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恨煞回天無力

《昭君怨·恨煞回天無力》是近代詩人秋瑾所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抒發詞人空懷憂思、報國無門之“悲”;下片表達滿腔幽怨、國破家殘之“憤” ,反映了詞人救國心切卻“無力回天”的悲憤心情。此詞慷慨激昂,雄健奔放,抒發了作者感傷國事、壯志難酬的感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昭君怨·恨煞回天無力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秋瑾
  • 作品出處:《秋瑾詩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昭君怨1
恨煞回天無力2,只學子規啼血3。愁恨感千端4,拍危欄5
枉把欄乾拍遍6,難訴一腔幽怨。殘雨一聲聲,不堪聽7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昭君怨:詞牌名,又名“洛妃怨”“宴西園” 。雙調四十字,前後段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
2.恨煞:恨極了。煞,同 “殺”,是語助詞,在動詞“恨”之後,表示程度深。回天無力:指無力挽回國家危亡的命運。
3.子規:子規,即杜鵑,其鳴悲苦。
4.千端:很多之意。千非確數。
5.拍危欄:拍擊高高的欄桿,憤慨之舉。危,高。
6.枉:枉然,白白地。
7.不堪聽:不忍心聽。不堪,無法忍受。

白話譯文

恨透自己無力回天,只能學子規發出悲嘆。新仇舊恨湧上心頭,勾起人感既千端,忍不住拍擊高高的欄桿。
把欄桿拍遍也是枉然,難傾訴我心中的幽怨。那將要停止的雨聲,一聲聲斷斷續續,竟使人無法去聽!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期間,即八國聯軍侵占北京之後,作者東渡日本之前。這時秋瑾對清政府的腐敗、列強的侵凌,已有深刻的認識,但當時尚未參加反清的革命團體,在政治上還沒有找到光明的出路,深感報國無門,因而寫此詞以傾訴她滿腔的憂憤和愁怨。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開頭兩句含蓄地寫出清廷腐敗,外患頻侵的國勢,感慨無人能出力挽回國家危亡的命運。“恨煞” 二字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對清廷、對帝國主義的痛恨之深。“只學子規啼血”一句,引蜀國望帝失位後化為子規鳥,因幽怨常啼鳴出血的典故,表達人們對國難只是悲傷、哀嘆是無濟於事的。“愁恨感千端”, 直接抒發自己的情感既對國家民族的命運憂慮發愁,又恨那賣國的清廷、豺狼般的列強。“感千端” 三字,展示了詩人憂患之多。“拍危欄” 是一個動作描寫,將內心憂國憂民之情發諸於外。
下片繼續抒寫愛國之情。“枉把欄乾拍遍” 句,化用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把吳鉤看了, 欄乾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之詞意,含蓄地表達了要像愛國英雄辛棄疾那樣持吳鉤、赴國難,覓知心、同力乾的情感。然而一個“枉”字又寫出現在的處境:既無愛國的知音,又無法持吳鉤救國,於是詩人憂憤地嘆道:“難訴一腔幽怨”。最後以“殘雨一聲聲,不堪聽”的淒風苦雨的景物描寫作結,進一步誼染了她的“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思想感情。
此詞與南宋愛國詞派脈相承,在用語上化用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句,活脫自如,有力地表達了救國不得的幽憤。“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通篇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抒發強烈的愛國之情,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名家點評

黃山學院中文系教授程觀林《萬里西風:豪放集》:由於沒有找到救國的出路,在詞中表現出一種對黑暗社會無可奈何的憤懣。詞人那種哀幽愁緒、那種對祖國命運的關注之情流於筆尖,令人共鳴共悲。

作者簡介

秋瑾(1875—1907年),字璿卿,號競雄,又號鑑湖女俠、漢俠女兒,後易名瑾,浙江紹興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隨夫王廷鈞移居北京。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東渡日本留學,年底回國。次年加入光復會、同盟會,進行革命活動。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返上海,創辦《中國女報》,與徐錫麟籌建光復軍準備武裝起義,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因事泄被捕英勇就義。秋瑾一生寫了許多詩詞,充滿愛國豪情。有《秋瑾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