國際接軌的交叉型、複合型人才的"通識模式"教學體系,制定了計算機軟體專業的新的教改方案,實現了從較窄的專業口徑向較寬的專業口徑的轉化,其教改成績被學校所肯定。
在新的教改模式中,進一步壓縮學時,並把課程結構分成三個層次:即公共基礎課程,五大模組的核心課程,四大方向的專業課程。強調外語與計算機教學4年不斷線。同時,為了加強工程訓練與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大力改革實驗方法,在基礎課程中引入CAI教學,並設立"專題研究"課程,讓學生儘早參加科學研究工作。因而,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獨創能力,多次在科技比賽中取得優秀的成績。
第二階段:1996-2005年
經過多年的教改實踐與對國內外最新教改動向的了解、研究,根據教 育部 普通高校專業調整的要求,以及教學改革的需要,遵循加強基礎、拓寬專業、整體最佳化的原則,計算機軟體專業進一步變革"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逐步形成"以學生為中心,以知識掌握為基礎,以技能和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素質提高為目標"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相結合的開放式培養體系。
為此,這一階段的改革重點是重新整合原有計算機類核心課程結構與內容,著眼於課程的整體最佳化、長期作用與可持續發展,改革了部分課程,並在98級的教學計畫中試行。同時,在部分核心課程中引進美國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
在實驗室建設方面,調整原有的基礎類實驗室布局,組成4~5門彼此融合,相互滲透的計算機類基礎實驗課程。並建成一個具有"共用、開放、教學提高型"特點,並且技術與管理先進、具有良好社會效益的實驗室。該實驗室的建設為探索如何建立新型實驗室建設模式、如何饋進面向21世紀高新技術的實驗內容,以及採用現代化的實驗方法與手段,提供了一個頗為成功的典範,並產生了一 定的社會影響。
同時,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計算機類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方向,力求構建與21世紀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相吻合的,與科學技術和知識經濟發展趨勢相適應的現代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至今,已初步形成基於全面發展的"通式"教育模式,由系統化多層次實驗室提供硬體支撐,完成模組化理論課程教學和實驗課程教學的"全面發展的專業人才綜合培養體系",在現代計算機科學的知識平台上,實現"智力因素素質"與"非智力因素素質"相互滲透和融合,鑄造了具有創新能力的交叉型、通用型的21世紀人才。在這一改革思路指導下,結合我校"僑"字特色和本系自身特點,本學科專業進行了部分教改項目。此外,我系還主持一些省級和校級的教改項目,出版了多部教材。同時,自行研製了多個CAI課件。並且,本學科專業畢業生所具有的多維知識結構,複合型人才綜合素質,以及開拓型新能力,在就業競爭、繼續深造、以及實際工作過程中得到體現,深受海內外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和良好評價。因此,我系計算機科學與專業的教改力度,從廣闊性、先進性,以及從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和自身特色上看,都已經走在廣東省的前列。
2011年9月暨南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珠海學院正式搬遷至廣州校區,至此,暨大外部校區已全部回到廣州校區,完成歷時3年的學院搬遷計畫。2012級新生暫時在華文學院學習和生活,一年後回遷本部。
在實驗室建設方面,調整原有的基礎類實驗室布局,組成4~5門彼此融合,相互滲透的計算機類基礎實驗課程。並建成一個具有"共用、開放、教學提高型"特點,並且技術與管理先進、具有良好社會效益的實驗室。該實驗室的建設為探索如何建立新型實驗室建設模式、如何饋進面向21世紀高新技術的實驗內容,以及採用現代化的實驗方法與手段,提供了一個頗為成功的典範,並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
同時,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計算機類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方向,力求構建與21世紀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相吻合的,與科學技術和知識經濟發展趨勢相適應的現代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至今,已初步形成基於全面發展的"通式"教育模式,由系統化多層次實驗室提供硬體支撐,完成模組化理論課程教學和實驗課程教學的"全面發展的專業人才綜合培養體系",在現代計算機科學的知識平台上,實現"智力因素素質"與"非智力因素素質"相互滲透和融合,鑄造了具有創新能力的交叉型、通用型的21世紀人才。在這一改革思路指導下,結合我校"僑"字特色和本系自身特點,本學科專業進行了部分教改項目。此外,我系還主持一些省級和校級的教改項目,出版了多部教材。同時,自行研製了多個CAI課件。並且,本學科專業畢業生所具有的多維知識結構,複合型人才綜合素質,以及開拓型新能力,在就業競爭、繼續深造、以及實際工作過程中得到體現,深受海內外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和良好評價。因此,我系計算機科學與專業的教改力度,從廣闊性、先進性,以及從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和自身特色上看,都已經走在廣東省的前列。

計算中心

暨南大學計算中心始建於1982年。三十年來,中心的職能經歷了多次較大的轉變,從提供科學計算服務、計算機課程實驗、IT培訓到學校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和維護等。近二十年來的兩大主要職能為承擔全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計算機基礎教學和面向全校開放的計算機實驗室。
計算中心的機構設定有辦公室、教務室、計算機基礎教研室和計算機實驗室;現有在編教職工23人,其中教學17人,實驗4人,行政2人;教學人員中高級職稱有9人、中級職稱有8人,並且學歷層次較高,博士學位6人、碩士學位5人,具有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學和科研隊伍。
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計算中心緊密圍繞學校本科生培養方案的中心任務,努力培養研究型的創新人才。根據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特點,從多方面探索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新路,不斷地進行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完善我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課程體系以滿足各學院不同學科的發展要求。除“大學計算機基礎”和“程式設計基礎”兩門傳統的計算機公共核心課程外,還開設了“計算機網路技術與套用”、“資料庫技術與套用”和“多媒體技術與套用”、“C++程式設計”等多門非核心課程,供相關專業學生選修。此外,針對外招生的培養目標,為四海書院學生專門開設了“資訊科技”課程。與此同時,計算中心還十分重視和兄弟院校間的交流合作,密切關注教學改革的動向,緊盯國內各高校本領域的先進水平,積極參與教育部文、理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主持各種教學研究活動。
計算中心教師積極與各科研機構、企業合作,承擔和參與了多項國家省部校級的科研項目,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EI檢索40多篇。
計算中心實驗室位於曾憲梓科學館三樓,占地600餘平米,是我校規模最大的面向全校開放的一個大型的計算機實驗室,裝備有高配置的計算機近300台,並組成高速區域網路連入校園網和網際網路。計算中心實驗室具有豐富的本地資源和網上資源,為全校師生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教學用機和實踐的環境。實驗室每周開放6天,每天開放11小時,每年接待各類用戶上萬人次,年完成機時100萬小時以上。在完成全校的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外,還承擔校內各學院有關計算機課程的實驗教學。同時還面向全校免費提供用機服務,全校師生都可以免費在本中心進行各種計算機實驗及網際網路套用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