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共和國國旗

智利共和國國旗

智利共和國國旗(英語:The National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le,西班牙語:La Bandera Nacional de la República de Chile),是智利共和國的國旗,在西班牙語中,智利共和國國旗又被稱為“孤星旗”(英語:The Lone Star,西班牙語:La Estrella Solitaria),呈長方形,長寬比為3∶2,旗面由藍、白、紅三色相連組成,上半部分左側為藍色正方形,其中央繪有一顆白色五角星,右側為白色長方形;下半部分為紅色長方形;藍色部分等同於白色部分的二分之一,白色部分等於紅色部分的三分之二。

1817年10月18日,智利最高執政官貝爾納多·奧希金斯·里克爾梅頒布法令,批准安東尼奧·阿科斯·伊·阿爾霍納設計的國旗為智利國旗;1818年2月12日,獨立戰爭英雄托馬斯·吉多在聖地亞哥的“獨立宮”第一次升起了智利國旗。

智利共和國國旗中,紅色象徵英雄烈士們為智利的獨立、自由和解放而灑出的鮮血,白色象徵著安第斯山高峰的白雪,藍色象徵著海洋和天空,白色五角星指南天光輝的星星,象徵智利國家的三項最高權力(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表示國家的主權完整和領土統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智利共和國國旗
  • 外文名:英語:The National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le
    西班牙語:La Bandera Nacional de la República de Chile
  • 別名:孤星旗(英語:The Lone Star,西班牙語:La Estrella Solitaria)
  • 縱橫比例:3∶2
  • 使用國家:智利共和國
  • 圖案樣式:矩形、白色五角星、左上角分塊
  • 色彩構成:藍色、白色、紅色
  • 使用時間:1817年10月18日起
  • 設計者:安東尼奧·阿科斯·伊·阿爾霍納
  • 國旗日:7月9日
  • 類別:海陸通用國旗
產生背景,發展歷程,設計要素,旗幟圖案,顏色標準,象徵意義,使用原則,法律法規,注意事項,使用場景,文化特色,爭議事件,設計者,相關旗幟,

產生背景

1817年2月,“解放者”何塞·弗朗西斯科·德·聖馬丁·馬托拉斯和貝爾納多·奧希金斯·里克爾梅等愛國者率領的安第斯軍在查卡布科戰役中大獲全勝,智利獨立戰爭取得重大勝利。為慶祝勝利,安第斯軍在聖地亞哥升起一面阿根廷國旗,但此時智利人民希望能夠擁有自己國家的國旗,以區別於其他國家。
智利共和國國旗
智利共和國國旗

發展歷程

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西瀕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海岸線總長約1萬公里,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智利原為阿勞乾人馬普切人火地人印第安人的居住地,16世紀以前屬於印加帝國,後淪為西班牙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帝國統治時期,智利先後歸秘魯總督轄區和智利都督府管轄,這一時期智利使用宗主國西班牙殖民當局所規定的旗幟。
1810年9月18日,智利宣布獨立,愛國者們掌握了權力,第一屆智利洪達政府成立,次年11月,激進派軍人何塞·米格爾·卡雷拉通過軍事政變掌握政府實權,卡雷拉掌權後,下令採用自上而下藍、白、黃三色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組成的三色旗,關於這三種顏色的象徵,流傳著兩種說法,一說三種顏色分別象徵著人民的尊嚴、法律和力量,另一說三種顏色分別代表藍色的天空、安第斯山的白雪和金色的麥田。
1812年7月4日,在美國駐智利領事喬爾·羅伯特·波因塞特舉辦的慶祝美國獨立36周年的晚宴上,第一次升起了由卡雷拉之妹哈維拉·卡雷拉縫製的智利國旗——藍白黃三色旗。同年9月30日,智利政府正式批准該國旗為國家象徵,並在聖地亞哥拉莫內達宮舉行了升旗儀式。
1814年5月3日,智利洪達政府同西班牙保王派簽署了《利爾卡伊條約》,保王派人士弗朗西斯科·德·拉·拉斯特拉執掌大權,他下令停止使用愛國者使用的國旗並恢復使用西班牙帝國的國旗,同年7月,卡雷拉重掌政權,宣布恢復之前使用的藍白黃三色國旗,10月,愛國者派軍隊兵敗蘭卡瓜戰役,西班牙保王派占領聖地亞哥,之後宣布恢復使用西班牙帝國國旗。
1817年2月12日,愛國者派軍隊在查卡布科戰役中擊敗西班牙殖民軍,取得獨立戰爭的重大勝利,為慶祝勝利,愛國者們之後在聖地亞哥升起了一面阿根廷國旗,當年5月26日,查卡布科戰役英雄、阿根廷人胡安·格雷戈里奧·德·拉斯埃拉斯將軍為智利設計出藍、白、紅三色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組成的國旗,藍、白、紅三色是智利原住民馬普切人在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鬥爭中曾使用的旗幟的顏色;這面國旗被稱為“過渡國旗”,因其易同法國國旗荷蘭國旗相混淆,該國旗僅使用了5個月,智利政府便決定更改國旗式樣。
1817年10月18日,智利最高執政官貝爾納多·奧希金斯·里克爾梅頒布法令,批准安東尼奧·阿科斯·伊·阿爾霍納設計的智利國旗為國旗,阿科斯所設計的智利國旗最初在旗面中央繪有當時的智利國徽圖案,但在智利共和國正式成立前後,去掉了國旗上的國徽圖案;1818年2月12日,智利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獨立戰爭英雄托馬斯·吉多在聖地亞哥的“獨立宮”(今智利國家歷史博物館總部)第一次升起了智利國旗。
智利共和國國旗
1818年2月12日,智利共和國旗在聖地亞哥的獨立宮首度升起

設計要素

旗幟圖案

智利共和國國旗呈長方形,長寬比為3∶2,旗面由藍、白、紅三色相連組成,國旗上半部分左側為藍色正方形,其中央繪有一顆白色五角星,右側為白色長方形;下半部分為紅色長方形;其中,藍色部分等同於白色部分的二分之一,白色部分等同於紅色部分的三分之二。
智利共和國國旗
智利共和國國旗的尺寸和顏色分布

顏色標準

智利共和國國旗的顏色標準
顏色模型
藍色
白色
紅色
彩通色卡(Pantone)
286-C
Safe
485-C
印刷四分色模式色卡(CMYK)
(100,75,0,0)
(0,0,0,0)
(0,100,100,20)
三原色光模式色卡(RGB)
(0,51,160)
(255,255,255)
(220,36,31)
#0033A0
#FFFFFF
#DC241F
資料來源:

象徵意義

智利共和國國旗中,紅色象徵英雄烈士們為智利的獨立、自由和解放而灑出的鮮血(一說代表先烈鮮血染紅的國花可比偉),白色象徵著安第斯山高峰的白雪,藍色正方形取材於馬普切人所使用過的旗幟,象徵著海洋和天空,白色五角星指南天光輝的星星,象徵智利國家的三項最高權力(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表示國家的主權完整和領土統一,同時也代表著激勵智利人民勇往直前的英雄主義精神,是進步和榮譽的指引。
智利共和國國旗
智利共和國國旗在空中飄揚

使用原則

法律法規

1912年1月11日,智利政府頒布了關於國旗色彩和比例的2597號法令。
智利共和國國旗
用於懸掛的豎版智利共和國國旗
1975年7月3日,智利總統奧古斯托·皮諾切特簽署第890號法令,頒布了《國家安全法》,該法自同年8月26日起正式實施,其中第6條規定,冒犯、侮辱智利共和國國旗、智利共和國國徽及智利共和國國名等國家象徵者,將會被判處危害公共秩序罪。
2011年10月3日,智利政府頒布第20537號法令,規定民眾在智利全年都可以懸掛智利國旗,但需要遵守相關法律和規定,愛護和正確使用和懸掛,否則將會面臨罰款。
1980年版《智利共和國政治憲法》中第22條規定,每個智利居民都應當尊重國旗和國徽。智利國民警衛隊(Carabineros de Chile)負責監督國旗的規範使用情況。

注意事項

在任何時候,智利共和國國旗都應該懸掛在旗桿的頂部,白色五角星一側必須靠近旗桿;如果是在沒有旗桿或是室內的情況下,應該水平或者垂直將智利共和國國旗展開懸掛,國旗上的五角星必須位於左上角。
智利共和國國旗的圖像可以用作智利共和國國家獎項榮譽的要素或紋章基礎,以及各種官方機構的旗幟、徽章及紋章標誌等。
智利共和國國旗
智利共和國國旗的正確懸掛方式

使用場景

智利共和國境內的各級政府機關、司法機關、立法機關、軍事基地、學校和廣場等公共場所需要全天懸掛智利國旗,首都聖地亞哥的總統府拉莫內達宮、憲法廣場和武器廣場等標誌性地點也需要全天懸掛智利國旗;智利的駐外機構和邊界地帶需要全天懸掛智利國旗,智利的海外領地復活節島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亦需要全天懸掛智利國旗。
在一些特定的公共節日,例如每年的5月21日(海軍光榮日)和9月18日—19日(9月18日為智利獨立日,即國慶日,9月19日為陸軍光榮日)等,智利共和國國內的公共建築和私人建築必須懸掛國旗。
智利共和國國旗
智利共和國國旗飄揚在聖地亞哥的總統府拉莫內達宮以北的憲法廣場

文化特色

智利共和國國旗的設計借鑑了法蘭西共和國國旗(三色旗)的顏色,並參照美利堅合眾國國旗的樣式設計而成;但智利人普遍認為智利共和國國旗上的紅、白、藍三種顏色最早來自於智利史詩《阿勞加納》所描述的馬普切人在反殖民統治戰爭中所使用的旗幟。
1843年,智利作曲家弗朗西斯科·貝略·博伊蘭和何塞·塞皮奧拉創作了《獻給智利國旗的讚美詩》,在時任智利總統曼努埃爾·布爾內斯·普列托的幫助下,該歌曲成功在智利國內傳唱。
1917年,智利鋼琴家恩里克·索羅創作了歌曲《智利國旗的讚美詩》。
1928年,智利詩人維克托·多明戈·席爾瓦創作了詩歌《在國旗的腳下》,以表達自身的愛國主義。
1935年,音樂家多納托·羅曼·海特曼創作了歌曲《我的智利國旗》。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巴勃羅·聶魯達等智利作家均創作過關於智利國旗的文學作品,如《國旗的顏色》(米斯塔拉爾著)、《智利國旗》(聶魯達著)等。
智利共和國國旗
巴塔哥尼亞海峽上飄揚的智利共和國國旗
智利的國旗日為每年的7月9日,該日期是為了紀念在太平洋戰爭康塞普西翁戰役(1882年)中犧牲的77名智利軍人。
2008年8月4日,智利總統米歇爾·巴切萊特在聖地亞哥的總統府拉莫內達宮向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智利奧運代表團授予智利國旗,並預祝選手們在奧運會上取得好成績。巴切萊特總統親手向智利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內文·伊利奇授予了智利國旗。
2008年8月6日上午,參加北京奧運會的智利奧運代表團在北京2008年奧運會運動員村舉行了入村升旗儀式,奧運村值班村長、聯合國前任副秘書長陳健對智利代表團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2010年9月17日,為紀念智利獨立200周年,在首都聖地亞哥拉莫內達宮南側的公民廣場(西班牙語:Plaza de la Ciudadanía)升起了巨大的智利共和國國旗,被稱為二百周年國旗(西班牙語:Bandera Bicentenario),該旗幟長27米,寬18米,被懸掛在高60米的旗桿上;18日,首都聖地亞哥正式舉辦智利獨立200周年慶典活動,19日,在聖地亞哥舉行了閱兵式,活動期間,智利共和國在包括聖地亞哥在內的智利全國各地飄揚升起。
智利共和國國旗
聖地亞哥公民廣場上空的巨型“二百周年國旗”
2010年9月18日,在8·5智利聖何塞銅礦坍塌事故中被困的33名礦工在700米井下深處升起智利國旗,感謝智利全國人民對他們生命的持續關注。10月13日起,被困礦工開始陸續被救出,14日上午9時左右,被困礦井之下兩個多月創造生還奇蹟的33名礦工全部獲救。礦工們獲救時,33隻繪有智利國旗圖案的氣球在聖何塞銅礦上空升起,標誌著33名井下堅守近70天的礦工全部脫險。
2022年4月1日,在聖地亞哥的公民廣場舉行二百周年國旗的升旗儀式。
智利共和國國旗
聖地亞哥公民廣場上空的智利共和國國旗

爭議事件

國旗風波
2018年9月底,智利總統米格爾·胡安·塞瓦斯蒂安·皮涅拉·埃切尼克在與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會面前,展示了一張印有兩國國旗的列印紙,即一面較大的美國國旗和一面較小的智利國旗,智利國旗位於美國國旗中心,正好利用了美國國旗的2條紅白道和右下角的1顆白色小五角星組成了智利國旗。不過,皮涅拉此舉在反對黨和社交網路中遭到了廣泛批評。

設計者

安東尼奧·阿科斯·伊·阿爾霍納(1762年——1851年),西班牙人,軍事工程師和銀行家,出生於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馬拉加,曾加入拿破崙·波拿巴麾下的法國軍隊,後因拿破崙失敗而先後流亡英國、美國,1814年前往拉普拉塔聯合省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後前往庫約省的門多薩並加入了何塞·弗朗西斯科·德·聖馬丁·馬托拉斯麾下的安第斯軍,曾參與安第斯山的勘探工作,為之後愛國者們順利翻越安第斯山打下了基礎,1817年跟隨安第斯軍參加了查卡布科戰役,之後設計了智利國旗,智利獨立後從事商業活動並加入智利國籍,1851年在法國巴黎離世。阿科斯在智利獨立後同當地名門伊莎貝爾·阿萊吉結婚,兩人共育有四個子女。
智利共和國國旗
智利國旗的設計者——安東尼奧·阿科斯
智利國內普遍認為是西班牙人安東尼奧·阿科斯設計了使用至今的智利國旗,但有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智利國旗的真正設計者應為自1758年起就定居於智利的西班牙商人格雷戈里奧·德·安迪亞·巴雷拉。

相關旗幟

智利總統旗是智利總統的標誌和總統權力象徵之一,智利共和國國旗的中央加上智利共和國國徽(國徽圖案正中為上藍下紅的雙色盾,盾面中央繪有一顆白色五角星,盾的上方是紅白藍三色羽毛組成的冠羽,盾的左側是一頭智利馬駝鹿,右側是一隻大兀鷹,兩隻動物頭頂金色王冠,共同扶持著盾,盾的下方是智利國花可比偉組成的花帶,花帶上白色飄帶上寫有智利國家格言“依靠公理或武力”)就成為智利總統旗。智利總統旗飄揚在首都聖地亞哥的總統府拉莫內達宮,出現在有總統參加的重要活動或是儀式上,並懸掛於總統乘坐的艦船和出行的車輛上。
升起總統旗時,不能在同一地點升起國旗,普通智利公民未經允許,嚴禁私自升起總統旗。
智利共和國國旗
智利總統旗
智利國防部旗是智利國防部、國防部長和智利武裝部隊的標誌和象徵,國防部旗的底色為深藍色,旗面中央為智利共和國國徽。
智利共和國國旗
智利國防部旗
智利陸軍軍旗是智利陸軍的象徵和標誌,陸軍軍旗的底色為紅色,旗面中央為智利陸軍軍徽。
智利共和國國旗
智利陸軍軍旗
智利海軍的艦艇通常會在懸掛智利國旗(同時當作智利海軍的軍旗使用)的同時懸掛艦首旗,艦首旗的圖案為中央繪有白色五角星的藍色旗幟,等同於國旗左上角的圖案。
智利共和國國旗
艦首旗
智利空軍軍旗是智利空軍的象徵和標誌,空軍軍旗的底色為天藍色,旗面中央為智利空軍軍徽。
智利共和國國旗
智利空軍軍旗
智利國民警衛隊軍旗是智利國民警衛隊的象徵和標誌,國民警衛隊軍旗的底色為綠色,旗面中央為國民警衛隊軍徽。
智利共和國國旗
智利國民警衛隊軍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