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斯特作品選

普魯斯特作品選

敘述者將許多不連貫的回憶片斷描繪出來,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遙遠的生活畫面,連環套式的回憶。

基本介紹

  • 書名:普魯斯特作品選
  • 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
  • 頁數:29
  • 出版時間:2012-04
  • 裝幀:平裝
導言,目錄,

導言

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1871—1922)是小說家,也是詩人、評論家和專欄作家。1890年他在巴黎大學聽柏格森的課,醉心於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潛意識理論的研究,並在初期的作品中就嘗試把這種理論運用到小說創作中去。
1892年,他開始發表作品,1896年把這些作品收集成冊,以《歡樂與時日》為題出版。1896—1904年,他撰寫長達千多頁的小說《讓·桑特伊》,這是一部自傳體小說(這部沒有寫完的小說直到1952年才與讀者見面)。1905年,他開始寫作《追憶流水年華》,自此以後,直到1922年去世,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這部書的創作之中。
《追憶流水年華》有七部十五卷之多,譯成中文當在三百萬字以上。這部巨著是普魯斯特的代表作,在世界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小說把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理論熔於一爐,用意識流的手法創作而成。這是一部難度很大,連不少法國讀者也認為是“天書”式的小說。它在藝術上很有特色,全書由敘述者將許多不連貫的回憶片斷描繪出來,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遙遠的生活畫面,連環套式的回憶。
小說沒有清楚連貫的故事情節,不注重典型人物性格的刻畫,以柏格森的“心理時間”來處理時間、安排小說的結構,採用過去、現在和將來彼此顛倒、互相滲透的手法,把時間作為主宰這部作品的“精神人物”,作為整部小說的綱。小說還以意識流手法對人物進行精雕細刻的心理描寫,運用柏格森關於“真實”存在於“意識的不可分割的波動之中”,希望小說家進入人物內心中去,跟著人物的意識流動來刻畫人物的理論,對人物的內心世界,即意識活動作細膩的剖析,在不連貫的意識活動中發現真正的現實。作者在文學領域裡運用了精神分析的方法來表現人物,刻畫出一個不同於平常作品中的我的另一個“我”。
這裡譯出的小說和散文,選自短篇作品集《歡樂與時日》,是普魯斯特的早期作品,在創作上、藝術形式上都尚未成熟,當然不如《追憶流水年華》那么重要,但作者的才華和藝術鋒芒卻已顯露出來。《西爾瓦尼子爵之死》寫於1894年,作者當時二十三歲,剛剛步入文壇。小說通過對主人公西爾瓦尼子爵臨死前的情景的細膩刻畫,揭示出貴族社會在當時已是“趨於黃昏的悲哀的美”,作品文字優美,內心刻畫細膩。《》《湖邊邂逅》《散步》《宛如月光》《栗樹》是作者在1895年寫的五篇散文,其思想、寓意、藝術風格和《西爾瓦尼子爵之死》近似,只是表現的形式不同。作者的想像有如流水、月光,文筆樸實流麗,具有明顯的意識流特色。

目錄

西爾瓦尼子爵之死
作者:〔法〕馬塞爾·普魯斯特譯者:廖星橋
首次發表:《世界文學》1985年第4期
夢(外四篇)
作者:〔法〕馬塞爾·普魯斯特譯者:華青
首次發表:《世界文學》1985年第4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