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漢傳記:托克維爾傳

星漢傳記:托克維爾傳

《托克維爾傳》托克維爾雖認為真理不可企及,但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他始終秉持客觀態度,同時又沒有放棄自己的熱情:帶領世界人民脫離苦難、自由追求夢想。為此,他一直在深入思考社會現實、歷史發展、哲學問題,試圖解開人類天性如何應對歷史殘酷考驗的萬謎之謎。最終,他寫出《論美國的民主》、《舊制度與大革命》等不朽巨著,沒有人能比他更全面地論述民主的優缺點、更清楚民主政府的能耐。本書作者以客觀的筆觸、清晰的條理,勾勒出托克維爾獻給人類進步事業的充實一生,描畫出他身上各種令人驚異的複雜性,塑造出一位思想大家的立體形象。

基本介紹

  • 外文名:Alexis De Tocqueville:Democracy's Guide
  • 書名:星漢傳記:托克維爾傳
  • 作者:約瑟夫·艾普斯坦 
  • 類型:傳記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4749015
  • 譯者:王雪明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頁數:185頁
  • 開本:16
  • 品牌:鳳凰壹力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跨越時代的民主領路人
殿堂級民主論集大成者 當代中國轉彎指路明燈
美國著名作家、評論家約瑟夫·艾普斯坦
客觀展現托克維爾複雜且矛盾之性格
詳述《舊制度與大革命》《論美國的民主》背後故事
托克維爾屬於被引用次數多過其作品被閱讀次數的人。他的預言性論斷屢屢一語中的,無數學者政客對他頂禮膜拜。他被譽為民主論的先驅,所著《論美國的民主》“為政治科學研究開闢了一個新時代”,《舊制度與大革命》是“歷史本身和歷史哲學的完美結合”。然而,人們甚至說不清他的身份。托克維爾是政治學家、社會學家還是哲學歷史學家,是自由黨還是保守黨,是貴族還是民主人士?出身貴族的他為何熱衷於研究民主和革命?曾積極投身政壇的他為何鬱郁不得志?他如何與個性迥異的博蒙成為志同道合的終身好友?本書為你一一解答

作者簡介

約瑟夫·艾普斯坦(Joseph Epstein),美國作家、文化批評家,西北大學文學教授,《美國學者》雜誌資深編輯。著有:散文集《熟悉的領域——美國生活觀察》、《似是而非的偏見——美國文學隨筆》,短篇小說集《高爾丁的男孩們》、《驚人的小猶太佬》,以及2002《紐約時報書評》年度暢銷圖書《勢利:當代美國上流社會解讀》等。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我們現在很多學者看的是後資本主義時期的書,應該看一下前期的東西,希望大家看一下《舊制度與大革命》。
——王岐山
美國民主之所以避免了托克維爾所擔心的“多數暴政”和“社會平庸化”,正是因為美國國父們將“托克維爾式的悲觀”融入了制憲時的考慮。
——學者、作家 劉瑜

名人推薦

民主把一個人永遠地拋回給他自己,最終將他完全禁錮在內心的孤獨里。
——托克維爾

我們現在很多學者看的是後資本主義時期的書,應該看一下前期的東西,希望大家看一下《舊制度與大革命》。
——王岐山
美國民主之所以避免了托克維爾所擔心的“多數暴政”和“社會平庸化”,正是因為美國國父們將“托克維爾式的悲觀”融入了制憲時的考慮。
——學者、作家 劉瑜

圖書目錄

引言1
第一章1
第二章12
第三章19
第四章37
第五章53
第六章71
第七章95
第八章111
第九章129
第十章145
第十一章164
後記178
致謝184

後記

在托克維爾的三本著作、幾本筆記和上百封信中,散布著他留下的大量政治智慧。他所寫的並不成系統,也不是能夠拆解或輕易理解的概念。以賽亞·伯林被托克維爾的思想深深吸引,他認為托克維爾“不是一個系統化的思想家,也不是一個研究概論的權威,更加不是一個思想深廣、跨越人類思想諸多領域的所謂的哲學家”。他評價托克維爾“是一名天才的觀察者,他用雋語或格言來概述他所看到的,瞬間做出短期的歸納;但他幾乎從沒有像霍布斯、休謨、盧梭那樣有力、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他也沒有密爾那樣系統化的頭腦和感人的坦率;他的文字也不像黑格爾和馬克思一樣深奧難懂”。伯林最後的定論既批評又表揚了托克維爾:“托克維爾獨創性極強,但從不試圖建立體系,也從不宣揚自己的理論。”
用另一位非系統性的思想家佩吉·李的話來說,這就是全部嗎?通過一年多來對托克維爾作品的研究,我發現關於托克維爾還有很多可說。有天賦並有此偏好的人會覺得建立系統性思想有好處,但是人們必須認識到,至少現在來看政治理論體系已經夠多了。“人類制度可以改變,但人不能。”托克維爾的這一觀點也是受到了帕斯卡思想的影響。
法國偉大的作家概括並發展先驅們的思想。在閱讀普魯斯特時,人們會想到司湯達和巴爾扎克,思考普魯斯特是怎樣吸取前人經驗,再運用自己非凡的智慧超越前人的。就托克維爾來說,他的前人是孟德斯鳩和盧梭。托克維爾和孟德斯鳩一樣熱愛自由,同樣堅持研究國家歷史、現實等一系列相關情況,並支持孟德斯鳩其他觀點——但他反對政體決定行為方式的理論(君主制,榮耀;貴族制,中庸;共和制,德行;專政,恐怖)。托克維爾認為世事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行為方式也能決定政體,而且常常可能出現混合政體——比如民主君主制。托克維爾認同盧梭貴族制已滅亡而民主勢不可擋的觀點。但他卻不太關注《社會契約論》里隱含的其他一些抽象政治概念,比如烏托邦式公平,也不認同盧梭一些稍顯淺薄的觀點,比如“高貴野蠻人”。正如普魯斯特一樣,托克維爾憑藉自己對於習俗、價值、信仰重要性的認識,以及自己對人性、人類社會中複雜的融合與矛盾的敏銳理解,發展了孟德斯鳩和盧梭的理論。
喬治·威爾遜·皮爾森形容托克維爾的思維如“望遠鏡”一般,這一描述十分恰當,因為托克維爾可以看得比普通人更深更遠。他有個罕見的天賦,可以同時對一件事熱情滿滿卻不偏不倚,也能夠發現事物的兩面性。他寫道:“我斥責平等並不是因為它促使人們違法尋歡,而是因為它使人們在允許範圍內想方設法找樂。”雖然很難想像托克維爾談論貿易,但他仍然認為貿易是“所有激情的天然敵人。貿易使人喜歡中庸、樂於妥協、小心翼翼地控制怒火,它使人嚮往自由而不願意革命”。
在托克維爾看來,大多人不知道為何相信,也不知道該相信什麼。但是還有第三種可能性存在,另外“一種信念——經過深思熟慮後堅定的信念,植根於知識中,孕育於質疑之焦慮中——只有極少的人能通過不懈努力得到它”。托克維爾在寫這句話時還不到30歲;當他53歲去世時,他已經是那極少人中的一員了——也許不能說他快樂,但他極具洞察力。
托克維爾作為民主論的集大成者,始終無人能夠超越。沒有人能比他更全面地論述民主的優缺點;沒有人比他更清楚民主政府的能耐。現代社會平等的出現是有所得也有所失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托克維爾知道如何“權衡”;而他之後恐怕沒有人能更深入地闡釋了。
托克維爾很早就發現民主會引發一系列棘手的難題,平等和自由是民主最主要的兩個優點,它們相互碰撞不能妥協。有些人可能認為兼具完全的公平與自由並不是什麼難題,但事實卻不是如此。公平必須由法律來精確定義;設定某些限制是必要的,因為一旦大家都擺脫束縛為所欲為,很多人都會被無情地踢出局。歷史上總出現文明善良的社會和殘酷卓越的社會。但是文明又卓越的折中狀態還從沒有出現過。許多人對它的出現還抱著一絲希望。但托克維爾很清楚這暫時是不可能實現的。
托克維爾對民主體制及其影響極具洞察力,對民主的困境也有深入的思考,但這些都不足以解釋為什麼他仍是當今舉足輕重的作家,而且未來也會一直是。
1834年,當托克維爾正在如火如荼地創作《論美國的民主》第一卷時,他寫信給夏爾·斯托費爾,闡述自己對於文風和作品如何永垂不朽的理解。像所有法國人一樣,托克維爾首先提到了布封,他對布封的“文即其人”觀點頗有微詞。托克維爾知道作者的風格和本人不能完全分離;但“文即其人”這一觀點卻並沒有得到徹底論證。“如果真有某些書具有獨一無二的品質,請舉例給我看看。”托克維爾如是說。他知道並沒有幾本這樣的書,而且自他之後也沒有幾本新的出現。他繼續說“並沒有哪個風格是[他]最不滿意的”。經過對文風的專注研究,他總結道:“不管是在哪一時期,所有偉大的法國作家都有特定的思維脈絡,都有各自吸引讀者最合適的方法。我相信每個人從出生就有自己獨特的印記;也或許是我沒有發現後天獲得個人特質的方法。……但每個偉大的作家都有一種品質;它多少算是個人風格的基礎;就是在此基礎上每個人才能夠自由發揮。這種品質,非常簡單,就是‘語感’。”
語感——表述有序,用詞精準,觀點全面——這些當然確能體現作者的風格,但僅僅是一部分。托克維爾留給後世的是他在年輕時就擁有的高貴品質:對道德品格的看重,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和誠實、客觀的態度。
20世紀只有一位英語作家喬治·歐威爾和托克維爾一樣注重道德品質。他和托克維爾都有勇氣脫離當時的主流思想,把他們真正觀察到的世界描繪出來。兩個人都具有強烈的道德責任感,所以在這件事上顯得相當嚴肅。儘管喬治·歐威爾十分優秀,但他缺少精神上的探索,所以在思想深度上還是不能和托克維爾相提並論的。
托克維爾提到他的作品只給他帶來“些許名氣”,但同時他又不相信“自己的作品在這個時代僅有那么一丁點的影響力”。的確,就其創作的影響力而言,在當時他並不算成功。雖然有很多思想家閱讀托克維爾的作品,但沒有人能明確說出它們對後世有多大影響。(關於這個問題,羅伯特·尼斯比特在他的論文《托克維爾們》中表明,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托克維爾;也就是說在《論美國的民主》中可以找到適應各個時代的內容。)托克維爾的作品影響深遠,人們在探討政治重要性這一偉大話題時都會提到它們,這大概會讓托克維爾感到驚訝吧。
托克維爾的作品能成為經典,是因為作者本身能夠理智、全面地看待這個世界,並且在尋求真理時保持不偏不倚的學術態度,我們稱之為客觀性。它很難做到,但對於冷靜的作家而言會容易一些。托克維爾秉持客觀態度,同時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熱情:帶領世界人民脫離苦難,幫助人們掙脫奴隸的枷鎖,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叔本華說:“能堅持客觀性的人是天才。”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嚮往的這種客觀態度,憂慮卻睿智的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恰恰擁有。

序言

如果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伯爵今天依然在世,他會怎樣看待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托克維爾現象”?毫無疑問,“托氏現象”讓後來人記住了托克維爾,更令其名望時至今日仍有增無減。今天如果有人去讀關於美國、民主、自由、官僚體制、平等及任何政治方面的書籍,又或者政治語境中出現的有關人性的長篇大論,他遲早會讀到托克維爾的大名。若是有人要撰寫與上述話題相關的內容,他往往會發現他的想法在許久之前就被托氏論述過了,而且托氏的表述還遠比他自己的更為貼切透徹。鑒於此,有些想在自己著述中重述甚至剽竊托氏思想的人,最終往往會發現還不如直接引用托氏原文。
於是,近兩個世紀以來,人們不斷地在援引托氏語錄:他的名字會時不時在當下《紐約時報》的讀者來信中冒出來,如“然而,我們需要記住的是,托克維爾警告說……”等等;人們用他的話語來佐證或者反對各類觀點,哪怕其中很多話題可能托氏本人根本就沒多少興趣;他的名字甚至還會跟大學體育掛鈎,比如《旗幟周刊》2003年12月29日發表了一篇題為“托克維爾與大學橄欖球”的文章;社會學家、政治科學家和美國總統也都樂於援引托克維爾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立場,如社會學家赫伯特·甘斯最近就寫道:“在以企業主導的美國社會體制下,靠新聞記者向民眾傳達實情對於維繫代議制於事無補,這一點托克維爾可能也會贊同。”此外,就連本篤十六世也早已在任教皇神職初期引用過托氏話語,也許甚至上帝本人引用過他的話也未嘗可知。
歷史上的作家中,被引用次數多過其作品被閱讀次數的人並不多,托克維爾便是其中之一。甚至一條被誤讀的托氏語錄都在一次次被轉引:“美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因為她是一個美好的國家。如果美國停止美善,美國也就不再偉大。”這句話參議員約翰·克里引用過,前總統比爾·柯林頓也引用過,誰知道還有多少共和黨政要引用過。
對托氏語錄援引熱的抨擊在2005年6月5日的《紐約時報書評》中初見端倪,有位書評人這樣寫道:“評價一本社會,政治著作的簡便方法是,書中‘托克維爾’的名字出現得越頻繁,它就越乏味,越缺乏真知灼見。”我們並不希望這是事實,因為如果真是這樣,你手中的這本書就顯然不值一讀了。
1835年,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上卷出版,立即大獲成功,先在法國受到普遍好評,後其英譯本亦廣為傳播。該書因對美國讚譽有加,還常被作為美國學校的教科書使用。1840年,《論美國的民主》下卷出版,內容更具批判性,話題也大為拓展,甚至包括了傳播平等觀念所引發的各種問題,而且,所論問題的客群面也不再限於美國。然而,該卷在口碑與銷量上均表現欠佳。托克維爾去世後,他的書也難逃大多數著作的命運,雖仍有刊印,卻已漸漸少人問津。然而,1938年,包括其日記、旅行筆記、從美國寄回法國的信件等大量托克維爾手稿和文章被發現,加之其他一些原因,托克維爾熱開始復甦。一時間,《論美國的民主》下卷,憑藉其對平等精神的微妙批評,對官僚體制的譴責,以及對民主觀念中固有的民眾因素的關注,似乎越來越切中現代社會的脈相。在法國的雷蒙·阿隆等思想家的推崇與進一步闡發下,托克維爾的著作引起越來越多人的興趣,托氏熱潮再次襲來,且至今絲毫沒有衰退跡象。
……
另一方面,多數情況下為托克維爾著書立作的人都會在托克維爾身上留下自己的影子,或者至少是他們心目中自己的影子。這就像過去人們對基督耶穌的著述一樣,去讀那些書,你會驚奇地發現,如果作者是一位廣告人,那么耶穌就是史上第一位偉大的廣告人(布魯斯·巴頓的書就是這樣寫的);如果作者是名記者,那么耶穌也就是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記者(比弗布魯克爵士的書正是如此)。同樣,對托克維爾的描述也因人而異,比如,約翰·盧卡奇稱其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擁有高尚心靈的基督徒”;而在我眼中,他除了思想上的超凡精妙,還帶有一絲可愛的文學氣息,更具備猶太人式的懷疑與焦慮。
關於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的著作如今不勝枚舉,其中包括以英文出版的三部全景式傳記(最近一部於2006年出版,作者是休·布羅根)。他生平與思想的方方面面幾乎都已被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們進行了詳盡的研究。那么,還有什麼能留給筆者這個既非學者又非社會科學家的人來寫呢?我自己也不確定。後來,讀到托克維爾的一句話,對我啟發頗大。他本計畫在有生之年撰寫一部關於拿破崙的著作,但天不遂人願,著作未能成形,然而關於此書,他說了這樣一句話:“能夠反映出拿破崙思想、激情並最終展現其真正自我的任何事情,我都不能放過。”當然,我並沒有這種雄心壯志,在寫本書時,我的目的只是想弄明白是何驅使托克維爾成為那個卓爾不群的作家。什麼樣的人生經歷使他關注那些被其探討的話題?這位超凡思想家身上有何種品質成就了他《論美國的民主》等巨著?我希望能夠在本書中找到答案,由此更好地領悟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在思想史上備受關注的原因,進而揭示時下托克維爾思想熱的根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