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逐高繚

晏子逐高繚是出自《晏子春秋》的一篇歷史故事,其核心思想為“在其位,謀其政”。故事中提到的高繚侍奉晏子三年,未曾做什麼事,被晏子辭退,這說明晏子是一個處事賞罰分明的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晏子逐高繚
  • 創作年代:春秋
  • 作品出處:《晏子春秋》
  • 作者:晏嬰
原文,注釋,譯文,背景資料,

原文

高繚①仕於②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諫曰:“高繚之事夫子三年,曾無以爵位③,而逐之,其義可乎?”晏子曰:“嬰,仄陋④之人也。四維之⑤然後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嘗弼⑥吾過,是以逐之也。”

注釋

①高繚:晏子的屬臣。
②仕:舊稱做官為仕。
③爵位,君主時代,貴族封號等級,有公、侯、伯、子、男五級。
④仄陋。仄,狹小。陋,鄙淺。這裡指卑微。
⑤四維。維,維繫,引申為輔助。四維,是系在魚網四角或車蓋四方的大繩。魚網和車蓋有了四根大繩撐張,穩固而安全。晏子所稱“四維之然後能直”,是指四邊都穩固了,才能正直。境內都安全了,才能立國。至於《管子·牧民》所謂的禮、義、廉、恥四維,是為人四德。晏子自稱仄陋之人,需要有人像張網之繩,幫他撐張立國之網。他把高繚看做協助穩固事物的大繩。
⑥弼:糾正。
⑦過:錯誤。
⑧嘗 :曾經。
⑨夫子:指子。
⑩事夫子:侍奉晏子。

譯文

高繚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把他辭退了。他的隨從規勸晏子說:“高繚已侍奉您三年了,而您竟然沒有給他職位,還要辭退他,這是道義允許的嗎?”晏子說:“我是一個卑微的人。通過各方支持來輔助才能穩固,才能立國。現在高繚這個人侍奉了我三年,卻從來沒有糾正過我的錯誤,這就是我辭退他的原因。”

背景資料

晏嬰,又稱晏子,字仲,謚平,春秋時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生年前578年,卒於公元前500年。歷仕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是繼管仲之後,齊國的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春秋時期,諸侯並起,風雲變幻。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勇義篤禮。他內輔國政,屢諫齊王,竭心盡力拯救內憂外患的齊國。在對外鬥爭中,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
晏子逐高繚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春秋時代齊國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相傳為晏嬰撰,一般認為是後人集其言行軼事而成。書名始見於《史記·管晏列傳》。《漢書·藝文志》稱《晏子》,列在儒家類。全書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內、外篇。主要記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語言簡練,情節生動,寫出了晏嬰形象,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書中寓言多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情節完整,主題集中,諷喻性強,對後世寓言有較大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