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朝

晴朝

《晴朝》是一首現代詩,作者是聞一多。他的作品體現對祖國的思念,以及內心的孤寂。又抒發自己內心的遠大抱負未得到伸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晴朝
  • 體裁:現代詩
  • 作者:聞一多
  • 類型:詩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篇名:晴朝

作品原文

一個遲笨的晴朝,
比年還現長得多,
象條懶洋洋的凍蛇,
從我的窗前爬過。
一陣淡青的煙雲
偷著跨進了街心……
對面的一帶朱樓
忽都被他咒入夢境。
栗色汽車象匹驕馬
休息在老綠陰中,
瞅著他自身的黑影,
連動也不動一動。
傲霜的老健的榆樹
伸出一隻粗胳膊,
拿在窗前底日光里,
翻金弄綠,不奈樂何。
除外了一個黑人
薙草,刮刮地響聲漸遠,
再沒有一息聲音──
和平布滿了大自然,
和平蜷伏在人人心裡;
但是在我的心內
若果也有和平底形跡,
那是一種和平底悲哀。
地球平穩地轉著,
一切的都向朝日微笑;
我也不是不會笑,
淚珠兒卻先滾出來了。
皎皎的白日啊!
將照遍了朱樓底四面;
永遠照不進的是──
遊子底漆黑的心窩坎:
一個厭病的晴朝,
比年還過得慢,
象條負創的傷蛇,
爬過了我的窗前。

作品賞析

《晴朝》寫於詩人剛到美國留學之時,屬於聞一多的“遊子吟”。
詩寫的是在一個晴朗的早晨,詩人從住所的視窗望出去,見到各種各樣的景物,引不起自己的快樂,最後竟還掉下幾滴淚珠兒。
朱樓籠罩在淡淡的煙雲里,汽車休憩在綠陰叢中,老健的榆樹沐浴在陽光里,一陣清風吹過,四周顯得這樣的恬靜和諧。那么,詩人為什麼還不能“其樂融融”呢?因為他是一位浪跡天涯的“遊子”。“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盡望鄉”的遊子根本不為眼前的美景所動,這片天空不是“我”的天空,這塊土地也不是“我”的土地,它上面發生的一切都與“我”無乾。從登上開赴美國的客輪的那一天起,聞一多就感到極大的不適應。客輪嘈雜混亂的生活鬧得他“起坐不寧”,“詩興被他們戕害到幾等於零。”初到芝加哥,他“抬頭往視窗一望,那如象波濤的屋頂上,只見林立的煙囪開遍‘黑牡丹’……”甚至連飲食也很不習慣:“剛吃完了不過一兩點鐘就鋨了。但一動就合中國錢一串半。吾人常言‘長安居大不易’,今則知外洋居之不易當百倍過之。”民族習慣的差別,民族心理的不同,都使得聞一多對美國的一切甚至一草一木也難以產生感情,當他思鄉的目光越過眼前的高樓大廈,碧空白雲徑直投向大洋彼岸,時,再美的“晴朝”也是空虛無物的。
在聞一多的眼裡,“晴朝”儘管陽光明媚,但是卻處處透出陰冷的基調。它如“凍蛇”,渾身透出冰冷的氣息。當然,這裡的“冷”,主要還是來自於詩人本身的冷漠。他透過自己冷若冰霜似的目光看出去,美利堅充滿陽光的土地都被推得遠遠的,與他自己格格不入:“皎皎的白日啊!/將照遍了朱樓底四面;/永遠照不進的是──/遊子底漆黑的心窩坎”。那條爬行在陽光里的凍蛇,不僅沒有在溫暖的空氣里復甦過來,反倒負了傷。應該說,晴朝的景物本身還是美麗和諧的,但因為有了這層冰冷冷的氣氛的存在,愈是美麗的倒愈發顯得悽酸了。
“晴朝”的第二個顯著特徵是那種令人難以忍受的寂靜和漫長。詩的開頭即是:“一個遲笨的晴朝,/比年還現長得多”,末了依舊是“一個厭病的晴朝,比年還過得慢”這種時間流逝的緩慢必然是自然景物缺乏變化的結果。你看,本來應該風馳電掣般狂嘯馳過的汽車,如今卻一動不動,“瞅著他自身的黑影”,除了一個黑人,四處看不到一個活動的生命,一陣風過,世界“再沒有一息聲音”。地球的運轉實在是過分的“平穩”了!眾所周知,早晨黃昏這類黑白分明、陰陽交替的時刻都是短暫的,它們實在不可能有這樣的漫長。就如同“冷”一樣,“漫長”不過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在無意識里,那時的他是多么希望這“漂泊”的日子能夠快一點的過去呀!至於“寂靜”,顯然就是身居異國的孤獨與寂寞。
此外,在這種讓人難捱的“和平”里,我們也隱隱悟出了一種被束縛被壓抑的感覺。我認為,那是詩人青春的生命在隱隱的鼓動,他的理想,他的抱負,他年輕的心格外渴望有自由伸展的天地,但在這格格不入的異國他鄉,他一時難以找到自我實現的機會,在無意識里,他盼望“動”,盼望著精力橫溢的時刻。
在藝術特徵上,這首詩類似於中國古典詩歌“以物起興”的模式,詩歌前五段都是對客觀景物的素描,其後轉 入即景抒情,表述因這些客觀景物而喚起的情緒。這樣,詩人的一片鄉愁就顯得比較的順乎自然,讀者也比較容易進入他的心境。
留學美國後,聞一多創作了不少的“遊子吟”,各有特色,成就亦不一樣。這首《晴朝》受中國傳統詩學精神之影響較大,而屬於現代主義的獨創性的東西卻不太多,因而在聞一多的詩作中算不上上乘之作。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著名現代詩人、文史學者、革命烈士,原名亦多,字友三,後改夕夕,又改名一多,曾用筆名夕夕。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浠水縣。1922年,去美國留學,學習繪畫,進修文學,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和英國近代詩歌,1925年聞一多回國,在北京藝專任教,並成為徐志摩主編的《晨報副刊·詩鐫》的主要撰稿人。他在論文"詩的格律"中要求新詩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由實踐到理論為新詩發展探索一條值得重視的藝術途徑。1928年1月,第2本詩集《死水》出版。1927年任第四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並被選為校務會議中文學院的唯一代表。1928年秋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秋轉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8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雲南總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經常參加進步的集會和遊行。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慘遭國民黨特務暗殺。聞一多在7月15日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朴追悼大會上講演,憤怒斥責國民黨反動派,當晚即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