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來晃去的人

晃來晃去的人

《晃來晃去的人》是美國作家索爾·貝婁創作的作品。該日記體小說描繪了美國大蕭條時期猶太美國人的生存狀況,主人公約瑟夫試圖追尋自我和人生的意義,歷經心靈的流浪卻始終可遇而不可求,在荒誕世界中進退維谷,處境艱難。《晃來晃去的人》寫於1944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晃來晃去的人
  • 外文名稱:Dangling Man
  • 文學體裁:日記體小說
  • 作者:索爾·貝婁
  • 首版時間:1944年
  • 作品字數:123千字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文背景,社會背景,作品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評論,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晃來晃去的人》文本以日記形式展開。故事敘述了二戰期間猶太主人公——約瑟夫辭職後等待入伍的複雜心理。入伍通知遲遲不來,約瑟夫本打算利用這段時間好好放鬆、享受自由後再去參軍。約瑟夫的內心不能平靜,終日足不出戶、沉浸於他自己的內心世界。約瑟夫透過封閉的房間窺探世界,把感情宣洩在日記里,同時記錄情緒的變化及對世界、人性的思考。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找不到社會中的位置,逐漸成為一個被家人排斥、朋友拋棄的孤獨患者。約瑟夫只能與另一個自我——“替身精靈”談心。
約瑟夫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晃來晃去,孤獨和迷惘不斷向他襲來,甚至對家庭、婚姻、友誼、前途也開始持懷疑態度,最終成為一個游離於社會之外的“晃來晃去的人”。

創作背景

人文背景

存在主義是20世紀西方流行的一種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潮,起源於19世紀的丹麥,一戰後在德國得以發展。存在主義是對現代西方文學最具影響力的哲學思潮之一,這一影響明顯作用於貝婁的創作之中,貝婁接受存在主義思想與當時的大環境、猶太身份和人道主義情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社會背景

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社會動盪不安,人們陷入普遍的精神危機;與此同時,科技迅猛發展,物質極大豐富,加劇著人類的異化。

作品背景

當代美國的社會現實構成了貝婁的存在主義思想形成。作為一名猶太裔作家,受猶太傳統文化影響,其作品深深印上了“猶太性”的標記,具有特定歷史境遇和身份探尋意識的猶太文化與存在主義在某種程度上有著契合之處,造就了貝婁作品中存在主義的潛在因素。貝婁是一位擁有悲天憫人情懷的人道主義者,他通過主人公詮釋存在主義。該小說既描繪了荒誕陰暗的外部世界,又精準地刻畫出現代人焦慮恐懼的內心世界。

人物介紹

約瑟夫
約瑟夫是個聰明博學、多愁善感的知識分子,卻始終處於被動境地。約瑟夫是一個既沒有經濟收入也沒有工作的男人,日常開支都靠老婆來支撐。雖然生活不盡如人意,但他總是對生活充滿希望。幾次找工作的打擊讓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也開始埋怨起這個社會。約瑟夫是一個孤獨寂寞的人,他經常將自己關在房間裡,房間狹小沉悶,非常壓抑,他不愛與人交流,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企圖與外界隔絕。約瑟夫每天在房間裡冥想,用日記記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呼籲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晃來晃去的人》故事發生在陰冷寒冬的芝加哥,貝婁生動地描繪了一個冷酷陰暗的外部世界和一個飄忽不定的內心世界,雙重壓力使約瑟夫成了一個沒有立足點“晃來晃去的人”,小說的標題是一個絕妙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表明了現代人進退維谷的艱難處境和孤獨空虛的心理狀態。在金錢至上的世界裡,約瑟夫似乎總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作為猶太道德傳統的捍衛者,社會的裂變與世人的麻木無疑是沉重的打擊,他始終游離在美國主流文化邊緣,不願在現實中自我麻痹。這正是美國高度繁榮的現代都市文化造成的後果,在物質力量極度擠壓下,人的生存狀態發生了嚴重扭曲,人的處境是悲慘的,危機四伏。
該小說主人公約瑟夫代表了一群思潮的受害者。主人公所經歷的苦惱,正是20世紀文學中普遍存在的邊緣性的表現。晃來晃去的人能夠意識到自己生活在一個過度階段,他們或者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何物,或者不知道生活將在何處轉折。在他生活的社會裡,他在他人眼中是一個生活在邊緣的人,同時他自己又覺得自己如同被監禁,而記日記是唯一可以釋放他的挫敗感的方法。在任何一個社會,人們都需要經常互相溝通以便最終融入群體。但是,在所有貝婁的小說中,孤立和沮喪都是主人公的常態,這些主人公往往與現實世界相隔離。《晃來晃去的人》中的約瑟夫被認為是當時全美國青少年的代表——搖晃在行動和毫無行動,參與和孤立,愛和憎恨,原來的自己和新生的自己,接受傳統和否定傳統之間。作為一個年輕的知識分子,約瑟夫將自己沉溺在各種文學作品之中,從而孤立地生活在一個房租便宜的出租屋裡,窮困潦倒,不切實際,等待被徵召入伍。
約瑟夫只能與自己交談,從未希望別人能真正理解他。晃來晃去的約瑟夫覺得自己仿佛被囚禁在一個房間裡:“我,在這個屋子裡,孤立地,與人疏遠地,不相信他人,覺得自己不是生活在一個開放的世界,而是一個封閉的,毫無希望的監牢。”在這種情況下,他的行動力消失了,仿佛只剩下他的靈魂和影子與他如影隨行。他自己臆想出一個溫暖而令人激動的伊甸園,而想像自己現在是遠離家園。他與他的妻子伊娃生活在一起,他們的生活實際上完全依賴伊娃的收入,但是他與她很少交流。事實上,約瑟夫與任何人都極少交流。約瑟夫對他那成功的哥哥非常不滿,因此與他哥哥及其勢力的家人很疏遠。約瑟夫經常行事與眾不同,連他自己都承認自己“有點可笑”。他非常害怕遇見熟人,害怕回答他們的問題,所以他儘量不去上街。約瑟夫對自己說:“柏拉圖告訴我們如果一切都順其自然,人們應該避免擔任重要職務,而不是爭奪權勢。”
由於深陷於自身的邊緣性特徵,他對公共生活並不感興趣,而且沒有真正的歸屬感。被生活折磨得筋疲力盡,他通常只生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約瑟夫從11歲開始,經常夢到自己餓著肚子,傾聽房間裡的各種聲響:關門聲,水龍頭裡睡滴出來的聲音,暖氣片冒出熱氣時的聲音,樓下縫紉機的嗡嗡聲,所有這些聲音都在年輕的約瑟夫孤獨的心靈上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約瑟夫想尋求真正的自我,在這一過程中他覺得自己與這個世界完全格格不入。該部小說自始至終,約瑟夫都在毫無目的地四處閒逛和追尋自我。他辭掉了在美國旅遊公司的職位,待在家裡等待應徵入伍。但由於他的猶太血統和移民身份,他入伍的申請一再被拖延。起初,他把這段時間當作是一段假期,因此將時間花在了讀書上。但日復一日,生活沒有任何改變。他無所事事,只能晃來晃去地等待。接下來的等待過程中,他遇到了一些事情,這些事使他覺得備受侮辱。當他岳父因感冒生病時,他過去照顧。但他岳母的話引起了他的怒氣,她說:“伊娃的老公約瑟夫在這兒幫忙。他現在沒有工作,在等待入伍,所以他現在總有時間。”這些話仿佛提醒約瑟夫:自己沒有工作,要靠妻子來養活。在同阿德勒一起工作期間,一天約瑟夫碰到了一個久未謀面的老朋友。他向朋友點頭,可朋友竟沒認出他。他感到自己受到了忽視,變得異常生氣,幾乎要打那個朋友。這很好地解釋了約瑟夫想從其他人那裡得到身份的認同,同時也說明了他時刻感到自己的迷失。在他有錢哥哥家的聖誕晚會上,約瑟夫和他的侄女發生了嚴重的矛盾,這位侄女譏諷他是一個沒有地位的窮人。約瑟夫在他的日記中寫到:“‘我’想過出去工作,但‘我’不知道如何使用‘我’的自由,如果‘我’去工作,就不得不欣然接受一些勢利小人。”
約瑟夫邊緣性特徵的另一表現就是他的自我憎恨,這正是他痛苦的原因。他的痛苦是由於他本身道德的高尚性。他的痛苦,使他將自己封閉在一個空間裡,不與外界交流,但對他自己來說這種隔離是一種更高尚特性的表現。只有在閱讀和欣賞音樂時,他才能體會到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升華。
總之,通過遠離他人,甚至遠離整個世界,約瑟夫根本沒有發現真正的自己。相反,他感到他的自我存在感土崩瓦解,他的身份感也逐漸消失。儘管沒有工作從表面上看意味著純粹的自由,實際上約瑟夫發現這是一個矛盾:他是自由的,但他無法拜託命運。自由對他來說就像是一座煉獄。最後他發現,真正的自我和真正的自由,不能在極端的情況下獲得。一個人必須真正參與到社會的實踐中去才能體現自己真正的自我和自由,否則,他的身上一定會體現出明顯的邊緣性。

藝術特色

敘述手法
《晃來晃去的人》是貝婁發表的第一部正式的長篇小說,是一部日記體小說,因此它是用“展示”的手法進行描述。主人公約瑟夫是日記的作者和“反映者”人物。日記體小說在敘述方式上多採用第一人稱,以日記主人公所見、所聞、所感的方式敘述事件、展開情節、刻畫人物。約瑟夫把自己鎖在封閉的房子裡,躲避人群,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日子,成天單獨一人呆在屋裡胡思亂想,這說明“日記題材的小說形式非常適合一位孤獨者”。日記體裁情節設計無關緊要,除了日記作者本人以外,也不需要任何可有可無的人物,這與約瑟夫的無事可做和近似與世隔絕的思考相符。《晃來晃去的人》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很少,人物都圍繞在約瑟夫附近較小的範圍內,且這些人物的行為都不能左右約瑟夫的思想,因此這些人物在小說中的形象都很朦朧,此外,日記題材只允許包括“相關的軼事”簡單和帶有偏見的風景、回憶、片斷的沉思和推理、現實的和超現實的態度和意見的流露、說明的觀點、抒情祈禱的讚歌。
《晃來晃去的人》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非常有限,人物都局限於約瑟夫周圍很小的一個圈子,而且這些人物在書中的形象都非常模糊,因為這些人的所作所為都不能影響日記作者的意識。此外,日記題材只允許包括“相關的軼事、簡單和帶有偏見的風景、回憶、片斷的沉思和推理、現實的和超現實的態度和意見的流露、說明的觀點、抒情祈禱的讚歌——事實上,日記題材易於記錄作者在清醒或迷糊中所想到的任何事情”。約瑟夫用孤獨作為盾牌來保護他的尊嚴和內心追求,獨自一人沉思著。日記題材是一個隨意的題材,只服從於機械的時間順序安排,允許作者隨意記錄和選擇,突然開始和停頓,作者可以自由記錄他心裡所想的,因此,日記題材能夠很好地表現約瑟夫斷斷續續、缺乏邏輯的意識流。除了約瑟夫的沉思,日記也偶爾夾雜一些他的童年回憶。1月5日約瑟夫把櫥內的鞋子全拿出來,坐在地板上擦皮鞋時,他感到十分滿意,令他想起了童年的蒙特婁:聖多明哥街和“那狹窄街巷裡的陣陣微風”,他已意識到這是他可以認識現實的惟一地方,約瑟夫在抽象的思維活動中晃得太久、太深了,這令他越來越絕望。
由於小說只描述了約瑟夫倍受折磨的內心深處所經歷的掙扎,缺乏任何戲劇性衝突,該小說令人感到窒息,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幽閉的氣氛對貝婁將約瑟夫領出異化的命運這一努力來說是致命的。而且,用日記題材寫的《晃來晃去的人》除了無所不知的作者本人,不需要任何干擾性人物,約瑟夫只有記載沒人可讀的日記而無他人可以交流,最終約瑟夫不知該怎樣處理他的極端自由,他不得不放棄自我追求,結束他的日記——一段尋求獨立自我和自由的痛苦心路歷程。

作品評論

《晃來晃去的人》的主要內容是約瑟夫對自我追求的沉思,約瑟夫性格中這種念念不忘自我的內心焦慮,不可變更地決定了該小說是一個幽閉恐怖的封閉世界。
——趙霞(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作者簡介

索爾·貝婁(Saul Bellow,1915—2005),美國作家,被稱為美國當代文學發言人。他出生在加拿大蒙特婁市郊的拉辛鎮,父母是來自俄國聖彼得堡的猶太移民。1924年,全家遷往美國芝加哥定居。1933年考入芝加哥大學,兩年後轉學到西北大學,1937年在該校畢業,獲社會學和人類學學士學位。除擔任過一段時間的編輯、記者及在商船上短期服役外,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大學裡執教。
索爾·貝婁索爾·貝婁
主要作品有:《兩個早晨的獨白》、《奧吉·馬奇歷險記》、《雨王漢德森》、《賽姆勒先生的行星》、《洪堡的禮物》等。1976年,他以“對當代文化富於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