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天魁

景天魁

景天魁,男,1943年4月出生於山東蓬萊,研究員,主要學術專長是社會認識論,現從事社會認識論、社會科學方法論和社會學哲學研究。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7年獲博士學位。198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室主任,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黨委書記,中國社會經濟系統分析研究會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等職。現為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導、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天魁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蓬萊
  • 出生日期:1943年4月
  • 職業: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 畢業院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 代表作品:《社會認識的結構和悖論》,《論社會科學基礎》
人物簡介,主要著作,個人文集,基本觀點,

人物簡介

景天魁198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室主任,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黨委書記,中國社會經濟系統分析研究會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等職。現為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導、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主要代表作有:《社會認識的結構和悖論》(專著)、論文《論社會科學基礎》,出版合著專著7部、論文15篇,以及詞條等總計約96萬字,另外還審編《社會科學新方法大系》20萬字。其中《社會認識的結構和悖論》被評為1990年社科優秀圖書。  主要著作
景天魁

主要著作

《社會發展的時空結構》
《現代社會科學基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改革開放新階段》(主編之一)社科文獻出版社1992年
《社會學方法論與馬克思》人民出版社1993年。
《轉型中的中國社會 》陸學藝 景天魁主編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
“市場體制與文化轉型”(論文)經濟出版社1995年
“在反思中前進的中國社會學--1997年社會學研究綜合報告”《中國社會科學前沿報告》1998年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中國社會發展觀》雲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小社會大政府”的理論與實踐》(主編之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中國社會發展與發展社會學》學習出版社,1999年
《中國社會發展與發展社會學》 景天魁主筆 學習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基礎整合的社會保障體系》景天魁主編 華夏出版社,2001.5
《中國社會學年鑑 》景天魁主編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7
《收入差距與利益協調 》景天魁 主編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12
《統籌城鄉發展 》景天魁 王頡 主編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12
《社會學原著導讀》 景天魁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底線公平:和諧社會的基礎》 景天魁 著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福利社會學 》 景天魁 等著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個人文集

三十年民生髮展之追問:經濟發展、社會公正、底線公平——由民生研究之一斑窺民生髮展之全豹 景天魁 2008-10-17
社區文化與社區發育的邏輯 景天魁 2008-09-12
引致和諧的社會政策正在形成———訪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景天魁 2008-09-03
以底線公平為原則調整社會利益關係 景天魁 2008-07-28
社會建設的科學構思和周密布局 景天魁 2008-07-18
解讀中國發展之謎 景天魁 2008-07-10
解決收入分配問題進入新階段 景天魁 2008-03-20
財政向社會建設投資會影響經濟發展嗎 景天魁 2008-03-06
社會建設的關鍵在於制度 景天魁 2008-02-20
高度重視新的發展動力 景天魁 2008-01-16
大力推進與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構建底線公平的福利模式 景天魁 2007-12-26
中國需要自己的社會保障理論 高和榮 景天魁 2007-12-19
社會成本的“脾氣” 景天魁 2007-09-17
圍繞農民健康問題:政府、市場、社會的互動 景天魁 2007-05-08
我提倡“公共服務義務化” 景天魁 2007-05-04
社會保障:公平社會的基礎 景天魁 2007-04-23
底線公平:必須做到的公平 景天魁 2007-04-09
中國人要找到一個好的活法 景天魁 2006-09-28
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 景天魁 2006-04-29
從實求知 美美與共——懷念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首任所長費孝通教授 景天魁 2006-04-24
尋求公平與效率的均衡 中心 2005-12-13
努力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 景天魁 2005-12-07
底線公平與社會保障的柔性調節 景天魁 2005-09-30
構建和諧社會,政府的責任是什麼? 景天魁 2005-05-01
理順收入分配關係 建立利益協調機制 景天魁 2005-03-17
論底線公平 景天魁 2004-11-26
中國社會發展的時空結構 景天魁 2004-09-23
中國社會保障的理念基礎 景天魁 2004-06-11
在進一步協調發展中繁榮哲學社會科學 景天魁 2004-04-21
關於社會學方法的思考 景天魁 2004-04-08
城鄉統籌就業:打破二元社會結構的突破口 ——浙江省義烏市的實踐 景天魁 唐 鈞 張時飛 呂學靜 2003-10-09
“統籌城鄉發展的複雜性” 《統籌城鄉發展》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6年出版
“怎樣認識和縮小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與利益協調》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年出版
“圍繞農民健康問題:政府、市場、社會的互動” 《河北學刊》2006-4

基本觀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景天魁表示,進入老齡社會以後將會出現三個難以估量的新的貢獻,或者是新的氣象。一是擴大內需。養老產業是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方面,該產業的量是巨大的,比如很多高科技可以套用到這方面來,創造養老機器人在家裡給老人提供一些服務等,都是巨大的產業。在經濟上創造最大的產值,推動產業的發展。二是增強社會穩定性。老年人經驗多,還有一個重要的優點,不大願意衝動。老年人占一定比例以後這個社會可能更加容易比較穩定、容易溝通。從社會管理方面來說,老年人比較遵紀守法,社會經驗比較多一些,行為比較有束,不容易衝擊界線。三是傳承人類文明。人的平均壽命長,對於人類文明積累和傳承在文化方面有及其大的優勢。人類早期的時候壽命很短,一代一代的文明都來不及傳承,影響文明進步。人類的壽命長,積累的時間長,傳承的時間也長,人類文明的發展會加速。景天魁認為,老齡化社會並不是危機,反而對將來人類文明的發展,從經濟、社會、文化方面上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景天魁在談到關於老齡化的問題以及所謂養老危機的問題時表示,其基本觀點是屬於樂觀派。景天魁認為,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提高這是一個必然趨勢,甚至說是一個好事。“這種情況未必一定給人類的養老造成多么難以結果的困局,也未必給年輕人造成難以承受的養老負擔。所以所謂的養老危機頂多有50%是符合情況的這是有根據的,另外50%是一種錯誤的認知,甚至可能是一種不恰當的說法。”對於“4—2—1家庭”如何承受養老負擔,景天魁表示,用加減乘除這樣簡單的數字計算來看待養老這樣複雜的社會問題造成了一種誤解。實際上這個社會不像是數字這么簡單,老年人自己也在變化,年輕一代自己也在變化,社會條件也在變化,人類在進步,我國平均年齡由建國初期的30歲左右到現在的70多歲“人們既然能夠提高人們的壽命,為什麼不能夠解決老年人口過多帶來的問題?養老問題沒有那么可怕。” 景天魁說,人的健康狀況提高了,老年人也可以延長退休年齡了,現在歐洲國家有的延長到63,有的延長到65,有的甚至延長到67歲,這是必然的趨勢。既然能夠活的歲數大,可工作的時間就長,不需要五六十歲就退休,還是可以繼續創造價值,因此不會給社會帶來多大的負擔。“有些人擔心老年人延長退休年齡會不會影響青年人就業,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將‘老年人延長退休年齡’和‘青年人能不能就業’做簡單的加減法,這是不對的。”景天魁說,自己1998年到德國訪問的時候,德國研究這個問題一位教授糾正了這一錯誤看法,他們研究表明不存在“老年人延長工作會影響青年人的崗位”,這個問題確實不能那么簡單的做加減法。景天魁表示,當年農民工進城的時候,很多人說“農民工進城是搶城裡人的飯碗”。事實上,農民工進城了,城裡人的飯碗依舊可以端。農民工進城後開闢了很多新的崗位,他們打掃衛生、清理垃圾、從事建築工作,給城市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職業是分層,崗位是可以創造出來的,並不是限定了只有100個崗位,人的能力多了,各種各樣的事多,崗位是可以增加的。老中醫和老教授退休以後很受歡迎,一些老師退休以後辦輔導班很受歡迎,沒有影響年輕人的就業,崗位是創造出來的。”景天魁進一步說,社會千萬不要用簡單的加減法,社會需求在擴大,各種各樣的人都可以服務。景天魁談到自己一個明顯的感覺,中國餐館的服務都是小姑娘,都是年輕漂亮,而歐洲去餐館的服務員都是老太太,飛機上空姐都是50多歲的老太太。“因此,不能說老年人多了一定給經濟造成負擔,也不能說老年延長退休年齡了,就一定給年輕人就業造成負擔,這些都是不正確的,過去簡單化的。我甚至認為是個加減乘除的低級錯誤。老年人壽命提高了,創造力也提高了,可以為人類的發展做貢獻,不存在解決不了的經濟上的多大負擔。”景天魁說。景天魁表示,計畫生育的政策實行多年,當中國的人口增長高峰過去以後,我們應該讓人口增長介入一個很良性的狀態,爭取讓老年人、青年人、兒童有一個最好的比例,將來可以根據客觀的規律來使結構更加合理一些[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