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文字

晉國文字,是春秋戰國時晉國所使用的文字,其文字與小篆不同,因小篆是基於秦始皇統一文字時的秦國文字整理髮展而成,晉國的《侯馬盟書》的出土使人民對晉國文字加深了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國文字
  • 外文名:the words of Jin
文字歷史,文字發現,文字特徵,

文字歷史

晉國所使用的文字多見於甲骨青銅器、陶器和貨幣等材料上,其中以春秋時的作品最為常見。從山西洪洞出土的春秋晚期甲骨中的文字筆畫纖細,與殷墟發現的商朝甲骨文的字型不同,而和春秋戰國時的青銅銘文接近。

文字發現

二十世紀以來已經多次出土了晉國的盟誓載書,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於晉都新絳所在的山西侯馬東周古城出土的《侯馬盟書》,這批盟書都是由毛筆用朱紅墨水寫就於玉石片上,從書中嫻熟的筆法可看出筆墨在當時已使用了很長時間,其文字的整體風格一致,字形和楚國文字相似。書中的文字是研究古代文字書法的珍貴材料。

文字特徵

盟書中的文字的特點有:
  1. 一字多形。其中又分以精簡筆畫形成如“從”字,或因偏旁易位而形成的,如“助”,通常都有三種寫法。從盟書文字可知這種情況十分常見,如“敢”有九十餘種寫法,“嘉”的寫法更多達一百多種。像“亟”這種可以組字的部首本身也有十餘種寫法,當它用來做部首組成其他文字時,會顯示更加複雜;
  2. 通假字。漢時成書的《說文解字》雖然認為通假是造字六義之一,但其並非是造字的原則,而是在現成文字不足的情況下採取的權宜之計,如“是”與“氏”,“俞”和“偷”的通假都是如此。從現成的盟書中整理的文字中,本字有三百八十一個,存疑的四十六字,加再上一部分現已殘缺的文字,由此可知當時的日常文字數量已頗為豐富;
  3. 合字。除上述兩點外,盟書文字還保存有不少合字,像“子孫”寫為“□”、“大夫”寫為“□”等等。合字通常是不會造成誤解的專名。另外,盟書中還發現了作者特意而加的標點符號約四十七處。
而從《左傳》的記載還可看出當時的人們已經初步形成文字學,師服所說的“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和史趙的“亥有二首六身”都被認為是對文字的研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