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服飾

景頗族服飾

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園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蔑編成藤圈,塗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藤圈越多越美。景頗族男女老少均喜歡嚼菸草、蘆子、檳榔和飲酒,熟人相見則從筒帕里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頗族服飾
  • 來源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
  • 起源:元明
  • 風格:粗獷豪放
簡介,歷史淵源,女性服飾,意義,演變,男性服飾,服飾,服飾風格,服飾特徵,服飾風俗,特色服飾,服飾創新,促進創新,旅遊,發展不足,

簡介

景頗族居住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的海撥1500-2000米的亞熱帶山區,其先民最早居住在青藏高原南部,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唐代,其先民以“尋傳蠻”、”高黎貢人”見諸於漢文史籍。自元、明、清時期.又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
元明以來,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蓄牧業、採集和家庭手工業。本世紀四十年代,已發展到農村公社解體和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當時因生產力水平低下,景頗族人民生活貧苦,衣著簡陋。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景頗族人民的穿著也越來越好了。

歷史淵源

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有反映景頗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敘事長詩;有反映景頗族與大自然作鬥爭的故事;也有神話、寓言、諺語、謎語等。歷史傳說、故事等多與音樂相結合,又說又唱,詞曲優美動聽;情歌內容廣泛,形式新穎活潑,能表達細膩複雜的思想感情,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較高的意境,在景頗族的口頭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景頗族人愛好音樂和舞蹈,樂器有木鼓牛角號簫笛、三比(管樂器)、象腳鼓口弦、鋩鑼、鈸、小三弦。擅長集體舞,男女老幼都喜歡參加。舞蹈一般有歡慶性的、祭祀性的和娛樂性的三種。在新屋落成、戰爭勝利後跳歡慶性舞蹈。在祭“木代”(最大的天鬼)或老人死亡後為死者送魂時跳祭祀性舞蹈;在生產勞動之餘和節日時跳娛樂性舞蹈。景頗族舞蹈突出的特點是具有民眾性,有的集體舞上千人參加,其中有60多歲的老人,也有10歲以下的少年兒童,跳起來通宵達旦,氣勢豪壯。著名的“目腦”(意為大夥跳舞),現已發展成景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目腦縱歌”是一種上千人一起跳的大型舞蹈,伴以雄渾的木鼓聲,氣勢磅礴,表現了群舞的高度水平。景頗男子擅長刀術,平時常以耍刀為戲。婦女善編織,能織出多彩的圖案花紋數百種,其中大多是動植物,精美艷麗。棉織品圖案精美,富有民族特色。各種銀飾都達到較高的工藝水平。
文化傳統文化傳統

女性服飾

意義

景頗族人的節日盛裝就大不一樣了,特別是姑娘們的裝束更為精美艷麗。她們的上衣是黑色平絨縫製的緊身衫,頸項上掛銀項鍊和銀圈,腰挎紅和黑毛線織的綴有許多銀泡銀鏈的挎包,小腿裹紅、黑毛線相間織成的護腿,前胸和後背鑲嵌著3圈閃閃發光的銀泡,從銀泡上向下掛著一串串銀鏈和銀飾物,有的姑娘胸前和後背還鑲嵌著2排銀牌。這一套裝扮,真好像古代女俠,走起路來嘩啦啦響,更襯托出她們的矯健美麗。姑娘們說,那些銀泡和銀鏈裝飾在身上,就好像那吉祥的孔雀。姑娘們的下身著右側開合的紅色毛棉線交織的有幾何形圖案的筒裙,束腰帶,圍藤、竹製腰箍。有的姑娘頭上還戴著高高的紅色的毛織包頭,有的姑娘燙了發,頭髮披散在肩上,個個都顯得很精神、很秀美。姑娘們腰間腰間圍上藤圈,表示她們是龍女的化身。同時,戴的藤篾圈,還是青年男子精雕細刻,用以表達愛情的禮物。
女性服飾女性服飾

演變

未婚婦女留長髮盤辮,穿白、藍色對襟銀扣上衣,黑、藍色長褲。系繡花飄帶黑布裙。已婚婦女梳髮髻,包黑布包頭,下著長筒裙,系黑布圍裙。
景頗族已婚婦女的頭飾獨具一格。高包頭是梁河地區已婚婦女特有的頭飾。阿昌語稱之為“屋擺”。這種頭飾用自織自染的兩頭墜須的黑棉布長帕纏繞在梳好髮髻的頭上,造型高昂雄偉,足有半米多高,將其展開,長達5至6米。據調查,它在我國具有包(戴)頭飾習俗的眾多民族中,阿昌族已婚婦女頭飾的高度名列首位。關於它的禁忌甚多,包戴儀式神聖莊重,第一次包戴必須在婚禮後,由兒女雙全的中年婦女在新房內幫包。平時包取,長輩晚輩互相迴避,外人不可隨意觸及。關於這種頭飾的來歷,民間有兩種傳說:一說遠古時候,沒有天地,世界一片混沌,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織地,共同創造了人類,然而惡魔臘訇造了太陽亂世,遮帕麻幾經“鬥法、斗夢”,終於用神弓射落了假太陽,世界又重獲新生。據說,阿昌族婦女的高包頭就是遮帕麻射落假太陽的神箭箭頭的標誌。另—種傳說:在遙遠的古代,阿昌族家園備受外敵侵擾。在一次血戰中,男子彈盡糧絕,女人送箭受阻。一位婦女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讓前方男子都用布帶包成高包頭,後方婦女便向“高包頭”射箭支援。這樣,男人既從包頭上獲得了支援,又迷惑了敵方,敵方也將箭誤射向高包頭。高包頭挽救了阿昌人的性命,保衛了阿昌族家園。為了紀念這次戰鬥和那位婦人的機智勇敢,阿昌族婦女從此就包起了高包頭。
景頗族婦女的衣飾古老而獨特。“掛膀”和“剪花衣”是梁河阿昌族別具特色的兩種衣飾。“掛膀”一種坎肩式小罩衣,多用黑綢或黑棉布做成,對襟,釘銀牌扣,外掛銀鏈、三須、灰盒、針筒、小魚、耳勺、叉子、戳頭棍等銀飾物。兩排對稱的銀泡和寬大的銀飾扣相襯,銀光閃亮,其布局排列近似於古代出征將士的戰袍。早期阿昌族婦女在婚禮拜堂和年老去世入棺時,有一特定風俗,都要穿一件剪花衣,前者表示夫妻白頭偕老,生死不離,後者被認為到陰間可以和親人相會。這種衣服的特點是,深色毛質地,長袖無領對襟,釘圓銅扣,前襟和衣服四周均用各種顏色的方形或三角形布片鑲縫成幾何形圖案,中間還夾雜著刺繡花紋圖案。這種衣服古樸厚實,做工繁瑣,常常是幾人合作完成。關於它民間有個傳說:很久以前,有一戶阿昌族,他們辛勤勞作,日子和美。父母養有三男三女,小妹名叫臘乖,在眾兄弟姐妹中聰明出眾。後來,父死母病,臘乖為安慰母親,讓母親永遠有花相伴,便費盡心思從山裡尋覓紅、黃、綠、白汁液的花根,舂碎,熬成水,染成彩色布片,各種顏色交相錯雜拼縫成衣,酷似一隻色彩斑斕的彩蝶,臘乖叫它“剪花衣”,母親穿上它不久便含笑去世了。臘乖思母成疾,夢中走到陰間去看母親,陰間守門的老者說,這裡鬼魂千千萬,但凡人俗眼看不見。臘乖很失望,突然她看到了一個穿剪花衣的新鬼魂,那便是她的母親。臘乖病癒後,便告訴姐妹人死後,只要穿上剪花衣,即便到了陰間也能相認。於是姐妹相爭出嫁前都縫一件剪花衣,在拜堂和世後穿用。
精美頭飾精美頭飾
梁河地區景頗族新婚婦女要系條花帶子,景頗語稱為“獨其薩萊”,手工摳織而成,上面有狗牙、民刀、骨、瓜籽、谷穗、蚯蚓、雞爪等多種阿昌族日常生活密切的動植物花紋案。每個圖案都有一定的含義,如狗牙能消災避邪,是狗圖騰崇拜的反映,長刀象徵開闢新生活,瓜籽象徵子孫興旺;谷穗表示五穀豐登。花帶子做工精細,艷麗奪目,是新婚婦女必不可少的陪嫁物之一。新婚之日,它作為新娘的特殊標誌繫於腰間,婚禮後,便由新娘珍藏,待女主人去世後,作為“靈帶”(靈魂象徵物),接回娘家,祭滿七日人再歸還,由後代妥善保存。

男性服飾

景頗族的小伙子的民族服裝也很漂亮,特別是他們的頭上裹著潔白的包頭,在包頭布的一端裝飾著紅色的繡球,掛在耳邊格外的醒目。每個小伙子都佩戴著兩件引人注目的東西:一隻編織細緻、裝飾著小銀泡、小銀鏈的挎包,盛裝酒筒、沙桔、菸草、檳榔等物,人們相見,必互遞菸草,以示友好。另外就是一把掛在腰間的長刀。一般景頗族小伙子都有兩把長刀,一把是平時勞動用的,一把是在喜慶節日時作為裝飾的禮刀。禮刀很貴重,銀制的刀把,刀鞘上面還刻著各種花紋。佩戴長刀可以顯示景頗族人英勇頑強、剛毅不屈的性格,也是男性勇敢壯美的標誌。

服飾

服飾風格

景頗族的服飾風格粗獷豪放。景頗族男子多穿黑色圓領對襟上衣,下身著短而寬大的黑褲,包黑布或白布頭巾,頭巾兩邊以彩色小絨球作為裝飾。出門時肩上掛筒帕,腰間挎長刀,簡直就是一個氣宇軒昂、矯勇彪悍的武士。景頗族女子多穿著黑色對襟或左衽短上衣,下著黑紅相間的統裙,用黑色布條纏腿,節日喜慶時,盛裝的女子上衣上都鑲有很多的大銀泡,領上佩戴六、七個銀項圈和一串響鈴式銀鏈子,耳朵上戴一對很長的銀耳環,手上戴著粗大且刻有花紋的銀手鐲作為裝飾。行走舞動時,銀飾叮璫作響,別有一番韻味。

服飾特徵

世居雲南的阿昌族古代服飾從現有文獻看,多與狩獵和遊牧活動及高寒山區的自然生態相適應,“衣皮服氈”,“織皮冠之”。從頭上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都曾用獵物的皮做材料。明代以後,阿昌族服飾有了新的特點。明景泰《雲南圖經志書》卷五說:雲龍州“境內多峨昌蠻,即尋傳蠻……散居山壑間。男子頂髻戴竹兜鍪,以毛熊皮飾之,上以豬牙雞毛羽為頂飾。其衣無領袖,兵不離身。”這些明顯帶有遊獵特色的服飾,構了古代阿昌族服飾的基本特徵。

服飾風俗

景頗族有“景頗”、“載瓦”、“浪峨”、“臘期”、“布拉”等五種自稱。服裝的顏色以黑、白、紅三色為主調,黃、綠、藍、棕、紫等顏色作搭配色,色彩鮮艷,對比強烈、濃重、搭配和諧。傳統上,景頗族的紡織材料主要用棉花、羊毛、麻等,用手捻成線,然後再織成布。用樹葉子和其它天然植物原料進行加工製成染料。飾物以銀器為主,其它有藤製和草編的配飾物。景頗族人平時的裝束很普通,男子與漢族人的穿著沒有什麼區別,男子一般著黑色對襟短衣,褲腿短而寬。只有部分老年人還穿大襟上衣和寬鬆肥大的褲子,留辮子纏在頭頂上,裹以黑布包頭,青年人大都已改為穿現代服裝。
婦女一般著衣領周圍綴滿銀泡銀鏈的大襟短上衣,穿自織粗布做成的長衣統裙,顏色多為深色。老年婦女大都穿較寬的藍色或黑色短上衣,頭髮挽於頭頂,外裹黑色包頭。
另外,喜歡用花作飾是阿昌族服飾的特點之一,無論男女都喜歡在頭上、胸前、腰部、小腿等處綴飾鮮花或毛絨線花,插戴的鮮花一般為紅、白、黃幾種,認為紅花象徵著歡樂,白花象徵著純潔,黃花象徵著愛情。

特色服飾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景頗人形成了自己獨具的民族特色服飾,主要有筒裙,頭巾、頭帕等。筒裙筒裙就是筒狀的裙子,它是好多少數民族的一種民族服飾。筒裙一般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未縫合的裙幅,穿時圍在下身,接口居於左側、右側或前面,上口處掖好或繫結好即可,景頗族稱之為纏裙,景頗族婦女多穿這種;另一種是縫好的筒裙,穿上後腰部系好即可。景頗族的筒裙多以大紅色為基調,上面用黃、黑、白、藍、綠色的棉、毛線織出大大小小相間、相套的以菱形為主的幾何形圖案,精巧別致,與眾不同頭巾景頗族男子喜戴白、黑、藍色的包頭巾,包頭巾的兩端均綴飾有紅、黃等色的小絨球。
頭帕頭帕是指蓋在頭頂上的小塊的帕子,一般多呈長方形,前半部蓋住頭頂,用髮辮或繩綁縛,後半部分垂在腦後。景頗族婦女多使用頭帕。景頗姑娘的頭帕是用紅色的棉、毛線織成的,大致呈方塊形,上面間織有黃、綠、白、紫等色的豎條紋,色彩艷麗。頭帕的兩端用黑布或線連結,使之成為圓筒狀,套在頭頂和腦後,摘戴十分方便。

服飾創新

促進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基礎。國家西部大開發的發展戰略,給民族地區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景頗族應將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龍頭開發起來,並將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其主要措施是: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扶持下,經過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引進一些包括景頗族企業家在內的外商投資;用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將六個景頗支系的民族服飾,從現代人的審美角度出發,利用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布料服飾,把景頗族傳統象形文字“目瑙縱歌”標誌縫在創新後的景頗服飾中,款式、價格可多樣化。並立足實際,在傳統的基礎上培養設計人才,創造條件加以改進,縫製出具有現代氣息和民族特色的、適合景頗族不同年齡段的服飾,以滿足景頗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旅遊

要把有景頗山特色的種植業、養殖業、飲食業等做大做強。按照省委、政府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戰略,景頗人要打破思想束縛,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旅遊業的發展為契機,促進景頗服飾的創新。在機關工作的景頗族幹部職工,要率先樹立大旅遊、大市場和大產業的觀念,在服飾上突出景頗民族文化的特點。隴川縣要加快以景頗族生態村及民族旅遊一條街為標誌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扶持以景頗族特色為代表的章風廣大景頗文化生態村、景頗農家樂飯莊,扶持以展示景頗民風、民俗、風情為主兼手工藝生產、製作、銷售的企業,並通過飲食旅遊、服飾展演方式吸引大批國內外遊客,實現將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經濟成長的目標,進而推動景頗服飾的發展和創新。讓世界知曉景頗族,讓景頗服飾走向世界。
景頗族木娃娃景頗族木娃娃

發展不足

景頗服飾
景頗族和低下的生產力相適應的山官制社會與原始宗教,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還比較完整的保留著。原始的宗教文化影響著景頗人的人生價值、傳統觀念、倫理道德、心理素質、風俗習慣、農牧生產等方面。因在生產勞動中穿戴景頗傳統的服飾不便勞作,於是便逐漸被先進、實用的漢族服飾所取代。上身漢族服飾,下身景頗服飾的不景不漢的穿戴方式一直延續到今天,使得景頗族本民族之間由於服飾的不明顯,在實際交流中鬧出許多笑話和尷尬。在德宏工作和生活過的人們都記得傳統的“目瑙縱歌”節日。在喜慶的各種公共場所里,景頗族呈現給人們的就是傳統的、老式的民族服飾;男人們不分老幼,頭戴包頭,上身穿白襯衣,下身穿黑色褲,長刀一背,銀泡包一挎,就算是一個景頗漢子了。而女人們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和美麗,穿上厚重的綴滿銀泡的黑色上衣,再配上那繡滿各種動植物樣子的紅色筒裙,卻穿不到2—3個小時,就像是在舞台表演節目一樣,一會兒就換了裝,取而代之的還是非常適用的漢族服飾。
景頗是大山的兒女,是太陽的子孫,是個勤勞勇敢好客的民族,在南遷的路上分成了六個支系,形成了多樣性的文化特色,多元化的文化特點,從生產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娛樂文化等各種文化上形成了優秀獨特的景頗族傳統文化。但這些傳統文化中的最優秀、獨特的部分沒有及早走進音樂、戲曲、舞蹈、小說、電影電視。雖然有各級政府部門的帶領和支持,但一些景頗族領導並沒有產生緊迫感、危機感、責任感,帶領本民族丟掉不適應社會進步的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方式等舊的東西;不敢堅持發揚本民族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學習吸收各民族包括西方文明的先進文化,為我所用,補我之短,逐步實現由弱變強的目標。隴川雖然成為了景頗族“目瑙縱歌”之鄉,但是民族服飾的創作、設計、製作沒有具體落到實處,宣傳力度有待加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