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福寺

昭福寺

昭福寺,位於瑞安市湖嶺鎮六科村西北的燕窠岩玉柱峰下。寺院規模不大,但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盧氏第十九世孫盧敏堂為之寫了《昭福寺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昭福寺
  • 地理位置:瑞安市湖嶺鎮六科村
  • 建築年代:宋元間
孫希旦題額,傳承曹溪一脈,古寺歷史,

孫希旦題額

《昭福寺賦》云:“考古蹟於文成,匾留四字。”說的是文成公劉基曾給寺院題過匾,有四個字。盧氏宗譜記載,劉基所題的四個字為“洞天三寶”。民國《瑞安縣誌稿》載:“招福寺,在六科。明時建有觀音閣,額曰‘謝客堂’。相傳為青田劉基讀書處。又明永嘉何白書‘煙雲旅泊’匾,清乾隆四十二年,邑人孫希旦題‘南海慈雲’額,今存。民國十年修,前後三座,五楹。僧一人,田十六畝(按:《採訪冊》云:寺梁題‘原功德主括蒼青邑開國誠意伯劉基重修’。又碑為大明永樂,戊戌章承書。又額二:一為孫希旦真跡,一為何白真跡。唯寺為誠意貲建,尚可徵信。以為劉公讀書處恐未確。……姑識俟考)。”
民國志書中載的明時所建的觀音閣,今尚存。經一番修葺,現已髹彩輝煌,只“謝客堂”額遺失。劉基、何白、孫希旦所題的兩匾一額,現也已散失,本邑居士鄭順濟按孫希旦的題額另書一額,懸掛在觀音閣中。
至於劉基寄居昭福寺讀書一事,民國《瑞安縣誌稿》在按語中認為“未確”,“姑識俟考”。但在六科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元末,隱居在青田石門洞的劉基,綜觀天下大勢,斷定元朝必亡。於是棄道出山,以塾師身份四處雲遊。一邊傳播抗元主張,一邊暗訪起義領袖。一天,劉基從青田方山轉道巾子山麓,登上瑞安永安境內的長白山嶺頭。舉目一望,見群山環抱之中有一盆地,農舍儼然,良田成頃,溪水繞行,龍盤虎踞,真世外桃源。劉基暗喜,於是下山,在村旁的昭福寺住下,招收20多個學童,在此授學……這村就是現在的“六科”,國師劉基就這樣跟六科結下了緣。這裡的“教書”雖與“讀書”有一字只差,但對劉基而言,二者並不矛盾,為了實現抱負,他在教書之餘便靜心讀書。也正因為此,才有了劉基捐銀修寺和其嗣孫世延在明永樂年間鼎建昭福寺的善舉。
不管怎樣,一座山村寺院,有文成公劉基為之捐資重修,揮毫留匾,永嘉文人何白為之書匾,邑人孫探花為之題額,足以彰顯昭福寺的佛影天機和深邃的文化內涵了。遺憾的是明永樂戊戌年(1418)章承所寫的石碑已無蹤跡。

傳承曹溪一脈

《昭福寺賦》云:“本逆川之同宗,寔曹溪之一脈。”說的是昭福寺傳承的佛法與曹溪一脈相承,跟逆川禪師屬於同一宗派。
逆川,明朝著名禪師,湖嶺潮基人。在湖嶺何山寺出家,在陶山大壠山建報恩院,後住茶山實際寺。曾受明太祖朱元璋之邀,主持南京鐘山無遮法會,深得太祖讚賞,敕賜“佛性圓辯禪師”。著有《五會語》、《善財五十三參》,對復興瑞安佛教有很大貢獻,可謂瑞安的“永嘉大師”。
他是臨濟宗二十三代傳人,臨濟宗屬曹溪禪宗正脈。曹溪,地名,在廣東韶關。禪宗祖師六祖惠能在曹溪傳法、弘法,所立門派,謂“禪宗”。故“曹溪”是“禪宗”的代名詞。六祖真傳弟子中顯著者有三人:南嶽懷讓、青原行師、永嘉玄覺。南嶽懷讓影響最大,後傳馬祖道一,再傳臨濟義玄。臨濟義玄,是六祖惠能第三代真傳弟子,成一代宗師。故“臨濟宗”有“曹溪一脈”之稱。
昭福寺的住持禪師屬臨濟宗門下。後山有清朝的昭福寺禪師群墓。一碑刻有清乾隆五十五年的悟本佛繼、達連月相、悟聖佛德三位禪師法名,又一碑,刻清光緒戊戌年的寂照諦□禪師法名,兩碑皆銘刻“臨濟宗”。雖清朝以前禪師暫無可考,但清朝墓碑均刻“臨濟宗”。賦中“本逆川之同宗,寔曹溪之一脈”可以證實。故昭福寺不僅歷史悠久,還屬曹溪禪宗真傳,文化內蘊非一般寺院可比。所以,文人名士常到這裡訪古探勝,留下耐人吟詠的詩篇。其中,有清李麟詩《盤山昭福寺晨興候發》曰:“遠村雞始鳴,寺鐘聲未歇。林標起微風,前峰猶殘月。僧廚具晨餐,嚴裝待明發。山門寂無人,燈影出林樾。”

古寺歷史

昭福寺歷史悠久。賦中說,該寺建於宋元間。現在寺中還留有一古石碓臼,一外側陰刻:“昭福院僧了清立,並石碓臼杵,入常住禪師翁暉山王前師父仝上人亡父黃三師母朱六娘,上元戊辰紹興中秋記。”原文字沒有句讀,在這段文字中,記明了石臼上立字的時間“紹興戊辰”年。“紹興戊辰”是宋高宗趙構年號,即公元1148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可見,昭福寺應建在宋紹興戊辰(1148)之前,可謂千年古剎。
在悠久的歲月里,昭福寺幾經塌圯,又幾經修建。《盧氏族譜卷之十·雜記譜》的“昭福寺”條中記:“在本族西北隅,明永樂中青田劉誠意嗣孫世延鼎建,後圯。國朝康熙已巳年,我族率眾重建。乾隆二年,水溢山塌,本寺被壓。族人掘泥以求佛像,仍募族資重新如故。寺僧月相禪師募緣而重構焉。”
這段文字記載了昭福寺的三次重建:一次在明朝永樂年間,由劉誠意(劉基的封號)的嗣孫鼎力重建;又次在清康熙已巳年(1689),由族人率眾重築;第三次在乾隆二年(即丁巳、公元1737年),由月相禪師募資重構。
昭福寺,不僅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且環境清幽。《昭福寺賦》雲“背北面南,龍盤虎踞。院枕解嶼燕窠岩,起玉柱之峰;門對:三平下湖寨,作金爐之翠”,巧妙地點出了寺院的地理方位和地形之雄奇。“寶殿森森,聖容奕奕”;“暮鼓晨鐘,聲振一村之音;經翻貝葉,葉同七調之弦。”生動地描述了昔日寺院的威儀和繁榮。“瑞有五色山茶,翠有千年古柏”;“絕少車塵,廣院便成月白”;“芳蘭鬱郁,清風涓涓”;“山外青山,既無西湖之歌舞;逕行幽徑,又異南雁之嘩喧”。讀著這些詩句,一幅清幽、清致的佛門聖地、勝景浮現在眼前。盧氏裔孫盧一泉有《秋晚登眺》詩云:“遠山銜落日,煙紫媚層巒。水色連天碧,松陰鎖霧寒。鳥歸收倦翮,鷗泛任回瀾。坐悟清徵趣,悠悠靜自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