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特河之戰

普雷特河之戰

本片是一部戰爭片,反映的是1941年在烏拉圭普雷特河(拉普拉特河)河口發生的海戰。德國袖珍戰列艦“斯佩伯爵”在三艘英國巡洋艦打擊下,無力突圍,最終自沉的故事。

這部影片是一部海戰影片。和海戰本身一樣,海戰影片所花費的代價巨大,即便是“民眾戰爭”時代拍攝海戰影片也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這部影片得以問世,筆者認為這離不開布隆布恩男爵,也就是本片的製片總管約翰·納奇布爾的資助,這位爵爺的岳丈大人就是那位蒙巴頓勳爵。有了他的全力支持,攝製工作得到了包括英國海軍地中海艦隊、美國第6艦隊以及印度海軍的大力協作,使得那場經典的海戰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再現。

基本介紹

  • 導演:麥可·鮑威爾
  • 主演:彼得·芬奇
  • 對白語言:英語,國語
  • 中文名:普雷特河之戰
  • 外文名:Battle of the River Plate
  • 其它譯名:追擊斯佩伯爵號,血拚大西洋
  • 出品時間:1956年
  • 製片地區:英國
  • 類型:戰爭
  • 片長:119分鐘
  • 上映時間:1956年
  • 色彩:黑白
內容簡介,前言花絮,演員表,人物描寫,戰艦對比,海洋文化,

內容簡介

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德軍以閃電戰術攻占歐陸,英國隔海頑抗,它的物質、戰備物品全由海上運輸。德軍布置了新型的奇襲艦史培號,擊沉了大西洋的的貨輪及油輪。英國派出一隻特遣隊獵殺此號稱海上之虎的奇襲艦,最後史培號被追至烏拉圭(中立國)之MONTEVID-EO港,在港台外英艦群集下,史培號最後自己引爆沉溺。
改編自著名的戰爭歷史事件。二次大戰期間,有“海洋之虎”之稱的德國小型戰艦蘇貝號,襲擊了無敵商船,此舉惹火了英國海軍。1939年12月13日,蘇貝號在南大西洋與英軍戰艦展開了生死搏鬥,蘇貝號損失慘重,逃到烏拉圭南部的蒙特比爾海港,但是烏拉圭政府只給予72小時的停留時間,蘇貝克號的結局會如何呢?

前言花絮

在20世紀50年代,英國拍攝了眾多反映二戰題材的影片,這種大家到電影院裡回味或者反思去日不久的那場世界大戰的年代,甚至還有被稱作“民眾戰爭”之年代的。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英國的蘭克電影公司打破了長期的寂寞,於l956年投入拍攝了一部大型海戰影片,片名為《普雷特河之戰(Battle of the River Plate)》。 影片採用紀實手法,描寫在開戰不久於南大西洋上演的英國的3艘巡洋艦和德國斯佩號袖珍戰列艦之間的一場名垂青史的海戰。這場海戰對於哪怕稍稍了解海戰史的朋友都應當熟知的。
普雷特河之戰
所謂“普雷特”是位於南美洲的一條大河的英語讀法,它實際上是南美洲巴拉那河烏拉圭河匯集後形成的一個河口灣,其名在西班牙語中意為“白銀之河”(Rio de la Plata),我們一般據此發音將其翻譯為“拉普拉塔河”,因而影片所反映的戰鬥也常被稱為“拉普拉塔之戰”。然而這次戰鬥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圍繞著如何殲滅“斯佩伯爵”號展開的。提起這場戰鬥,人們最早想起的往往是“斯佩伯爵”號之名,而“拉普拉塔之戰”這一名稱反倒被淡忘了,所以本片出口到美國便加上了一個更為直截了當的副標題:“追擊‘斯佩伯爵’號(Pursuit of the GralSpee)”。而目前國內雖說沒有正式進口,但還是可以在街頭巷尾覓到其蹤影,其譯名有時不甚正規地變成了《戰艦“蘇貝”號的結局》,有時乾脆毫無創意地被冠以《血拚大西洋》等名稱。
據本片製片人、編劇兼導演麥可·鮑威爾回憶,本片的構想最早是由其老搭檔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在1954年提出的。次年他們便著手準備,l 956年就編成劇本並開拍。這兩位是英國電影界名家,其《組菱艷》便為我國觀眾所熟知。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斯佩伯爵彼得·芬奇----

人物描寫

二戰烈焰可謂燃遍了全球,本片的舞台是在相對而言還算太平的南美洲。在這裡,不論是艦長還是艦隊司令,也只能算是小人物。戰時人們的命運是那樣的無助,而且人性被扭曲得面目全非,戰爭暴行也是遍及戰火燒到的每一個角落。所以英國的那段所謂的“民眾戰爭”時期所拍攝的諸多戰爭影片中,對於德國人的描繪幾乎是清一色臉譜化的殘忍、可笑。但是這部影片卻可以說是一個特例,而這也是筆者認為的這部影片更為可貴之處。
普雷特河之戰
對英國海軍如何發揚“見敵必戰”的納爾遜鬥志,其指揮官們如何卓越地判斷和指揮,水兵們如何忘我地戰鬥,片中都有著濃墨重彩的刻畫。在拍攝過程中,除了英國分艦隊司令哈伍德準將已於1950年病故以外,其他3位艦長都還在世,因此影片的攝製受到了親歷者的指導,細節都得以刻畫得細緻入微,包括哈伍德在戰鬥時只是將軍服披在橘紅色睡衣外這點也是如實描寫,這一切確實是本片的看點之一。然而與其相比,,影片裡出現的德國軍人卻顯得更為突出。為什麼呢?筆者以為這一切都是和一個關鍵字密不可分的,那就是“人性”。
彼得·芬奇飾演的“斯佩伯爵”與蘭格斯多夫艦長可以說是一個典型。他參加過日德蘭海戰,並獲得過二級鐵十字勳章,此後又在戰爭後期擔任危險的掃雷任務以及指揮一支雷擊艦分隊而獲得了一級鐵十字勳章。二戰開始不過數月,其戰果已達9艘計50089噸的盟國船隻。然而,他是在給予敵方人員充分時間帶好私人物品撤離以後才擊沉敵船的。共有365名水手被俘,但是他們之中沒有一個被傷害,而且其中62名被留在“斯佩伯爵”號的高級船員還受到了相當的優待,正如影片中所描述的蘭格斯多夫艦長與其俘虜小油船“非洲貝”號達夫船長之間還建立了某種特殊意義上的友情,就此當時編劇參照了1940年出版的達夫船長回憶錄《曾為“斯佩伯爵”號之俘》一書並採訪了其本人,這特殊的友情也成了貫穿影片始終的一條伏線。
普雷特河之戰
蘭格斯多夫艦長最早登場出現的一幕也就是在艦長室里達夫船長就領海問題和他交涉的場景,這個場景中有幾處細節,比如一見到達夫船長他便伸出手來握手,還有室內多處放置的家庭和孩童的照片,這都很如實地刻畫了這個富有人情的敵手。
有這樣的艦長,也會有同樣的部下,比較突出的一個就是略帶喜劇色彩的德國水手長。由於他的英語“擊沉”發音不準而被俘虜們譏笑;他一旦發現將和英國船員發生爭執,便又會知趣的說聲再見走人;聖誕之夜,他還會戴上假鬍子和俘虜們一起歡鬧。在戰鬥以後,德艦由於負傷駛入中立國烏拉圭蒙得維的亞後,他更會欣喜地告訴俘虜們,根據國際法他們將會獲得自由!這樣的欣喜仿佛他不是負責監禁的而是俘虜中的一員。其感情絕看不出帶有絲毫外交色彩的,而完全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質樸,是作為一個水手對其他水手的善摯情誼。
此後,圍繞軍艦的結局展開了頻繁的外交和激烈的情報戰,最後為了保全部下的生命,蘭格斯多夫艦長決心自沉軍艦。對於這個決斷,至今依然能夠激起很強烈的爭議。與此具有強烈對比的一個事例就是日本最後對於“大和”號的命令。同樣面臨無望之戰,到底什麼是勇氣,無謂地拿數千人的性命為軍國主義帝國殉葬,難道也是勇氣?如果珍惜自己的所謂名譽,蘭格斯多夫一聲令下可以讓自己的900名部下葬身冰冷的大西洋,但是在他心目中,正如他最後對達夫船長所說的:“我把艦員的安全放在首位。”他明白,沒有什麼可以比生命更為珍貴的了。
雖然影片中沒有表達在鑿沉艦艇、安置好部下後,蘭格斯多夫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身上裹著白色的德意志帝國海軍旗,而非當時紅色的納粹德國旗,之後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在開戰時的德國艦隊總司令赫爾曼·伯姆將軍在給蘭格斯多夫夫人的信中說道:“由於他認為,其部下完全沒有必要為了維護戰艦的尊嚴去白白地犧牲,而為了維護這尊嚴,他作為艦長則將自己的生命奉為唯一犧牲品。在我眼前,他的形象永遠如同我最早感知的,依然是那個富有勇氣而且思想深邃的軍官和男子漢,沒有任何改變!”
普雷特河之戰
這樣,其部下才得以在阿根廷過上一種輕鬆而體面的拘留生活。大部分軍官在以後的l8個月裡由於監視鬆弛,陸續得以脫逃,歷經曲折返回了德國並再次歸隊。其中有作為“俾斯麥”號的參謀軍官投身於那不歸之路的,還有一名後來成了U162艇長的瓦滕貝格少校,共戰績為14艘,總噸位達86000噸,還超過了“斯佩伯爵”號。Ul62被擊沉後,此人幸運地存活被俘。不過,他們當中的約500人戰後依然留居在阿根廷,還不斷地作為“斯佩伯爵”號的一員進行聚會。對於他們而言,當時他們效忠的國家早已被世人所拋棄,而其生命在這片遠離戰火的土地上得以繁衍生息。

戰艦對比

這裡也許有人會感到奇怪,上面不是介紹人物了嗎,這裡怎么還會說明星?且聽我慢慢道來。對於這樣地表現一場比較大規模海戰影片,現在的製作者也許會不假思索地倚仗IT時代的動畫,也就是電腦作圖來閉門造艦。而在那個年代,要么使用模型,要么就非得動用真傢伙不可。本片大部分場景使用了真實艦艇,也就是說,除了人員以外,連軍艦也成了演員。而且本片稱得上真正明星的,那可還得論這些軍艦演員們!尤為寶貴的,便是當時實際參戰的紐西蘭“阿喀琉斯”(Achilles)號輕型巡洋艦,她在戰爭中倖存,當時成了印度海軍的“德里”艦。在描寫海戰的影片中,主要艦艇能夠自演並擔任如此的重頭戲,筆者尚未一睹他例。
其他2艘英國巡洋艦,最大的“埃克塞特”(Exeter)號為英國最後的條約型重型巡洋艦,是為了節省開支而設計的一種經濟型重巡,和對手相比,該艦僅裝備了6門203毫米主炮,顯得頗為弱勢。旗艦“阿賈克斯”(Ajax)號輕巡與“阿喀琉斯”號同屬“利安德”級,屬於英國最早的條約後輕巡,其聯體型煙囪在英國巡洋艦中獨樹一幟。
旗艦“埃阿斯”號也在1949年被拆除,而“埃克塞特”號在1942年被氣勢正處於巔頂狀態的日本海軍擊沉,自然不能參加演出,只能請其他演員扮演。扮演旗艦的為名艦“謝菲爾德”(Sheffield)號輕巡,該艦雖也屬於輕巡,但是事實上她可是英國準備與日本裝備15門155毫米主炮的超級輕巡相對抗而設計的“城鎮”級,不用說確實威武多了。而“埃克塞特”的扮演者則選用了開戰前後開工的“城鎮”級的簡化設計版,被稱為“殖民地”級的“牙買加”(Jamaica)號,即便是這樣,比起她扮演的那艘縮了水的重巡來,標準排水量反而要大出500噸左右。這兩個演員外形上區別不大,比較簡單的識別方法是“城鎮”級煙囪略有後傾,“殖民地”級則是筆直的。
連同“德里”號,這3艘英方明星在整個影片中,其演技可謂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海上的編隊航行、主炮齊射、釋放煙幕等場景,必定能讓所有海軍愛好者叫好不迭;而筆者認為,當編隊發現敵艦之時,一齊升起戰鬥旗之場景更是堪稱一絕。英國巡洋艦獨特的優雅姿容更被一面面鮮艷的大旗所裝點,艦隊在碧海晴空下破浪而進,其壯美場景著實難以言表,難怪當時的評論甚至將其譽為“洋上之芭蕾”!
這些海上的鏡頭是在朴次茅斯港外海面上拍攝的,而戰鬥場面又改在了蘇格蘭的因弗戈登,那裡停泊著很多等待拆除的舊艦艇。雙方交火以後,有火災、損傷等場景的拍攝,如果再使用現役軍艦,英國海軍非得索賠不可,再加上還有外國軍艦,那還不鬧出國際問題?
雖然“原型”比起這幾個演員顯得單薄很多,不過英國的巡洋艦基本上形態一脈相承,演員比實際原型更加英武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些軍艦演員的表演又這樣出色,所以對英國演員們沒啥人來找麻煩,不過其對手的反派1號戰艦卻被人罵到了今天!這是怎么回事?
“斯佩伯爵”號一家原來是三兄弟,都沒能挺過戰爭,所以選誰來扮演就成了大問題了。想來想去,為了表現出和英國軍艦不同的風貌,最後選上了當時美國第6艦隊的旗艦“薩勒姆”(Salem)號重巡!本艦在影片開頭登場亮相,想必海軍迷們怎么看會怎么彆扭,而且不多久,又來了一段用艦尾起重機吊起小艇的場景,最後還來個美國後期巡洋艦特有的艦尾機庫,再徐徐關閉機庫艙蓋的鏡頭,這哪裡是德國軍艦啊!可別說,越看毛病還越多,“斯佩伯爵”號的桅桿上哪裡來那么多先進技術的代表?雷達天線啊?主炮雖說都是三聯裝,但是前面“老薩”卻多出了1座炮塔;最新式的76毫米速射高射炮隨處可見,坐在炮位上的水兵還戴著美國人特有的巨大鋼盔,這鋼盔能把耳機都罩進去呢!演員和原型差太多了,叫一位黑人去演奧塞羅沒有問題,現在讓他去演羅密歐!
影片中有個場景耐人尋味,蘭格斯多夫艦長向達夫船長介紹其偽裝之術時,指著《簡氏艦艇年鑑》說:“它們正在扮演美國重巡。”達夫船長便接茬道:“怪不得你們在艦首塗舷號!”看到此筆者不由一笑,從這裡分明可以看出編導的無奈之心,他們也知道借來的“薩勒姆”號充數將招來非議,這裡便來了一個自我解嘲。此外還提到了一段冒用姊妹艦名字的場景,可為什麼不接下來說聲加上一個主炮塔為的是冒充“沙恩霍斯特”號呢?一笑,一笑。
當然不足之處英國方面的也不是沒有,臨近尾聲之時,有段“坎伯蘭”(Cumberland)號重巡從福克蘭群島大老遠趕來的場景,這裡出現的“坎伯蘭”號倒也是本艦。然而,攝製之時,該艦的主炮已經拆除而被當作試驗艦,影片中,看到英國海軍將士對這位赤手空拳的奇怪援兵歡呼場景,看來讓人哭笑不得,拍攝時好歹也裝幾個木頭炮塔么!
當然,說句良心話,筆者對於其苦心還是非常理解的。說實話“薩勒姆”號的天資條件還是不錯的,這艘重巡哪一點也不比袖珍戰列艦差,而且相同之處算起來也不少。排水量相差不多,單煙囪、高高的射擊指揮儀有點原型艦塔桅的感覺。而且退上一萬步,將挑剔的放大鏡先擱一擱,和幾艘英國巡洋艦比較,“薩勒姆”號的塊頭可大多了。從藝術效果而言,對於袖珍戰列艦和巡洋艦艦隊交鋒的描繪,倒也是能夠反映幾分的。當時美國海軍還不容許在其軍艦上放任何納粹標記,所以別說在上面塗裝什麼標誌,甚至連升起納粹德國海軍旗的鏡頭也是在英國的軍艦上拍攝的呢。所以編導要想德國化些估計也沒轍,對於這個問題實在沒必要太吹毛求疵。
和很多戰爭電影一樣,軍事愛好者們總有緊盯著出鏡兵器的習慣,其實筆者這個傾向也很嚴重。對於出場兵器的品頭論足本來就是一件趣事,不過也要適可而止,挑刺之餘,也別忘了對精彩的場面喝一聲彩,別忘了在“洋上芭蕾”前陶醉一番。

海洋文化

對於這部部影片而言.對於其中的人文主義思想或者是艦艇的扮演,不同的朋友一定有不同的想法。這裡筆者也只是個人所感和各位讀者做了個交流而已。
除了上面提到的兩點以外,影片還有個並不引人注目的亮點,便是對於英國海軍的很多傳統以及文化做了極為生動的刻畫。從開篇各個艦長划船前往旗艦開會開始,到搭乘海軍武官的交通艇上水手揮動長桿的手勢;從哈伍德和艦長之間引用的莎士比亞歷史劇《裘力斯·愷撒》的名句,到水手之間的各種詼諧俚語,這樣的各種細節也許正是無處不滲透著這樣色彩的原因,這些反而在整個影片中顯得並不怎么突出了。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英國艦艇射擊指揮儀的控制室在戰鬥中的操作情況。這個窄小的地方擠著槍炮官、射速軍官、標圖員以及通信水兵多名。這是軍艦的眼睛,是主炮能否準確命中敵艦的關鍵部位。在射擊進行時,在槍炮官的統籌下各個崗位各司其職,在影片中可以看到當表示各個炮塔、各門炮裝填完畢的信號燈完全點亮後,槍炮官便下令齊射。隨著清脆的開火鈴聲,外面的主炮隆隆響起,裝填信號燈再度熄滅轉入新一輪射擊,這個完整的過程都活靈活現地被再現出來。
英國是一個具有豐富海軍傳統的國家,其立國之本可以說離不開這蔚藍的大海,而製片、編劇以及導演又是由完美主義而著稱的鮑威爾擔當,更有包括當時的直接參與者在內的英國海軍全面協力,因此整部影片可謂充滿了濃郁的海洋色彩,洋溢著純正的海洋文化,就此而言,筆者至今還未找到一部影片能出其右。
最後說一句題外話,導演鮑威爾在完成了這部電影之後,並不滿足於這部電影取得的成果,他想“讓這些種種不尋常的經歷能比電影更多、更長久地保存其形象”,並認為“一部電影能使千百萬人得到娛樂,但很少能使他們汲取其中的經驗,而一本書卻可以做到”。因此,他將劇本改編成了《“斯佩伯爵”號》一書,於1956年在倫敦出版。1983年該書曾翻譯成中文,稱為《“斯比伯爵”號戰列艦的覆滅》,由新時代出版社付梓。這本外表簡樸得不能再簡樸的藍封面書也是召喚筆者揚帆那神奇而令人激奮之海洋世界的嚮導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