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大彬烏鋼砂壺

壺底款“時大彬制”四字筆筆堅實,刀刀挺健,頗似初唐大家褚遂良《孟法師碑》結體,不愧為名家刀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時大彬烏鋼砂壺
  • 時代:明代
  • 壺寬:14cm
  • 壺 高:5cm
時大彬,傳世真品,紫砂茶具的興起,

時大彬

時大彬,號少山,與李仲芳、徐友泉並稱明代制壺三大妙手,其父時鵬(或作“時朋”),與董翰、趙良、元暢並稱為萬曆間三大高手。大彬起初喜歡做大壺,後以文人雅士們的飲茶習俗,開始制小壺。他的特色在於開拓創新,或陶土,或雜以砂鋼土,精心調砂,結果使作品“轂縐周身,珠粒隱隱,更自奪目”。造型上不務妍媚而以朴雅取勝;技術上他改進的泥片拍打、鑲接之法至今仍在使用;其壺底刻款起初請能書者落墨,用竹刀刻劃,或以印記,後來自己徑直運刀成字,書法閒雅,有人評論其風格“在《黃庭》、《樂毅》帖間,人不能仿,賞鑒家用以為別”。大彬壺多偽作,如刻款有明顯印壓痕跡的多為仿製品。

傳世真品

大彬壺傳世真品較多,扁壺、線豆壺、提梁壺、瓜棱壺、僧帽壺、漢方壺、六方壺等,品種不少。江蘇揚州、無錫及福建、四川的一些明墓中也有其六方壺、釘足圓壺、鼎足蓋圓壺等作品發現,可見在萬曆年間影響之大。
這把壺寬14cm、高5cm, 刻意壓扁盤狀壺身,帶圈耳把,管狀短流,符合制壺圈內流行的“砂壺宜矮不宜高,宜圓不宜方”的“道器並用”原則。

紫砂茶具的興起

紫砂茶具自明代起走向成熟,並成為陶瓷業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名家芳名開始載入史冊。最早獲記載的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間宜興東南四十里處金山寺中的一位僧人,但無作品傳世。有作品存世的是同時代的學者吳頤山家僮供春(或曰龔春)。而時大彬應該說是獨步一時的一代名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