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面癱

面癱是指面神經損害的早期階段,面部表情肌無明顯萎縮。如因炎症引起的Bell面癱,可通過內科或中醫科套用神經營養藥物、激素、理療、神經減壓、針灸等方法獲得明顯療效。外傷引起的面癱可通過早期進行神經松解術、神經吻合術、神經移植術、跨面神經移植術等來恢復對面部表情肌的再支配。

基本介紹

  • 別稱:面癱
  • 常見發病部位:面部表情肌無明顯萎縮
如何治療,靜態懸吊,動態重建,

如何治療

治療晚期面癱的目的是要達到靜態時有正常的外觀;動態自主運動對稱,能控制眼、口、鼻部的括約肌。目前整形外科治療面癱的方法一般分為靜態懸吊與動態重建兩種。然而,有一部分病人,通過上述治療面部表情肌功能無明顯恢復,或因延誤治療,病程超過2年,這時面部的表情肌功能已無恢復可能,這就是晚期面癱,此時的晚期面癱患者必須經整形外科手術治療才能改善面貌。

靜態懸吊

靜態懸吊法是治療面癱的傳統手術方法,即通過張力懸吊矯正口角下垂、眼瞼閉合不全及下瞼外翻畸形。但這種術式只能改善面癱患者靜態時面部畸形,當患者說話或笑時,仍然出現口鼻歪斜的面相。故該法適用於年齡較大(大於50歲)或對治療要求不高的患者。
早在1913年,Stein就開始運用筋膜懸吊的方法治療面癱,1926年Blair設計了闊筋膜套管針切取闊筋膜,推廣了該項技術,並使該術式成為治療面癱的經典術式。其具體操作方法為在大腿外側皮下切取條狀的闊筋膜一條,之後一端固定於面部患側顳部的皮膚下軟組織內,另一端分成四條經皮下隧道固定於眉頭、鼻翼、口角等部位。初期患側需矯枉過正,術後患側組織慢慢下降而與健側對稱。
另外,有人曾提出用真皮組織作為懸吊材料,但因纖維化早,術後皮下感染率高而很少使用。有些組織代用品,如鋼絲、絲線、矽膠等也曾用於治療面癱,但因遠期效果欠佳,易產生局部反應,如吸收、排斥,現在較少使用。

動態重建

靜態懸吊只能改善靜止時面癱患者的外觀,若想動態恢復晚期面癱必須通過肌肉移植,目前大致分為吻合神經血管的肌肉移植與吻合血管的小肌肉游離移植。
吻合神經血管的肌肉游離移植是隨著七八十年代的顯微外科的發展而逐漸流行,使得晚期面癱的治療產生了革命性變化,並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目前廣為接受的是二步法。
第一步為跨面神經吻合,即通過移植人體其它部位的一段神經(如腓腸神經),一端與健側面神經的分支吻合,另一端經皮下隧道埋於對側頰部皮下。術後8-12月檢查健側面神經是否長入移植的神經(通過tinel征)。第二步是游離肌肉移植,可供選擇的肌肉包括人體的股薄肌、胸小肌、背闊肌等。手術方法即在供區切取所要移植的肌肉,該肌肉帶有支配該肌肉的神經以及營養該肌肉的血管;之後,把肌肉的一端固定於顳部的軟組織或顴弓上,另一端懸吊口角及鼻唇溝;最後把移植肌肉的神經吻合於跨面移植的神經(如腓腸神經),把移植肌肉的血管吻合於患側面動靜脈。此法儘管修復結果滿意,但修復期間存在一個過度耽擱、延長恢復時間的問題。中外學者為了克服這個這個缺點,提出一期修復面癱,並在實踐中取得成功。其共同特點為選擇帶有超長神經蒂的肌肉,該神經可以直接與健側的面神經分支吻合。而且發現,吻合神經的肌肉移植其功能恢復更快。然而,吻合神經血管游離肌肉移植治療面癱也存在手術操作複雜、不易普及以及轉移肌肉較為臃腫的缺點。
雖然有學者早在1971就已經提出套用小肌肉游離移植,但一直存在療效不肯定的問題。我們以恆河猴為動物模型的基礎研究中以及在臨床實踐中改進了該項技術,並在最近的一組26例病例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它的手術方法是將足部的小肌肉的神經作一期處理,兩周后二期移植到面部。由於該移植的肌肉即有肌性部分又有腱性部分,且移植後避免了局部臃腫,適合面部的精細調節。該手術有著它獨特的優點:(1)小肌肉的移植,受區不臃腫,無繼發畸形;供區為輔助肌,無繼發畸形及功能障礙。(2)手術切口隱蔽,在鼻唇溝及口角處無切口,無瘢痕形成;利用特殊器械形成鼻唇溝是皮下自然粘連,而不是皮膚瘢痕遺留,患者願接受。懸吊點的設計是根據鍵側定位,對稱性良好。(3)方法簡便,易行;術區損傷小,患者痛苦小;病程短,既有靜態改觀又有動態恢復。該手術的不足之處是面部移植肌肉的神經支配來源於三叉神經,恢復自然表情需要長期鍛鍊;肌肉成活及神經再生後肌力有限;但這些對手術效果的影響並不大。
6.晚期面癱患者獲得的不僅僅是容貌的改變。
有人說,整形外科醫生是拿著手術刀的心理醫生。套用整形外科方法治療不可逆的晚期面癱已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但是仍有許多有意義的工作需要我們繼續堅持下去。我們希望,通過整形外科大夫的努力,在改善容貌的同時,也能為患者改變自卑、焦慮的心態,重塑對生活的信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