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敫

智敫

隋代高僧,隋代循州(惠州)人,初為循州平等寺僧。南朝梁武帝時,天竺僧真諦來華,創嶺南佛教“攝論俱舍派”,以《攝大乘論》和《俱舍論》為宗旨。智敫與道尼等二十人“並掇拾文疏,於堂聽受”,成為真諦的弟子。

基本介紹

  • 本名:智敫
  • 所處時代:隋代
  • 主要成就:創嶺南佛教“攝論俱舍派”
  • 籍貫:隋代循州(惠州)
隋代高僧——智敫(生、卒年份不詳),隋代循州(惠州)人,初為循州平等寺僧。南朝梁武帝時,天竺僧真諦來華,創嶺南佛教“攝論俱舍派”,以《攝大乘論》和《俱舍論》為宗旨。智敫與道尼等二十人“並掇拾文疏,於堂聽受”,成為真諦的弟子。師父真諦和師兄智愷相繼病逝後,智敫率眾僧尼返循州“共傳香火,令弘攝、舍兩論,誓不斷絕。”隋開皇十二年(592),嶺南酋長王仲宣逆反,焚循州及智敫僧房,文疏經卷盡毀。後廣州刺史令智敫任廣、循兩州僧正,負責管理兩州(時廣東只設廣、循兩州)僧侶事務。越五年,智敫解僧正之職,返循州道場寺(即舍利道場,故址在後所街西出口附近),講述《攝大乘論》,得法者二十五人。仁壽元年(600)遘疾,終於本寺。(事跡載《續高僧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