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遊記

普陀:普陀山,在浙江省東北部海中,為中國佛教勝地,與五台、九華、峨嵋合稱佛教四大名山。辛隅:西北方。辛,天干的第八位,其方位在西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普陀遊記
  • 創作年代:明朝
  • 文學體裁:古文
  • 作者:朱國禎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由定海棹舟,自北而東,過數小山,可三四十里,為蛟門,北直金堂山。此處山圍水蓄,宛然一個好西湖也。將盡望見舟山,曰橫水洋。潮落時,舟山當其沖。其一直貫,其二分左右:左為北洋,右為象山邊海諸處。入舟山口,山東西亘七八十里。南夾近海諸山,山斷續,望見內洋。舟行其中,如泛光月河可愛。盡舟山為沈家門。轉而北,即蓮花洋。洋長河三四十里,過即普陀矣。
抵普陀之灣,步入一徑。過二小山,即見殿宇。木山皆石,吐出潤土,蜿蜒直下,結局寬平,可三百畝。即以右小山為右臂,一小山圓淨為案,左一長岡,不甚昂。築石台,上結石塔。殿三重,甚宏麗,乃內相奉旨敕建。殿之辛隅[2],為盤陀石山,勢頗高聳。巽方為潮音洞[3],吞吐驚人。正後迤邐菩薩岩,最高。曳而稍東,一石山,其下即海潮寺也,去前寺不過三里,萬曆八年所建,今已毀。兩寺之間,東濱如海,一堤如虹。海水上下,即無潮猶洶湧駭人。東望水面橫抹,諸山起伏如帶,色黑,曰鐵袈裟。又東望微茫二山,曰大、小霍山。極目閭尾[4],紅光蕩漾,與天無際。惟登佛頭岩,能盡其概。若在半腰索引,諸山宛如深壑,空處盡帆如織。彼中人了不知其異且險也。
大約山劈為前後二丈,支各峰巒十餘。前結正龍,即普陀寺。轉後為托,即海潮寺。二大寺外,依山為庵者,五百餘所。皆窈窕可愛,環山而轉。除曲徑外,度不過三十里。舟山有城有軍有居民,金堂最近。聞其中良田可萬頃,番禁不許佃作 。大謝山直舟山之南,田亦不少,此皆可耕之地。然邊海之人都以漁為生,不爭此區區粒食計,故地方上下,無有言及者。袁元峰相公欲行之,有司以為擾民而已。
普陀是明州龍脈最盡處,風氣秀美。雖不甚險遠,而望洋者卻步。即彼中士民,罕有至者。凡僧以朝南海為奇,朝海者又以渡石樑橋為奇。梁之南有曇花亭,下數級即為梁。橫亘可十丈,脊闊亦二三尺,際北有絕壁,有小觀音廟在焉。余坐上方廣寺,親見二十餘僧,踏脊於平地,其一行數步,微震懾,凝立。少選卒渡,眾皆目之,口喃喃不可辨。問之山僧,曰:“幾不得轉人身也。”
普陀一無所產,歲用米七八千石,自外洋來者,則蘇、松一帶,出瀏河口,風順一日夕可到。兩地皆載米以施,出自婦女者居多。自閩、廣東者皆雜貨,恰夠歲用。本山之僧,亦買田舟山,其價甚貴。香火莫盛於四月初旬,余至則闃然矣。卻氣象清曠,欲久駐而竟不果,則緣之淺也。細訊東洋諸山,一老僧云:“有陳錢山突出極東大洋,水深難下椗[5]。又無岙可泊[6],惟小漁舟盪槳至此,即以舟拖擱灘涂。采捕後,仍拖下水而回。馬跡又在其西,有小潭可以泊舟。但有龍窟,過者寂寂。一高聲,即驚動,波浪沸涌,壞舟。再西為大衢,與長途相對。其西有礁無岙,不可泊舟。大衢在北,長途在南,相對不過半潮之遠。潮從東西行,兩山束縛,其勢甚疾。舟遇潮來與落時,皆難橫渡,候潮平然後可行。近昌國為韮山,形勢巍峨,島灣深遠。此山之外,俱遼遠大洋。船東來者,必望此為準。直上為普陀矣。”

作品注釋

[3]巽方:東南方。巽,八卦之一,方位在東南。[4]閭尾:傳說為海水所歸處,此指大海邊緣。[5]椗:同“碇(diàn)”,泊船時沉落水中以穩定船身的石塊。[6]岙(ào):山之深奧處,這裡指海島邊可以停泊船的深水處。

作者介紹

朱國禎(1558—1613),烏程人,字文寧,萬曆進士。天啟初拜禮部尚書,兼文閣大學士。有《大政記》,《涌幢小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