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節紀月法

時節紀月法,是中國古代一種記錄月份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利用四季(古稱四時)或者節氣物候的特點來給月份命名或代稱月份。如“孟冬”是利用初冬命名十月、“菊月”是用物候代稱九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時節紀月法
  • 詞條性質:曆法術語
  • 早期出處:【東漢】《古詩十九首》
  • 使用方法:利用四時和節氣物候命名月份
時節紀月法簡介,古代紀月法舉例,序數紀月法,地支紀月法,時節紀月法,時節紀月法其他相關,“正月”的來歷,“臘月”的由來,

時節紀月法簡介

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1)序數紀月法。(2)地支紀月法。(3)時節紀月法。
時節紀月法,就是根據一年中四時(春夏秋冬)和節氣來記錄月份的方法。
時節紀月法有兩種:
一是各季的三個月分別用孟、仲、季稱代。如一月就是孟春,二月就是仲春,三月就是季春。
二是用一些文學化的代稱,多以當月有代表性的植物代稱。如“二月”稱為“杏月”,“三月”稱為“桃月”等。
明、清時期,還有所謂”十二花神“當值各月:正月梅花神壽公主,二月杏花神楊玉環,三月桃花神息夫人,四月牡丹花神麗娟,五月石榴花神衛氏,六月荷花神西施,七月葵花神李夫人,八月桂花神徐賢妃(名徐惠),九月菊花神左貴嬪,十月芙蓉花神花蕊夫人,十一月茶花神王昭君,十二月水仙花神洛神。
算是文人利用物候來記錄月份的一種方法。

古代紀月法舉例

序數紀月法

一月、二月、三月……類推,其中一月又叫“正月”,十一月又叫“冬月”,十二月又名“臘月”。如《采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指南錄〉後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譚嗣同》“今年四月,定國是之詔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

地支紀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賦》:“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農曆十月。
十二地支與月份的對應關係為:寅(正月)、卯(二月)、辰(三月)、巳(四月)、午(五月)、未(六月)、申(七月)、酉(八月)、戌(九月)、亥(十月)、子(十一月)、醜(十二月)。

時節紀月法

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農曆十月;陶淵明《擬古詩九首》“仲春遘時雨”,“仲春”代農曆二月。

時節紀月法其他相關

“正月”的來歷

人們習慣把農曆一月稱作“正月”。這是因為在我國古代,每年以哪個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朝以一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又以十一月為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把改正的第一個月稱作“正月”。據春秋時代《春王正月》說:“正月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胡月稱正也。”意思是:古代帝王,大都在每年的頭一個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為了表示莊重獨尊,便將一月改為了正月。
另據史籍記載。周朝時,許多國家大事都安排在正月處理,所以正月又叫政月。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贏政,為了避他的名諱,強行規定把正字穿破,讀作征。正(征)月的叫法,就這樣一直沿用到現在。

“臘月”的由來

農曆十二月稱臘月,是內“臘日”演變而來的。臘日,是古人祭把百神的日子。始於周代,具體在哪一天,沒有確切記載。到了漢代,將臘日定為冬至後第三個戌日(乾支紀日法地支為戌的日子)。因為冬至日在農曆上是不固定的,故臘日也是不固定的。後來又將十二月八日定為臘日。《荊楚歲時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為什麼祭神的日子叫做臘日?這要從臘字說起:古臘字沒有“月”旁,象形為:一隻掏掉內臟的小動物烤在日頭上。後來,人們把成塊的乾肉也稱臘。在周代,掌握臘的人稱臘人。用臘祭神,所以便把祭日稱臘日。因臘日定在十二月,故十二月也稱臘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