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宗教

中國普米族固有的宗教。該宗教屬於本教,又多與藏傳佛教相融合。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北部。

基本介紹

流行區域,宗教文化,祭祀,圖騰,巫師和巫術,

流行區域

該族約2.4萬人(1982),主要分布於雲南西北部維西、寧蒗、麗江等縣。

宗教文化

祭祀

普米族認為山川日月,風雨雷電和各種生物都有魂靈。認為人畜患病、死亡以及莊稼受災,都是鬼神作祟的緣故。因此,每逢年節、婚嫁、生育、喪葬、出行、收割等,都要請巫師獻牲祭祀,以求消災祛難,保祐安康。  ①“諾提”祭。祭祀天地諸神,為普米族最盛大的祭典。一般三年舉行一次,但也有每年一次的。由村長或族長籌集祭品,每三戶獻牛一頭,每二戶獻豬一隻,每戶獻羊一隻、“蘇哩瑪”酒一罐、青稞和玉米一擔(約重150公斤)。祭前一日,在村寨中央的草坪上搭起三層樓閣。第一層供奉五色彩繪的日月星辰、風雷雨雹等神像;第二層供奉彩繪的虎豹鹿獐以及花草禽鳥等動植物神像;第三層供奉用酥油摻青稞面捏制的各種傷殘病態的面人。一二層的神像前供豬、牛、羊的頭、蹄、心、肝和青稞、玉米。每層點燈四十九盞、焚香十一爐。祭日拂曉,參加祭祀的全部巫師,頭戴插有鸚鵡羽毛的尖頂帽,披紅布,扎綠帶,手持羊皮鼓、海螺、鐃、鐵刀、弓箭等法器,環坐樓閣四周,讀唱“諾提經”,內容大多是讚頌天地諸神滋潤萬物的恩德,也有部分詛咒作祟人畜諸鬼的咒語。日出後,男女老少圍觀巫師作法祭祀。
巫師讀唱“諾提經”時,小巫以舞蹈配合經文內容。如經文敘及水棲動物神,小巫就以全身蠕動或蹲伏跳躍的舞姿來表達敬意;經文讚頌虎神時,就摹仿虎嘯,騰空跳躍以顯示對虎的崇拜。傳統的諾提大祭典要持續三個月,念完四十九冊經文。祭典結束時,要把鬼神畫像送進山穴或泉水源頭。諾提大典耗資巨大,只有普米族主要聚居區才能按期舉行。一般村寨,諾提祭典的規模較小。
②祭山神。通常在寨邊山坡上劃出一塊“神林”,作為祭祀山神的場所。每個氏族在神林中選取一株作為本氏族崇拜的山神樹,然後從眾多的氏族山神樹中選擇一棵作為村寨的山神樹。祭山神的日期和儀式各地不一。有的地方在農曆三月或四月,有的在七月或十月,祭品有牛、羊或雞。供祭祀用的牛在年前選定,一般為花牛,稱為神牛。祭山神之日,全村參加,帶蘇哩瑪酒、香柱、紙錁等,由巫師或小巫等作法念經,祈禱山神保祐本村人畜安寧,莊稼豐收。隨後,將神牛宰殺,連同各家祭品一起供奉。祭後聚餐,並各留些許神牛肉和內臟,帶給家人分食,以庇佑安康。用雞獻祭的,一般以白雞為貴。備油燈七盞或九盞,飛禽走獸面偶五十四個,村人自帶蘇哩瑪酒、柏香、麻線等祭品。巫師在神樹下焚松毛,誦經,祈禱山神福佑全村。用羊作祭品的,要先在羊角上抹酥油,撒糌粑,牽羊拜四方神靈,又將水酒灑到羊身上,羊身發抖,表示山神享牲,祭祀圓滿。繼而宰羊燒烤,參加祭典的每人一份。
③祭龍潭。亦稱祭山泉。多由全氏族共同祭祀,但也有各家獨祭的。龍潭的地點大多在本村附近的山林或峽谷中。全氏族的祭典,一般在農曆三月舉行,屆時,每家成年人都到龍潭邊住宿一二夜。在潭邊燒松毛七堆,並搭一座稱為神塔的高台,塔前豎一高約10米的標竿,竿上掛七個用鸚鵡羽毛扎的毛球,代表七顆夜明珠,作為龍神的住所。另在巫棒上壓制七十二個水棲動物的面偶代表水鬼。祭者將酒、牛奶、酥油、茶葉、糌粑、雞蛋等祭品供於神塔上,巫師登壇念經,小巫吹海螺、牛角並擊鼓敲鐃,以助聲勢,禱告龍神惠施甘霖,免遭澇災。祝畢,將面偶和全部祭品投入泉水中。遇旱,有的地方還有“耍龍”求雨。  祖先崇拜  每年農曆二三月或八月、十月普遍進行祭祖。儀式一般請巫師主持。祭時,房頭上豎青松標竿,上扎紙旗三五面。用蘇哩瑪酒、香燭、油燈、冥錢、豬頭、羊肝等為祭品。一套祭品供於房頭,另一套供於正屋神龕上。巫師頸掛珠串,手搖法鈴;另有人吹牛角笳或海螺。先祭諸路神靈,佑護祖先歸來享祭;繼而呼喊祖先姓名,加雞、菜,添筷兩雙,請祖先享祭,祈禱人壽年豐。禱畢,將雞悶死於水中,用火熏雞,再祭奠諸路神靈,請祖先靈魂歸去。然後,分食雞肉。表示得到庇佑。
祖先崇拜的另一表現是重視喪葬儀禮。寧蒗等地普米族人,殯葬前先用麻布將遺體裹成蹲踞狀,置放於繪有花鳥蟲魚等圖案的方形木櫃中,停放在正房火塘旁。請巫師誦經送魂,舉行“殺羊開路”儀式。男性死者用母羊,女性用公羊,以牡羊為貴。巫師將塗有酥油的面偶放在蒿枝作成的十字形架上,插入糧食斗內祭鬼,並牽一頭羊作替身,向羊耳內撒酒和糌粑。羊搖頭,則表示死者靈魂喜歡,死者家屬平安,家屬跪請羊“喝酒”,並磕頭辭行。接著巫師用刀刺入羊體,掏出羊心,擺在靈桌上。若羊心顫抖,則認為死者靈魂已接納。隨即為死者念誦“開路經”,然後出殯。前有數人扮作“開路先鋒”,身穿骨片綴成的鎧甲,肘纏藤圈,膝裹革筒,頭戴紙尖帽,頂插雉尾,腰系氂牛尾,臀掛響鈴;或舉小旗,或執弓箭,或持長刀,進退旋轉,作披荊斬棘和驅殺“遊魂”狀。燒屍時,由巫師誦經超度。次日清晨,家屬到火葬處撿骨,裝入骨灰罐內,送到本氏族共同存放骨灰罐的山洞裡。家裡則另有供奉最近三代先人牌位的神龕,根據宗教儀禮或習俗的需要,隨時祭祀。

圖騰

普米族曾以白額虎和蟾蜍為圖騰。寧蒗的普米族稱祖先為“虎人”,將白額虎作為祖先來崇拜。嚴禁傷虎,並有頌虎的經文。稱蟾蜍為“波底阿扣”,意為“蟾蜍舅舅”。傳說是蟾蜍賜給他們智慧,把普米人從動物中解脫出來,至今仍有蟾蜍崇拜的遺俗。如遇蟾蜍進房,則認為是舅祖登門,吉祥如意,即焚香和灑滴牛奶祭祀。如在田野中見到蟾蜍,須說“波底阿扣,請居上方”,表示尊重。普米族中有許多家名和人名以“波底”命名。

巫師和巫術

巫師的名稱各地不盡相同。寧蒗縣稱“韓規”或“韓機”;麗江、蘭坪、永勝等地稱“韓諱”,都是善於辭令,善於舞蹈之意。韓規之下,另有小巫,名“哈師畢”和“畢扎”。逢盛大祭典,韓規需哈師畢和畢扎作助手。小巫的職能是作人和神鬼間的中介,傳遞需求,為“鬼使神差”。
韓規通曉經典,為人占卜、合婚、治病、安靈、禳災,主持神判。韓規一般為父子相傳,少數屬師徒傳授。一經學成,有的則去四川巴塘、里塘及至青海等地學習藏傳佛教經典。因而,韓規多嫻熟藏傳佛教。哈師畢和畢扎多為父子相傳,專事跳神,收取少量物質報酬。他們多出身貧苦,不脫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