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天氣術語)

暈(天氣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懸浮在大氣中的冰晶(卷狀雲、冰霧等)對日光或月光的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光學現象,呈環狀、弧狀、柱狀或亮點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暈
  • 外文名:halo
  • 相關術語:日暈 月暈
  • 學科分支:大氣物理學
描述,分類,形成原理,相關諺語,

描述

當高空存在由冰晶組成的薄雲(捲雲或卷層雲)時,日、月光通過雲中冰晶折射或反射會在日、月周圍出現一些以日、月為中心的彩色光環和圓孤,統稱為暈。暈的色彩排序為內紅外紫,暈的種類很多,有的呈環形,稱之為“圓暈”;有的呈弧形,稱之為“珥”;還有的呈光斑形,稱為“幻日”或“假日”。暈一般包括:22°暈、46°暈、近幻日、遠幻日、近幻日環、外切暈和環天頂弧等。各種暈在天空出現的位置如圖1。
暈
圖1 各種暈在天空中出現的位置(Lynch,1978)

分類

22°暈
也稱小暈或內暈。以太陽或月亮為圓心,視角半徑約為22°的一種內圈呈淡紅色的白色光環。22°暈是一種常見的大氣暈象,色序與虹相反,內紫外紅。一般而言,內測的紅色最清晰,橙色、黃色等次之,紫色最不明顯。22°暈是由水平取向的六角柱狀冰晶對日(月)光折射和反射所形成的。光路如圖2所示。
暈
圖2 最小偏向角為22°的折射
46°暈
也稱大暈或外暈。以太陽或月亮為圓心,視角半徑約為46°的白色或基本白色的微弱而不常見的暈圈。它比22°暈少見得多,亮度也不如22°暈。46°暈是由日(月)光從垂直取向的六角柱狀冰晶的基面射入,經折射和反射並由某一側面射出而形成的。由於六角柱狀冰晶的垂直取向狀態不穩定,所以46°暈不常見,即使出現其亮度也較弱,並且往往難以形成完整的暈圈,而表現為暈圈的一段光弧。
位於太陽同一高度角並通過太陽的圓弧,由於冰晶反射和折射作用而生成的彩色或白色光斑。
幻日(月)環
屬於暈族的一種大氣光學現象,由位於同太陽(月亮)相同的高度角上的水平白色光環構成。
近幻日(月)
與太陽高度角相同但方位角相差小於90°的彩色光點,在22°暈或46°暈與近幻日環相交處均會有兩個近幻日出現。暈的近幻日與22°暈一樣常見,其成因亦與22°暈類似,差異只是日光斜射入冰品側面,致使光的傳播平面與冰晶的主平面不垂直。46°暈的近幻日則很少見。
遠幻日(月)
與太陽(月亮)高度角相同但方位角差值等於或大於90°的白色光點,其直徑稍大於太陽(月亮)的視直徑。普通的遠幻日(月)位於太陽(月亮)120°方位角處,而特殊的位於90°方位角處。
又稱“日載”。由以天頂為中心,位於一水平面上的發光圓弧構成的大氣光學現象,其位置高於太陽約46°,是低太陽高度角(一般<32°)時的大氣光象。
又稱“日承”。由彩弧構成的暈象,與地平線平行擴展90°左右,其位置低於太陽約46°,是高太陽高度角(一般>58°)時的太陽光象。

形成原理

暈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主要是由於冰晶對日(月)光的折射和散射形成的。造成暈族形成的冰晶主要有以下四種:六角片狀、六角柱狀、帶蓋帽的六角柱狀和六角錐狀(如圖3)。
可見光是組合光,不同顏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長,冰晶的折射率和最小偏向角也不同,因此經過冰晶的折射之後不同顏色的光會被分離而到達不同位置,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各種神奇的大氣光學現象。暈的形成也類似,22°暈和46°暈是環繞太陽的圓環,經過冰晶的最小偏向角為別為22°和46°因此得名。不同形狀的冰晶對光折射之後會形成不同的暈種。如近幻日主要是由帶帽柱狀、片狀和大小適中的柱狀冰晶折射形成的。其他現象也可用冰晶的折射和反射來解釋,某些特殊現象還需要考慮冰晶的振動。
暈(天氣術語)
圖3 四種冰晶形狀

相關諺語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礎潤而雨,日暈而風。(出自《詩經》)
月光帶枷,大雨落下。
月亮生毛(暈或華),大雨沖壕。
暈的出現,是由於有富含冰晶的卷層雲存在,而卷層雲通常出現在氣旋的前端。與氣旋對應的地面鋒面後方數百公里處,就是雲雨區。隨著地面鋒的推移,雲層愈來愈低,風力逐漸增強,並有降水出現。因此,日(月)暈的出現,就預示著風雨天氣即將到來。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日暈的出現一定是下雨的徵兆、月暈的出現必回颳風,還需要結合其他的天氣條件。如若只是氣旋的邊緣經過,則不一定會有雨,也許只是雲層增厚、風力增強、風向改變而已。在熱帶氣旋的外緣也有卷層雲存在,同樣會形成暈。所以在颱風季節,低緯度地區看到天空存在捲雲並出現暈時,可能是颱風將至的徵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