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臨池

溫子升的這首詩,描繪了春日傍晚時分池中絢麗壯觀的景色。“嵯峨”句寫出漫天雲霞映照在碧玉似的池水中,猶如山峰的倒影崢嶸多姿;下一句寫雲霞逐漸四散,池中的倒影也不斷變化,在粼粼波光中,萬千光點閃爍不定,猶如片片碎金令人迷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春日臨池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文學體裁:五言古風
  • 作者溫子升
作品全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光風動春樹,丹霞起暮陰。
嵯峨映連璧,飄颻下散金。
徒自臨濠渚,空復撫鳴琴。
莫知流水曲,誰辯游魚心。

作品賞析

詩的前四句為寫景。“光風動春樹,丹霞起暮陰。”點明節令與時間,正是春天傍晚時分,習習和風,春樹搖曳;轉而在暮靄中升起一片紅霞。這是舉目遠眺,大處落筆。“嵯峨映連璧,飄颻下散金。”暗示“臨池”。滿天雲霞映照於碧玉似的池水中,猶如山峰的倒影崢嶸多姿。“嵯峨”形容雲霞高峻。“連璧”表示波平似鏡。不久,雲霞逐漸四散開去,由深色而變為淺淡,池中的倒影亦不斷地變化。在粼粼波光中,萬千光點閃爍不定,仿佛片片碎金。這是臨池所見,細緻刻畫。詩人在傍晚時光的推移之中,描摹丹霞的升起與消散,以臨池所見丹霞映照的獨特景觀,將天上地下變幻不定的景象融為一體,寫得極為壯觀而出色,充分顯示了這位北朝詩人的藝術才華。
詩的後句是抒情,連用兩個典故表達好友不遇、知音難覓的感情。莊子與惠施曾游於濠梁之上,見鯈魚從容出遊,莊子稱之為“魚之樂”。惠施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魚之樂?”(見《莊子.秋水》)這是“徒自臨濠渚”和“誰辯游魚心”的出典。“空復撫鳴琴”和“莫知流水曲”則是用了伯牙與鐘子期的典故。“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音.俞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流水。’ ”(《列子.湯問》)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這是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的“知音”故事。詩人情感的抒發與景色描寫是密合無間的。春日臨池,惜乎沒有知音同游,於是有知音難覓的感慨。由臨池凝思,聯想到濠上不辨魚之樂,也極為順理成章。滿天雲霞似高山嵯峨,滿池春水如晶瑩碧玉,也自然能使人聯想到高山流水的故事。這樣,整首詩上下二段有機組合,顯得渾然一體。
此詩的精華在於“嵯峨”二句,那細緻的觀察、貼切的描摹、生動的形象,以及對仗的工整,詞彩的華美,都足以顯示這位北朝詩人確有高超的藝術才能。看來《魏書.溫子升傳》稱他足以“陵顏(延之)轢謝(靈運),含任(昉)吐沈(約)”即便有些誇張,但也不是絕無根據的。

作者簡介

溫子升(495-547年),字鵬舉,自雲太原人,生於濟陰冤句(山東菏澤市)。東魏大臣,著名文學家,北地三才之一。
晉朝大將軍溫嶠後代。父親溫暉,曾任兗州左將軍長史,行濟陰郡事。北魏孝明帝初年,東平王元匡召募辭人,補充御史,時年二十二。永熙中,為侍讀兼舍人、鎮南將軍,加金紫光祿大夫,遷散騎常侍、中軍大將軍。[1]
東魏武定五年(547年),館客元瑾作亂,高澄懷疑溫子升同謀,囚入晉陽監獄,餓死獄中。著有《文筆》35卷、《永安記》3卷傳世,輯錄《溫侍讀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