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那些年:一個民族的創傷記憶

條約看中國,講述一個民族的痛史;睜眼看世界,細說中國走向世界的坎坷之路。《晚清那些年(1840-1900):一個民族的創傷記憶》以中外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為線軸,追述近代以來中國備受西方列強欺凌的歷史,講述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詳細原委及過程,對此間六場抵禦外侮之戰、三次功敗垂成的救亡運動進行還原式解讀,翔實披露十餘個災難性條約簽訂的幕後故事,展現百餘位風雲人物戴著鐐銬的精彩“演出”,揭示此間中國從政府到民間對西方侵略的錯愕與震驚,剖析國人從反抗到委曲求全,再到奮爭與自救覺醒的心路歷程。

基本介紹

  • 書名:晚清那些年:一個民族的創傷記憶
  •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 頁數:316頁
  • 開本:16
  • 定價:30.00
  • 作者:趙彥
  • 出版日期:2011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3869493
  • 品牌:湖南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晚清那些年(1840-1900):一個民族的創傷記憶》:條約看中國,講述一個民族的痛史,睜眼看世界,細說中國走向世界的坎坷之路,全方位描述晚清六十年風雨飄搖的歷史,多角度品讀歷史人物,深度揭示歷史的多副面孔,還原一個不一樣的晚清。
用晚清人的眼看歷史,用現代人的心讀晚清
六場抵禦外侮之戰的全程記錄
三次救亡運動功敗垂成的歷史解讀
十餘個災難性條約簽訂的幕後故事,百餘位風雲人物戴著鐐銬的真情演出
《晚清那些年》帶你回到晚清現場

媒體推薦

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勢、主客之形,皆適相埒,且猶有中外界限。今則東南海疆萬餘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麇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
——李鴻章
回顧起來,中國在十九世紀的經歷成了一出完全的悲劇,成了一次確是巨大的、史無前例的崩潰和衰落過程。這場悲劇是如此緩慢、無情而又徹底,因而它就愈加痛苦。舊秩序為自衛而戰,它緩慢地退卻,但始終處於劣勢;災難接踵而至,一次比一次厲害。直到中國對外國人的妄自尊大、北京皇帝的中央集權、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正統觀念,以及由士大夫所組成的統治上層等事物,一個接一個被破壞或摧毀為止。
——[美]費正清主編《劍橋中國晚清史》
由於中國人閉關自守、驕傲自滿,三次災難性的戰爭使他們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這些戰爭中所遭到的恥辱性失敗,迫使中國人打開大門,結束他們對西方的屈尊態度,重新評價自己的傳統文明。其結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連鎖反應;它產生了一個新中國,產生了至今震撼著遠東和全球的影響。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一個民族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們勝利時的收穫。勝利使人興奮,失敗使人沉思。一個沉思著的民族往往要比興奮中的民族更有力量。
——歷史學者 茅海建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炮艦叩關
自居為“天朝上國”的大清朝,在18世紀末期英國來使馬戛爾尼的眼裡,不過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船”。一種名a1“罌粟”的妖花,一支浮海東來的艦隊,成了“天朝上國”一連串噩夢的開始。這是新舊世界的第一次大碰撞,是東西方國家的第一輪大角逐。中國各色人等:皇帝、文臣、武將、士兵乃至普通百姓,面對完全陌生的敵人,開始了頗具天朝特色的種種表演……
第一節 都是鴉片惹的禍
第二節 未醒的天朝夢
第三節 兩個倒霉的救火隊員
第四節 戰士與謊言家
第五節 一敗再敗,晚清將領眾生相
第六節 “追”求和平之路
第七節 條約的“盛宴”
第八節 道光帝的殘存歲月
第九節 林則徐,彷徨的先行者

第二章 殘園碎影
城下之盟,往往只能換來短暫的和平。每一年,英國人拿到對華貿易單,總要倒吸一口涼氣:除鴉片仍然大獲利市外,其他商品貿易額實在小得可憐。倫敦的闊佬們抱怨他們在中國的落腳點太少,抱怨他們的商船不能駛入長江,抱怨中國對他們不夠優待,於是他們拉上法國人組成龐大的艦隊,再一次浮海東來。大清帝國的京畿重地,淹沒在熊熊的戰火之中。圓明園的殘垣斷壁,忠實記錄了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
第一節 屋漏偏逢連夜雨
第二節 藉口?這不成問題
第三節 “六不總督”的噩夢
第四節 傾斜的談判桌
第五節 大沽口外的硝煙
第六節 皇帝“打獵”去了
第七節 火燒圓明園
第八節 《北京條約》,紫禁城下之盟

第三章 中興幻夢
一場驚心動魄的政變後,慈禧登上了歷史舞台,萬國旗開始在北京迎風飄舞。中外攜起手來,數年間,太平天國便灰飛煙滅。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幌子下,洋務派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但是,這條路荊棘叢生,並不好走。“中外修好”只是一種表象,各地教案頻發,邊疆危機重重。且看曾國藩、曾紀澤父子二人如何處理複雜外交,李鴻章、左宗棠這對冤家如何應對邊疆危機。試問:大清的中興夢,何時能圓?
第一節 女人當政
第二節 太平天國不太平
第三節 師夷長技
第四節 “慈禧版”三權分立
第五節 長江後浪推前浪
第六節 虎口奪食:中俄《伊犁條約》
第七節 小翻譯的“大奉獻”

第四章 不敗而敗
一個野心勃勃的“東表帝國計畫”,讓法國人將手伸向了中國南方的屬國——越南。吞併越南,只是這個計畫的第一步。溯紅河而上,深入大清帝國的西南腹地,才是這個計畫的核心。越南戰場,黑旗軍屢建奇功,卻無法挽回清軍的潰敗。東南沿海,福建水師遭到全軍覆沒的厄運。可當法國人自以為大功告成時,鎮南關外、淡水岸邊,中國軍隊用兩場酣暢淋漓的勝利,擊碎了法國人的美夢。可是在另一個秘密的戰場,中國一敗塗地……
第一節 法國人又來找茬了
第二節 慈禧的“乾坤大挪移”
第三節 李鴻章的“空白支票”
第四節 遙遠的和平
第五節 東南海濱的炮聲
第六節 另一個秘密戰場
第七節 力挽狂瀾——鎮南關大捷
第八節 “不使黃龍成痛飲””

第五章 國運相賭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將那些船堅炮利的列強統稱為“泰西”,也就是“極西之地”的意思。可如今,這個習慣該改一改了,因為東方的日本也加入到列強的行列中。日本人在朝鮮挖下一個陷阱,將中國拖入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結果,中國成了這場“大賭局”的輸家,李鴻章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軍在遼東和山東戰場節節敗退。一紙空前屈辱的《馬關條約》,使中國陷入更深的危機之中。
第一節 小日本的大胃口
第二節 甲午東亞雙雄會
第三節 平壤之戰的悲劇
第四節 中曰艦隊龍虎鬥
第五節 “聯合調停”的鬧劇
第六節 戰火燒過鴨綠江
第七節 蒙羞的大清使臣
第八節 窩囊的北洋艦隊
第九節 最後的兩手牌
第十節 永久的傷痕,《馬關條約》
第十一節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第六章 絕地求生
日本在中國的大快朵頤,勾起了“泰西”列強的胃口。一時間,列強在中國掀起劃分勢力範圍的狂潮,一統江山變得支離破碎。中國怎么辦?康有為、梁啓超給出的答案是——維新變法。在光緒帝的支持下,維新派開始了對大清帝國的種種改造,可惜這一改革只進行了103天,慈禧太后一出手,維新派逃的逃、死的死,“百日維新”功敗垂成。光緒帝,這位晚清唯一值得敬重的皇帝,從此成了慈禧的“囚徒”。
第一節 位卑未敢忘憂國
第二節 “康梁”與維新思潮
第三節 亡國滅種的陰雲
第四節 刀尖上的舞蹈:戊戌變法
第五節 天折的“百日維新”
第六節 “門戶開放”的幕後推手”

第七章 最後一搏
六十年的屈辱,六十年的忍耐,積聚起來,成就了義和團的放手一搏。他們燒教堂、毀鐵路、殺洋人,盡情發泄著對侵略者的仇恨。八國聯軍洶湧而來,中國北方頓時一片血雨腥風。慈禧帶著她的小朝廷流亡了,又是李鴻章出來收拾爛攤子。《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清政府的徹底墮落。李鴻章在簽約後孤零零地死去,而他所效忠的大清王朝,十年後就被歷史的洪流所吞沒……
第一節 義和團旋風
第二節 慈禧太后挑戰世界
第三節 八國聯軍都來了
第四節 鐵蹄下的京城
第五節 裱糊匠與爛攤子
第六節 秋後算賬,一個也跑不了
結語曲終人散

文摘

耆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後裔,血統高貴,能力又強,大大小小的官椅被他坐了個遍。從京城到地方,他什麼樣的人沒見過,什麼樣的事沒辦過?可這次機緣巧合,偏偏讓他遇上了陌生的人,陌生的事。
伊里布由張家口軍台釋回,匆匆趕到圓明園。他那忠心耿耿的家僕張喜聞訊趕去相見,叮囑主子:如蒙大皇帝召見,您一定要把“夷情”挑明了說,以防後來再遭“掣肘”。這句話太有見識了!伊里布何等聰明,當然是連連點頭。可惜,道光帝並沒有給伊里布當面陳說的機會。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4月15日,耆英、伊里布離京南下。張喜說什麼也不願同行,以養病為由回了天津老家。耆英、伊里布走了好幾天了,道光帝才突然發現自己對英夷仍一無所知,於是又給奕經發了一道聖旨,讓他審訊俘虜時問問英夷的情況。在這道有趣的聖旨中,道光帝一口氣列出了十幾個問題。他想知道英國人為什麼選一位22歲的年輕女子當女王,想知道這位女王是否婚配,想知道她老公的姓名、籍貫、職務,他還特別關心那個因“連年構兵”而戴罪回國的義律先生,想知道他回國以後乾什麼工作……道光帝需要了解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至於他後來是否一一得到滿意的答覆,那就不得而知了。
耆英、伊里布趕了二十多天的路,於5月9日到達杭州。
在北京時,道光帝給耆英的指示是“先剿後撫”。“剿”仍是揚威將軍奕經的差事,耆英主要管“撫”,兩人各司其職。道光帝的如意算盤是,奕經先打幾個勝仗,哪怕只是小勝,既能掙回一點面子,也能在談判桌上多留一些餘地。
事實上,自鴉片戰爭開戰以來,清軍幾乎沒打過什麼勝仗,但道光帝不知道啊!之前他的前線指揮官們,也多次給他報過“大捷”,因此道光帝認為讓奕經打點勝仗討回點面子,這個要求不高。果然,奕經很快就“捷報頻傳”。5月,璞鼎查尚在香港,英海軍司令巴加、陸軍司令郭富決定按預定方案,由外海轉入內河作戰,挺進揚子江。但從印度開來的援軍遲遲未到,為了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英軍主動放棄了寧波、鎮海兩城。到了奕經那裡,這可都成了他奏摺中的好題材了。道光帝接連收到“捷報”,異常振奮,“大軍兜剿”的幻想又死灰復燃。
這時候,耆英自然成了一個掃興的人。在北京的時候,他相當樂觀,曾斷言“與銀與地均非辦法”,道光帝也點了頭的。可等耆英到了浙江一看,形勢太不對勁了,這才後悔當初話說得太過了,又在奏摺中建議道光帝立刻施行“撫”計,語氣十分悲觀,令道光帝十分不滿。5月25日,他又一道諭旨,解除了耆英、伊里布的使命。耆英仍去當廣州將軍,伊里布留營差遣,如果沒什麼用,奕經可以將他遣送回京。
這份諭旨發出的第二天,道光帝就後悔了,因為他的桌上擺著耆英幾天前發出的奏報:5月18日,英軍攻陷江浙海防重鎮乍浦。
'
接下來的十幾天,道光帝又接連往浙江發了好幾道諭旨,取消了令耆英南下廣州的旨意,責成耆英專辦“羈縻”,伊里布則授四品頂戴,署理乍浦副都統,協助耆英辦理。
道光帝不知道,就在他被奕經的“捷報”弄得神魂顛倒的時候,英軍已經發動了規模空前的進攻。
第一個攻擊目標是乍浦。戰法仍是海軍炮擊正面、陸軍包抄側翼。相比於廈門、定海、鎮海,乍浦的防禦力量可謂薄弱,但長年駐防此地的八旗兵拚死捍衛自己的家園,其戰鬥力令英軍頗感意外。城破後舉家自殺的比比皆是,場面十分慘烈。
5月30日,耆英、伊里布接到道光帝取消他們使命的那道旨意,簡直是莫名其妙。道光帝顯然不是個好老闆,但在這位老闆手下討生活,輕易是辭不掉的。耆英只好一邊嘆氣,一邊收拾行囊,啟程前往廣州。
最鬱悶的人其實不是耆英,也不是伊里布,而是奕經。他後悔自己牛皮吹過了,本來“剿”的任務已經完成,可以讓耆英、伊里布接著實施“撫”計了。可現如今,浙江的爛事還得他一個人兜著。
奕經陣腳大亂之際,英艦正浩浩蕩蕩開往江蘇吳凇。
吳淞是上海的門戶,也是長江的第一道屏障,由江南水陸提督陳化成親自駐守。這位年過七旬的老將就住在炮台旁的帳篷里,枕戈待旦。吳淞口西岸不遠處是寶山縣城,由新任兩江總督牛鑒親自駐守。
牛鑒,甘肅武威人,在京城做過翰林、言官,後任河南巡撫,對治理黃河頗有心得。牛鑒雖然是一介文官,沒怎么打過仗,但他具有處變不驚的大將風度,這一點道光帝十分欣賞,因此讓他接替戰死的裕謙擔任兩?工J總督,身臨抗英第一線。

序言

兩個庚子年,一段屈辱史。
1840年,1900年,這兩個庚子年間的六十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
六十年中,列強相繼發動了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大規模的侵略戰爭,清政府一敗再敗,前一次創傷未愈,後一回屠戮旋踵。
堅船利炮的打擊和脅迫,讓這個政府一次次以靈魂為代價,以求得肉體的苟安。
《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這一長列的名單,寫就了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近代歷史。
它們,用血淚寫成,用屈辱風乾。
它們,擰成了一道道繩索,套在了中華民族的脖頸上,愈掙扎,便勒得愈緊。
望斷秋風無歸路,龍旗折骨嘆中國。
慨嘆中,我嘗試著走進歷史——
從歷史長河的源頭放舟而下,呈現眼前的,是一幅多么恢弘壯闊的畫卷!從炎黃二帝的農田牧場起行,經過漢唐盛世的獵獵旌旗、成吉思汗的金戈鐵馬,再到永樂大帝的浩浩船隊、康熙大帝的征討龍旗……數千年光陰荏苒,中國卓然傲立,雄視天下。
天朝上國,絕非浪得虛名。
然而,當歷史推進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突然間來了一個大轉彎。
這一年,鴉片戰爭爆發了。
小小的鴉片,在中華大地掀起了狂波巨瀾,其破壞力不亞於當年的十字軍東征。中國"克己復禮"的儒家制度,曾被歐洲的啟蒙思想家們奉為文明社會的典範,伏爾泰就曾斷言:基督教世界在這一古老社會面前顯得黯然失色。然而,面對鴉片的入侵,中國人在精神層面上的抵抗卻是那么無力。點點鬼火、縷縷青煙,就讓"天朝上國"原形畢露。
林則徐主持的禁菸運動,一度點燃了民族復興的希望之火。然而,世界大勢已是西強東弱。鴉片的泛濫暴露了這個龐大帝國的虛弱本質,於是強大的英國攜堅船利炮而來,中國的萬裏海疆烽煙四起……潘多拉的魔盒打開了,被中國人視為洪水猛獸的東西方列強,一下子蜂擁而入。
痛定思痛,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傳統的封建制度,自漢唐盛世以後,越來越趨向於保守,到乾隆年間的閉關鎖國,這種保守性達到極致。乾隆帝在致英王的一封信中就毫不客氣地指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中國式的傲慢,源於數千年積累起來的極度自信。作為康乾盛世的締造者之一,乾隆帝不是一個見識淺薄的皇帝,但傲慢擋住了他向外求索的眼睛。西方的發展日新月異之際,中國還沉醉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對自身面臨的巨大危機渾然不覺,直到遭遇一連串痛擊,才緩緩醒來……
六十年的光陰,置於歷史長河之中,不過是彈指一揮間,然而山河之破碎、劫難之深重,卻是亘古未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