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村(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

時村(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時村是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北大門,與滕州市南沙河鎮交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村,地處滕州市區南部,駐地距城區3公里,347省道經過村口,緊鄰京福高速,京滬鐵路,104國道,交通便利,4路公車專留站點,滕州至薛城BRT快速公交就在村口,出行方便。全村面積11平方公里,,總人口895人,,耕地面積900畝。

官橋鎮時村現在正在從落後逐步走向富強,全體時村人,吃苦耐勞,拼搏創新,積極探索,村容村貌在新任支部書記的帶領下,已經逐步走向正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戶戶通,新建高標準文體廣場等,一年的發展先後獲得了,滕州市美麗鄉村,棗莊市生態文明村,棗莊市環衛一體化示範村等一系列榮譽,新的時村,新的面貌,新的幹勁,下一步官橋鎮時村在經濟,等各個方面將再接再厲,時村的明天會更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時村
  • 地域所屬: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
  • 占地面積:11平方公里
  • 總人口:895人
相關新聞,風景,地圖信息,

相關新聞

——關於蘇軾《滕縣時同年西園》時同年的考證
時培岳 時培京 時均琪
蘇軾有《滕縣時同年西園》詩:“人皆種榆柳,坐待十畝陰;我獨種松柏,守此一片心。君看閭裡間,盛衰日駸駸,種木不種德,聚散如飛禽。老時吾不識,用意一何深。知人得數士,重義忘千金。西園手所開,珍木萬千岑。養此霜雪根,遲彼鸞鳳吟。池塘得流水,龜魚自浮沉。幽桂日夜長,白花亂青衿。豈獨富草木,子孫已成林,拱把不知數,會當出千尋。樊侯種梓漆,壽張富華簪。我作西園詩,以為里人箴。翰林學士眉山蘇軾題滕縣時同年西園詩,戊午秋日末。”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初字和仲,號東坡,諡號文忠,四川眉州眉山人。祖父蘇序。父蘇洵,北宋學者,與子軾及轍俱以文著名,世稱“三蘇”,亦為唐宋古文八大家其中三家。
蘇軾為當時傑出人才,造詣極高,詩詞文章書法都有極高的名聲。蘇軾的詩和黃庭堅齊名,並稱“蘇黃”;蘇軾的詞,雄壯為骨,超逸為肌,開創豪放派詞風,和辛棄疾並稱“蘇辛”;他的散文氣勢充沛,行若流水,廣搜博引,自然清澈,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繪畫向有“一燈分焰,照耀古今”之說,是“文湖州竹派”的領袖人物;書法灑脫遒勁,獨具風格,名列“唐宋四大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洵,蘇東坡)之列,又獨占“宋代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之首。此外,蘇東坡還在軍事學、醫藥學、建築學、水利學、語言學、音樂學等方面均有極深造詣。才藝超群,名聞天下的蘇軾留下了這樣一首詩,引起了人們的好奇,時同年是誰?誰有這樣大的榮耀?讓蘇軾給他留下了這樣一首詩?
經過濟寧任城區人大副主任時培岳和筆者多方考證,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時同年應該是時化基,名堯,任楚州司法參軍。考證如下:
一、蘇軾考中進士的年代問題。《東坡先生年譜》(宋·王宗稷):“嘉祐元年丙申(1056)先生年二十一,舉進士。按《鳳鳴驛記》云:‘始余丙申歲舉進士,過扶風,求舍於館人,不可而出。次於逆旅。’”
嘉祐二年丁酉(1057),東坡先生年二十二,赴試禮部,館於興國寺浴室院。按先生作《興國六祖書贊》云:“余嘉佑初舉進士,館於興國浴室院。”時歐陽文忠公主試,得先生《刑賞忠厚之至論》,以為異人,欲冠多士。……又按先生作《太息一篇送秦少章歸京》云:“昔吾舉進士,試名於禮部。歐陽文忠公見吾文,且曰:‘此我輩人也,吾當避之’。”是時蘇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師。(《蘇軾詩選·蘇軾年譜簡編》,三聯書店編)。
這裡有個問題需要說明,就是《東坡先生年譜》說蘇軾是嘉祐元年考中的進士,而《蘇軾詩選·蘇軾年譜簡編》卻說“嘉祐二年丁酉(1057),東坡先生年二十二,赴試禮部,館於興國寺浴室院”。而且《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四九)還有記載:“時宗道,(北)宋秀州崇德人。時檄兄。仁宗嘉祐二年進士。與蘇軾同年登第,相厚善。軾謫嶺南,宗道竭囊以贈,時人高其義。”到底蘇東坡先生是嘉祐元年考中的進士,還是嘉祐二年考中的進士?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需要了解宋代的科舉考試制度,筆者從中文百科查到:“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官的範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範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由此可見,一是州里的考試考中了,就能稱為進士了,只不過叫做“鄉貢進士”,例如《時府君墓志銘》中記載“材,鄉貢進士”,二是東坡先生應該是嘉祐元年秋天參加了一次考試,成了“鄉貢進士”,然後第二年春天又參加禮部考試。蘇軾在嘉祐二年寫的《上梅直講書》就證明了這一點,他說“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於禮部,執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軾不自意,獲在第二。”時同年也應該是同樣的原因和同樣的說法。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比如《訓儉示康》:“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
二、蘇軾考中進士那一年,滕縣時姓的最大的名門望族是誰?有沒有和蘇軾同年考中進士的?
關於這個問題,在滕縣出土的兩個墓志銘做出了解答。一個是《宋故朝請大夫尚書屯田郎中知閬州軍州事上護軍借紫時公墓志銘並序》(以下簡稱《時公墓志銘並序》。時公,名時旦,是時府君時闕的父親。),這個墓志銘中記載“孫男五人:慶基、化並舉進士;孝基、德基皆用親蔭入仕;世基方學。”這一年是吳奎先生寫墓志銘並序的至和三年即嘉祐元年(1056年)。說明慶基和化基當時都獲得了“鄉貢進士”一個是《將士郎揚州司法參軍時府君墓志銘(並序)》(以下簡稱《時府君墓志銘》。時府君,名時闕,字舜舉,是時旦的兒子),這個墓志銘中記載“子男五人,材,鄉貢進士;堯,楚州司法參軍;孝基,河南府澠池主簿並亡;德基,興化軍録事參軍;世基,郊社齋郎。”這個墓志銘寫於嘉祐四年,同《時公墓志銘》記載的相比,四年過去了,這時時材即慶基還是個“鄉貢進士”,而一同考中“進士”的時堯即化基卻成了“楚州司法參軍”,根據當時的情況,禮部考試考中進士的人才能任命官職,說明嘉祐二年春天的禮部考試,慶基沒有考中,而化基通過了考試,做了官。兩個墓志銘說明了當時的滕縣時姓望族就是時旦父子,沒有其他的可以和蘇軾同時代的其他大族了。另外這個家族中又有兩個人和蘇軾同時考中進士(鄉貢進士),所以值得我們考證。
另外,“鄉貢進士”的稱謂也能說明問題。中文百科中有材料說明,“鄉貢進士”的稱謂最早出現在唐朝科舉史料中,指那些地方的州縣官吏選拔的,參加禮部貢院所舉行的進士科考試,但是未能擢第的人。唐朝鄉貢進士資格的取得與否,是“明經進士”之學究士人能否參加禮部貢院科舉考試的前提條件,如果地方州縣官學以外的士人獲得了鄉貢進士資格,那么地方州縣官吏就可以舉薦他們參加禮部貢院的科舉考試,考試合格者便與官學生考試合格者一樣進士擢第,否則便謂之“鄉貢進士”。《中國科舉名詞大辭典》中對“鄉貢進士”的解釋,說明宋代也是採用了這種做法,可見蘇軾與時同年在嘉祐元年獲得的都是“鄉貢進士”的稱號,第二年春天參加禮部考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進士。但不論怎么說都是進士,有時為了好聽,把“鄉貢進士”也說成進士。這樣就更加確定了考中進士的只能是時化基了。有兩個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
(一)《時公墓志銘並序》中記載“孫男五人:慶基、化並舉進士;孝基、德基皆用親萌入仕;世基方學。”這一年是吳奎先生寫墓志銘並序的至和三年即嘉祐元年(1056年),慶基和化基並舉進士,是說兩人都獲得了“鄉貢進士”。
(二)《時府君墓志銘》中記載“子男五人,材,鄉貢進士;堯,楚州司法參軍;孝基,河南府澠池主簿並亡;德基,興化軍録事參軍;世基,郊社齋郎。”這個墓志銘寫於嘉祐四年,同《時公墓志銘》記載的相比,四年過去了,時材即慶基還是個“鄉貢進士”,而一同考中“進士”的時堯即化基卻成了“楚州司法參軍”,根據當時的情況,禮部考試考中進士的人才能任命官職,說明嘉祐二年春天的禮部考試,慶基沒有考中,而化基通過了考試,做了官。這樣,時同年就是時化基,還有什麼疑問呢?
同時,這裡也解決了另一個問題,就是“時同年”所說的“同年”不是嘉祐元年獲得的“進士”稱號,而是嘉祐二年獲得“進士”稱號,前一個進士是“鄉貢進士”,後一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進士,這樣時同年是時化基的問題就沒有任何疑問了。
三、時化基的官職可以說明問題。
《時府君墓志銘》中則記載“堯,楚州司法參軍”,這個時堯,就是時旦的二孫子,時舜舉的二兒子,名堯,字化基。他做過“楚州司法參軍”,楚州,《辭海》2182頁注釋,就是山陽縣。司法參軍,即司法參軍事(《隋書》、兩《唐書》記此官,“參軍”下有“事”字,《通典》、《通考》無“事”字),這個稱謂在兩漢郡僚佐稱為決曹、賊曹椽,主刑法;在北齊與隋稱法曹行參軍;在唐代稱法曹參軍,州府稱司法參軍,縣稱司法佐;在宋代稱司法參軍,掌議法斷刑,又有司理參軍,掌訟獄勘鞫。
再和時豐口(缺一字)《宋蘇文忠畫竹石刻題記》記載聯繫起來看,事情就更明朗起來了。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山陽掾之侄孫時豐口乃將畫竹刻石傳久。《宋蘇文忠畫竹石刻題記》云:
“東坡先生與叔祖山陽掾暨先大夫實同榜,雅相嘉重。熙寧中守彭門(知徐州),叔祖通直赴約,戲寫筇竹二枝,曰:‘觀此如何?’叔祖曰:‘高節直乾,此如學士立身許國。’於今四十餘年,乃刻石傳久雲。宣和辛丑冬至日,朝奉郎通判許州時豐口立石。”
《題記》言‘熙寧中”,則為坡公至徐始年,即熙寧十年(1077)——因宋神宗熙寧只十年,第二年為元豐元年了。該竹二枝則畫於此年。這時候時孝基早已去世了,而且他也沒有做過山陽縣的官職,因而肯定不是時孝基。這些記載都是比較準確的,時豐口(缺一字)回憶叔祖,年代不太久遠,應該不會錯,那么這個山陽掾就是時化基,其餘沒有人做過山陽的官職,山陽掾採用的是漢代官職的說法,因此時同年到底是誰的問題就應該徹底解決了。
有人考證說時同年是時孝基,筆者不贊同這種說法,因為《時公墓志銘並序》記載得很詳細,當年考中進士的是慶基和化基,孝基、德基都因為父祖輩的功績做了官。同時還有明確的證據表明,時孝基在嘉祐四年已經去世了。《時府君墓志銘》中記載“子男五人,材,鄉貢進士;堯,楚州司法參軍;孝基,河南府澠池主簿並亡;德基,興化軍録事參軍;世基,郊社齋郎。”這個墓志銘寫於嘉祐四年,說明孝基在嘉祐四年前就去世了,而蘇軾在徐州任職是在熙寧十年丁巳 (1077)四十二歲,改知徐州。(至元豐二年三月出知徐州,四月到任)因此孝基不可能在蘇軾任職期間到滕縣的時候接待他,更不可能在蘇軾被貶到嶺南時贈送他財物,《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四九)記載的是:“時宗道(應該是化基之號),(北)宋秀州崇德人。時檄兄。仁宗嘉祐二年進士。與蘇軾同年登第,相厚善。軾謫嶺南,宗道竭囊以贈,時人高其義。”這些都說明是時同年不會是孝基。
萬曆十三年《滕縣誌》卷二《選舉譜》載:“蘇軾同年,見詩文名,氏不存焉。”今,氏為時,補縣誌遺闕。
時光如流水,晝夜不息;歷史的煙雲,遮掩了多少先輩的風流業績。轉眼間,一千年過去了,先輩的風采時隱時現,照耀著我們這些後來人,我們應該繼承先輩的優秀傳統,並把他們發揚光大。讓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與時俱進,為祖國,為時代,為人民,為後輩子孫,留下我們的業績。
附一:

風景


府君諱(闕),字舜舉,世著籍彭城之滕縣。考旦,累典藩郡,以政事知名,終於尚書屯田郎中。君少舉進士,以父任太廟齋郎。不樂仕宦,學通古今,重意氣、然諾,四方之英才名士多從之游。君雖隠居,常慨然而有憂世之志。見時事有未便者,輒以効於朝廷,不敢為私議,士大夫尤以此多之。仁宗始封昇王,君至京師,上書請問言事章,聖召對於便殿。進曰:“昇王宜日侍御,所預聞政事以資其聰,明且使天下早熟其睿。”聞,帝心喜之。執政者曰:“位卑而言髙,僭也。”罷之。君曰:“致吾心而巳矣,吾何求哉?”李文定與君雅厚,嘗從容語嘆,時人事怨徳巳甚,且言丁謂寘余於死,向余守洛,厚恤其家。諛我者構其子孫之罪,余反坐之。先是劉隨為諫官,以剛直忤,時擯於外,文定時作相,有不足於隨者,不與之進。君因曰:“公之為徳也,奚於正則否?”文定曰:“正人為誰?”君曰:“劉隨也。”文定嘉納其言,即遷隨於朝。夏戎叛命,君復詣闕,上攻守之策十有二。謂所親曰:“國家有事於邊鄙,師乆無功,天下共其勞。智者宜効其謀,勇者當致其力。吾雖一命,微且逺,思慮所及不可不自盡。”故自官製法令,國家貨利、軍儲馬牧之事,有便於時、有救於敝者,罔不為言,既以聞而遂行。是時,公卿重人如蔡文忠、范補之流輩十數公皆與君交厚善。富丞相在東平,欲辟君參佐,君曰:“吾老矣,不能事人。”並帥孫元規復致意,亦以是辭焉。嘉祐四年五月三日卒,年七十有八。君為人,仁而尤孝。先君卒於京師,徒跣扶柩以歸。居鄉里恂恂如也,唯謹爾。貲,素贍而好施。羇旅之士、造者如歸,人一見之必曰“長者”也,而彌知其所存必曰“君子”也。矜寡廢疾,日月給薪餼,冬予薴絮。歲飢出粟、賑乏絕。有遺稚乳於路,收而字之,多所濟活;死不能舉,為之衣櫬,凡掩藏暴胔且數千。平生未嘗斷殺生物之命,昆蟲草芥之細莫之傷也。將啟手足,顧諸子訓以孝悌忠恕,一不及於家事。
祖延岳,仕至國子博士、贈尚書都官員外郎。母蔣氏,封晉陵縣君。三娶閻氏、王氏、宋氏,皆先府君卒。子男五人:材,鄉貢進士;堯,楚州司法參軍;孝基,河南府澠池主簿,並亡;徳基,興化軍録事參軍;世基,郊社齋郎。八女:適尚書職方員外郎申屠正、光祿卿直秘閣李及之、尚書都官郎中晁仲綽、兗州萊蕪主簿苗總、尚書兵部員外郎兼起居舍人呂晦、國子博士孔承休、尚書職方員外郎何世昌、太常博士閭丘。孝直孫、曾孫十二人在。《易·乾》之四徳《文言》曰:“貞者,事之乾,······貞固足以幹事。”君實有焉,故以此修身而修治家而治城,推而廣之是謂通才,逺業足以經國阜民,獨巻而懷之,足乎已!仆昔游豐沛山東,始見君於汶上,三紀於茲,熟君之風義乆矣。今適守東平,而其子來請,欲以丁未某月某日塟君於縣北之某鄉,丐有以傳後者。銘曰:
鄒魯之鄉,士多儒服。洙泗之濵,巳為楚俗。滕介其間,實同風土。故君之材,質有文武。學其逺者,資亦逢時。一命家居,蘊不以施。秉義忼慨,數言世務。與民同憂,匪躬之故。以此為政,何用不成!豈夫不遭,我實未遑。有孚惠心,願無伐善。人斯忱斯,其微自顯。我邦我里,幼無所養。至為鞠育,死歸之壤。謂天蓋髙,鍳於克仁。君之受祉,非止其身。子孫眾多,必有興者。遺徳在人,盍配於社!
附二:
宋故朝請大夫尚書屯田郎中知閬州軍州事上護軍借紫時公墓志銘並序
兵部員外郎知制誥吳奎撰
公諱旦,字幕周。其先東海人,五代祖遷兗之鄒,轉滕今為徐州滕縣人。曾大父思益,大父重訓,並潛德不仕。考延岳終國子博士,贈都官員外郎。公舉進士,太平興國八年登乙科。授真定府獲鹿主簿,改試大理評事,知洪州奉新。雍熙中郊祀泛恩,即真乃舊治。遷光祿寺丞,監徐州酒。歷著作佐郎、秘書丞、通判簡州、太常博士、知齊州。部吏有馳廢者,因失覺舉,責管沂之市征。用諫大夫梁鼎薦,擢監察御史,充右巡使。入尚書省,為屯田、都官、職方三員外郎,屯田郎中。更守萊、邢、閬三郡罷閬。罷閬還闕,未朝參,遘疾於興國寺多寶浮屠舍以終,享年六十八,時天禧辛酋八月十三日也。公孝友敦重,器識閎遠。喜施與,不事儲蓄;善交結,當時名公偉人多與之親合。而接納後進之士,能知其才,卒享大名位者數人。其為吏,有方略,厚用所長。宰奉新日,揭進士胡仲堯家世孝悌,請州以聞,詔旌表其門閭。在簡州遭李順亂,轉運使毛元翰檄公討賊。公部分兵馬防遏援救,解遂州圍。賊都統使樊秀據黎州,公逐之,復其城。徇嘉州,與賊遇合,戰,矢貫公右臂,中膺及項,徹扎侵膚。遂招降樊秀下,永康軍。又榜招賊所逼黥號應運雄軍者百七十餘人,赴輦下。元翰洎招安使楊瓊,中貴人周文質列上其狀。代還,方疇賞,以公諳悉蜀中事,復遣使益部,與張乖崖公商度酒利,訖從會議,官不為榷。太宗愈嘉重之,屬登遐,前賞遂格,公略部自敘焉。鹹平二年十二月契丹游騎圍齊州,公奮厲士眾嚴守備,凡五日解,城無虞。出兵伏路,得首級三百、甲仗八十餘件,俾從子平獻京師,蒙獎諭,詔副之金帛。萊民有不孝者,公立斬以徇。僚屬或異議,公獨削待罪。奏復,降璽書褒之。嗚呼!公之治行可謂篤厚材能之臣也。已娶蔣氏,累封晉陵縣君,後公十八年而終。男三人:長曰汝賢,字舜舉,以公蔭補太廟齋郎,調度揚州司法參軍;次國華,舉廣文館進士,早歿;其季者下殤。女四人:長復州玉沙令張鼎;次幼亡;次適比部員外郎晁宗誨,贈太師迥之子;次適應天府戶曹顏太初,知名士也。孫男五人:慶基、化基並舉進士;孝基、德基皆用親萌入仕;世基方學。孫女六人:適職方員外郎申屠正、屯田郎中直秘閣李及之、太常博士呂誨、殿中丞孔承休、秘書丞何世昌,一尚幼。舜舉涉學好詩,蘊濟用美才,有高尚之志,賢輩名流多知之者。奎與之游,二十年有加矣,又嘗從事徐方,稔實其風誼。今其家蕃衍盛強,雖源洪於公,亦舜舉浚導之也。以至和三年二月廿六日,葬公於滕縣禮教鄉麴塵里先公都官塋之次,晉陵縣君附焉。舜舉要銘,奎為之銘曰:文吏柔濡,驚憂喪軀;公之禦寇,材兼勇夫;貪人罔惑,叫號務得;公之樹勛,弗常而默。猗乎時公,謹篤內充;克保其沖,怡然始終。滕惟舊里,鬼筮協美;葬之以禮,公兮有子。
銅川王公才書並額
沂陽黃恭刊石
註:1988年秋,在滕州市南郊(東賜宴村)植物油場院內一座石室墓內發現了時旦墓志銘(其墓在滕州市官橋鎮時店),現藏滕州市博物館。其石灰石青石質,高110cm,寬93cm,厚16 cm。上方抹角為額,額 高10 cm ,橫體陰刻隸書“故時公墓誌之銘”。下方中間有榫插入志座。志石正面磨光,四周刻有陰線界框,框內豎行陰刻楷書志文,共34行,行滿34字,總計974字。
參考資料:
1、《新中國歷史大事年表》;
2、《宋史》;
3、《滕陽時氏家譜》;
4、時培岳主編《時氏溯源》;
5、李祥麟《蘇東坡與滕州》(滕州文史資料第五輯);
6、時培京《蘇軾與滕縣》。

地圖信息

地址:棗莊市滕州市北環東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