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鶯曲

《春鶯曲》是現代詩人郭沫若於1925年3月3日創作的一首新詩。這是一首愛情詩,全詩分三個部分:春鶯曲、鶯之歌及尾聲。第一部分寫痴心男子對姑娘的讚美、心儀,甚至死後也不會變心的感情;第二部分寫痴心的詩人吞了梅花死後,姑娘對他的留戀,彈琴與墳相伴;第三部分點明了前面為男子的幻想,他幻想能有姑娘的陪伴,甚至於“我真箇有那樣的時辰,我此時便想死去。”此詩通過大膽的誇張、豐富的想像、和緩的旋律、明麗的形象、優美的意境,使詩情如同清泉一般滲透進讀者的心靈。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春鶯曲
  • 作品出處:《創造月刊
  • 文學體裁:新詩
  • 作者:郭沫若
  • 創作時間:1925年3月3日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春鶯曲
這清香戰顫了我的詩喉。 //
啊,姑娘呀, 你便是這花中魁首,
這朵朵的花上我看出你的靈眸。
我深深地吮吸著你的芳心,
我想——呀,但又不敢動口。 //
啊,姑娘呀,我是死也甘休,
我假如是要死的時候,
啊,我假如是要死的時候,
我要把這枝花吞進心頭! //
在那時,啊,姑娘呀,
請把我運到你西湖邊上,
或者是葬在靈峰,
或者是放鶴亭旁。 //
在那時梅花在我的屍中
會結成五個梅子,
梅子再迸成梅林,
啊,我真是永遠不死! //
在那時,啊,姑娘呀,
你請提著琴來,
我要應著你繚繞的琴音,
儘量地把梅花亂開! //
在那時,有識趣的春風,
把梅花吹集成一座花冢,
你便和你的提琴
永遠彈弄在我的花中。 //
在那時,遍宇都是幽香,
遍宇都是清響,
我們倆藏在暗中,
黃鶯兒飛來欣賞。 //
黃鶯兒唱著歡歌,
歌聲是讚揚你我,
我便在花中暗笑,
你便在琴上相和。
(鶯之歌)
前幾年有位姑娘
興來時到靈峰去過,
靈峰上開滿了梅花,
她摘了花兒五朵。//
她把花穿在針上,
寄給了一位詩人,
那詩人真是痴心,
吞了花便丟了性命。//
自從那詩人死後,
經過了幾度春秋,
他屍骸葬在靈峰,
又迸成一座梅藪。//
那姑娘到了春來,
來到他墓前吊掃,
梅上已綴著花苞,
墓上還未生春草。//
那姑娘站在墓前,
把提琴彈了幾聲,
剛好才彈了幾聲,
梅花兒都已破綻。//
清香在樹上飄揚,
琴弦在樹下鏗鏘,
忽然間一陣狂風,
不見了彈琴的姑娘。//
風過後一片殘紅,
把孤墳化為了花冢,
不見了彈琴的姑娘,
琴卻在冢中彈弄。
(尾聲)
啊,我真箇有那樣的時辰,
我此時便想死去,
你如能恕我的痴求,
你請快來收殮我的遺屍!

創作背景

《春鶯曲》是郭沫若以梅花起興而作的一首詩歌,是《瓶》的第十六首。《瓶》是郭沫若的第二部詩集,共四十二首。這些詩都是為紀念詩人在西湖邊上與一位姑娘邂逅相遇並發生了一場浪漫的愛情而作。《瓶》問世之時,郁達夫為它寫了一篇“附記”,說“把你真正的感情,無掩飾地吐露出來,把你的同火山似的熱情噴發出來,使讀你的詩的人,也一樣的可以和你悲啼喜笑,才是詩人的天職。”當時,郭沫若本不願發表,郁達夫卻說:“我說沫若,你可以不必自羞你思想的矛盾,詩人本來是有兩重人格的。況且這過去的戀情的痕跡,把它們再現出來,也未始不可做一個紀念。”

文學賞析

這首詩的中心意象是:“慧心的姑娘”贈給詩人一枝梅花,詩人便以為姑娘愛上了他。接著詩人通過奇特的想像營造了一個愛的境界,他要在為愛而死的時候把這枝花吞進心頭,讓梅花在屍中結成梅子,又長成一片梅林。以後姑娘到梅花冢前彈琴,突然狂風來臨,不見了姑娘,而琴卻在冢中彈弄。詩共三部分。詩的第一部分本來只是“假如”,到了第二部分《鶯之歌》卻寫得煞有其事,就像民間傳說中的梁祝故事一樣。詩人痴情而又天真地希望姑娘有著與他一樣的生死以殉的深情,這當然是對於純真愛情的渴求。“尾聲”中透露詩人的心跡:“啊,我真箇有那樣的時辰,我此時便想死去……”
這首詩以梅花起興,以梅花所賦予的愛情內涵作為貫串線,以此展開一種純情境界,火熱的激情含蘊於雍容秀雅的詩句之中,空靈而飄逸,這裡有純粹的詩美追求,或許受了當時已傳到中國的王爾德唯美主義作品的影響,也同時有中國古代民歌和民間傳說的遺韻,這與《女神》中那些惠特曼式的、長河奔瀉般的激情迥然異趣,這就是郁達夫所說“詩人兩重人格”的表現吧。在在《女神》中也有一首由愛想到死的詩,那就是《Venus》,只有兩節,第二節便是:“我把你這對乳頭,/比成兩座墳墓,/我們倆睡在房中,/血液兒化成甘露!”但沒有如《春鶯曲》這樣展示一個美妙的童話般的境界,並且反覆詠嘆,讀之令人心醉。而那由於愛戀就聯想到死,並大力美化為愛而死後的情景,以至成為一種美好的嚮往,又是怎樣一種心態呢?張光年說得對:這是詩人“曲折地,不自覺地反映了那個狂飈突進的時代精神的一個方面。詩人所愛的‘那種火山爆發式的內發情感’在如醉如痴的戀情中再一次宣洩了出來。”與《Venus》相比,是一種情感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吧。
《春鶯曲》近似聞一多死水》式的現代格律詩,其中“鶯之歌”更具音樂的美(各行音節的頓數一致)與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頗有歌唱性。這樣的形式安排,增強了詩的優美感。

名家點評

西南民族學院(今西南民族大學)漢語文系教授劉元樹:奇麗,幻美,新穎,別致,沒有一點陳詞濫調的痕跡。因此,儘管它沒有多少社會意義,但在古今中外成千上萬的情詩中,仍然爭得一個重要的席位。(《沫若詩詞選讀》)
北京大學教授褚斌傑:詩歌在藝術上也很有特色:大膽的誇張、豐富的想像、和緩的旋律、明麗的形象、優美的意境,使詩情如同清泉一般滲透進讀者的心靈。(《中國歷代詩詞精品鑑賞(下冊)》)
青島大學魯迅研究中心主任劉增人:《春鶯曲》一首,真切地表現了渴望純真愛情的心靈的顫動。藝術上,詩行比較整齊,格律上比較嚴謹,充滿羅曼蒂克的情趣,在郭沫若的詩作中別具一格。(《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 (上冊)》)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1914年赴日本學醫,回國後從事文藝運動。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1921年與郁達夫等組織創造社,並出版了第一部詩集《女神》,對中國的新詩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新文學的奠基者之一。1924年後開始倡導革命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起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成績卓著。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並寫下許多歷史劇和大量詩文。建國後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主席等職,創作了大量的劇本、散文和小說。他的早年詩作形式自由活潑,風格雄奇壯美,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表現了五四時代的革命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