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賴恩·卡斯楚

布賴恩·卡斯楚

布賴恩·卡斯楚(Brian Castro, 1950—),澳大利亞華裔作家,中文名高博文,出生於香港,父親為葡萄牙人,早年在上海創業,母親為中英混血兒。由於家庭環境及所受的教育,卡斯楚能夠流利地說英語、廣東話、法語和一些葡萄牙語。1983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候鳥》(Birds of Passage),立刻引起轟動,獲得1982年《澳大利亞人報》福格爾文學大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賴恩·卡斯楚
  • 外文名:Brian Castro
  • 國籍:澳大利亞
  • 出生地:香港
  • 出生日期:1950
  • 職業:作家
  • 主要成就:獲得1982年福格爾文學大獎
  • 代表作品:《候鳥》《追蹤中國》
作家信息,主要作品,主要成就,文學特點,社會評價,

作家信息

布賴恩·卡斯楚11歲時,獨自一人離開香港前往澳大利亞,就讀於當地的寄宿制學校,後入悉尼大學學習文學,1976年畢業,論文為《諾曼·梅勒小說中主人公和文體的關係》。現居墨爾本。
布賴恩·卡斯楚布賴恩·卡斯楚

主要作品

卡斯楚先後出版過8部長篇小說分別為;《候鳥》、《追蹤中國》、《雙狼》、《隨波逐流》、《波默羅伊》、《斯苔珀》、《上海舞蹈》和《花園書》,一部論文集《尋找艾斯特莉塔》。8部小說中,有5部曾獲澳大利亞的各種獎項,其中《候鳥》影響最大,作品以兩條平行的線索,通過戲仿的手法,表現了早期華裔移民在澳大利亞的生存經歷以及主人公的文化認同困惑。
布賴恩·卡斯楚作品《上海舞》布賴恩·卡斯楚作品《上海舞》

主要成就

《雙狼》獲1991年《時代》報小說獎,《追蹤中國》獲1993年度萬斯·帕爾默小說獎,《斯苔珀》獲1997年班若小說獎,《上海舞蹈》獲維多利亞州/新南威爾斯州總理獎。

文學特點

閱讀卡斯楚的小說,讀者會有一種印象,那就是當今西方流行的文學理論代表人物一個個猶如過客,匆匆出現在他的小說當中。如法國文論家羅蘭·巴特出現在他的第一部小說《候鳥》之中,同樣是法國的結構主義大師路易·史特勞斯及其代表作《結構主義人類學》出現在《波莫羅伊》里,德國評論家瓦爾特·本雅明成為其小說《追蹤中國》中兩個主人公的閱讀對象,弗洛伊德及其《狼人》故事則成為小說《雙狼》的基本來源,還有福柯、阿爾都塞、阿多爾諾,等等。
在他的小說中,作品的主人公或直接或間接地談論這些理論家並公開討論他們的理論觀點。有澳大利亞評論家認為,在卡斯楚的小說創作中,理論往往包含在敘述之中,並且不斷地在情節和主題上,而不是在對話上產生作用 。
敘說離不開故事,而故事中如果穿插各種不同的文學理論及代表人物,大眾是否能夠接受?不少澳大利亞評論家就曾對此提出詬病。如艾倫·古爾德認為,《候鳥》的結構和人物都缺乏說服力,格雷厄姆·伯恩斯認為,《候鳥》中西默斯·歐陽和羅蘭·巴特的偶逢純屬機會主義,是對小說的越權。不過,伯恩斯似乎也意識到了卡斯楚的創作意圖,因而又指出:《候鳥》肆意滲透到批評理論之中,目的是為了應對他們的文化身份所面臨的挑戰。
卡斯楚在創作上深受西方現代派的影響,他最喜歡的作家有美國作家諾曼·梅勒、歐內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納、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索爾·貝婁,英國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安東尼·伯吉斯,德國作家弗朗茲·卡夫卡,保加利亞作家艾利亞斯·卡內蒂,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等。他喜歡的澳大利亞作家不多,其中派屈克·懷特是他最喜歡的。

社會評價

在澳大利亞,卡斯楚被人們視為澳大利亞最大膽、最富創新精神的作家之一。澳大利亞現代派的傳統形成得比較晚,持續時間也短,因此,卡斯楚在創作中一方面繼承現代派的傳統,作品表現比較晦澀、難懂,另一方面又體現了後現代的特徵,表現了澳大利亞人對自己文化身份的重新審視。他的作品的典型特點就是關注過程,再現語言和文本的不確定性,表現少數族裔的文化錯位。
據介紹,卡斯楚寫過5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大約有24篇發表在較小的文學雜誌上。兩篇是作者最喜歡的:
《跳房子》發表於1996年的《一項體育聲明》,在這篇小說里,“跳房子”遊戲成了連線卡夫卡過去的家族史和現代生存現實的紐帶,因為作者和卡夫卡一樣都是遠離故國的流亡者,但同時它也意味著選擇,意味著新的機遇或者死亡。小說中,過去和現在、中國和澳大利亞、敘述者和卡夫卡輪流出現,形成對比。
《你應該記住它》發表於1993年的《皮卡多新作品選》,同理,小說中的“它”指的就是三明治,同法國著名作家普魯斯特作品中的蛋糕一樣,三明治的味道使敘述者想起了過去,想起了他跟家庭、跟故國不可分割的聯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