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暴利門

星巴克暴利門

同樣一款星巴克飲品,中國市場價格足足比美國的貴了三分之一,捲入“暴利門”的星巴克中國再次遭到央視的抨擊,對此,星巴克中國給記者發來的第二份聲明再次強調,各個國家的成本完全不同,同時對財報所體現的利潤率問題,星巴克也表示媒體誤讀了財報。而對於是否存在暴利,其實外界聲音也各不相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星巴克暴利門
  • 導火索:中國卻售出了更高的價格
  • 歧視:中國消費者
  • 公司回應:利潤率受很多因素的影響
導火索,專家觀點,各方態度,公司回應,CEO聲音,外界聲音,看法,正方,反方,網友聲音,

導火索

一款在倫敦售價3.81美元的星巴克咖啡到了北京價格變成了4.81美元,提升了26%。而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遠遠低於紐約、倫敦這些城市。報導還引述專家的說法稱:綜合來看,美國一杯星巴克咖啡的成本不會低於中國,而中國卻售出了更高的價格。

專家觀點

上海咖啡專業委員會會長表示,一杯中杯拿鐵咖啡的物料成本不足5元。
報導引述專家的觀點稱,星巴克在中國市場已違背了WTO公平貿易原則,對中國消費者構成了歧視。

各方態度

公司回應

星巴克方面表示,一個地區的利潤率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且每個市場的具體運營狀況、運營成本等各種要素都是非常不同的,因此並不能夠從大區的合併報表中直接推導出某個市場的數據。“其實財報中沒有針對細分市場的數據,也就是說不能將亞太/中國區的業績直接推導變成中國一個市場的業績”。
關於價格問題,星巴克表示,星巴克在全球各個國家的定價策略都是長期的,並且根據不同產品及不同市場的具體情況來評估和制定。星巴克的定價是基於對各種原料設備、基礎建設投入、物流運輸、員工薪酬福利、租金及匯率等各種運營成本的綜合考慮。
星巴克還表示:和美國市場相比,中國市場尚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在此階段有很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而且中國的門店數量也比美國市場少很多,也就是整體規模比較小,使得某些成本相對較高,如物流、倉儲。

CEO聲音

針對中國中央電視台指出星巴克咖啡在中國的價格高於其他國家,星巴克執行長霍華德·舒爾茨於當地時間2013年10月23日對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表示,星巴克對中國媒體抱怨咖啡售價高感到“震驚”。他說,星巴克在中國開了1000多家店,公司業務在透明經營以及消費者和中國政府信賴的基礎上健康發展。而在華開展業務的成本結構和公司為在華經營所做的投資,決定了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售價略高於其他市場。他強調:“做這則報導的人其實不了解有關情況,我覺得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
此前,總部位於美國西雅圖、位居財富500強之列的咖啡連鎖巨頭在22日發出聲明稱,所謂星巴克在華利潤率高於美國的說法是錯誤的,售價高是由於中國當地員工培訓和物資採購成本高使然。此外,中國消費者消費習慣與西方不同,西方顧客通常買了咖啡帶走,而中國消費者則長時間停留在店中。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分析,目前尚不清楚星巴克是否會成為中國政府對外企施壓降價努力的下一個目標。

外界聲音

IBM全球商業服務部大中華區企業轉型諮詢總監陳果率先在微博上提出質疑,直指星巴克暴利一說提出者“缺乏財務學常識”,毛利高不僅由售價高決定,也可能與人工成本等原因有關。至於定價和利潤關係,除供需關係外,還取決於存貨周轉。陳果還表示,中國星巴克的翻台率遠低於美國,很多人一泡就是幾小時,可能也是價格高的原因。
有網友還表示,一杯咖啡,既不是壟斷產品,也不是剛需產品,價格貴賤,完全應該由市場做主。如果消費者覺得價格高,完全可以選擇不買,若要喝便宜的咖啡,可以去喝雀巢。

看法

正方

“洋產品”暴利時代應該終結
杜美霞
星巴克的“暴利”遭央視痛批,眾多網友拍手叫好。不是我們有“仇洋”心理,星巴克的咖啡低成本,高利潤,這不是“暴利”是什麼?央視痛批星巴克,其實也是給我們一個消費提醒,一些“洋產品”價格簡直就是“坑爹”。
的確,不僅是星巴克,就是一些國內產品,出國轉了一圈,貼上“洋標籤”,再賣到國內,價格也是翻了好幾番。“洋產品”的暴利已是不爭的事實,央視痛批,也是情理之中。如今是資訊時代,商品的價格或在全球都有據可查,“洋產品”的暴利時代應該終結。央視曝光,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加速了終結“洋產品”暴利的進程而已。
刻意塑造高端形象謀取暴利
王蕭
不僅是星巴克,許多洋品牌一到中國就身價陡升,像哈根達斯、依雲礦泉水等,公眾質疑他們的暴利時,這些品牌往往聲稱“關稅是主因”,但有媒體調查稱,很多洋品牌的國內外差價遠遠超出了關稅等成本,關稅只是這些洋品牌高價的幌子。這背後,關鍵所在還是洋品牌在定價上的有意為之。
哈根達斯的銷售模式,並不是國外的零售模式,而是主要採取高端餐飲專賣店的經營模式,在熱門商圈開專賣店,並營造出店鋪的高端感,售價也相對高端。品牌定位,再加上與之匹配的經營策略,導致了洋品牌在國內外成為不同特質的商品。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洋品牌在中國的高價及雙重標準明顯是價格“歧視”。如果除去正常的稅收、物流成本、銷售渠道成本等,國內還與國外有很大的無法解釋的價格差別的話,那就涉嫌暴利,建議相關部門對其監管。
進入中國市場就身價倍增不合理
黃福城
星巴克作為“舶來品”,越來越受到國人的喜愛,尤其是白領人士的追捧。貴的就一定好嗎?其實是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祟。央視披露,一杯售價30多元星巴克拿鐵成本不足5元,其背後的暴利令人咋舌。中國的消費水平遠遠低於歐美已開發國家,但是美國的星巴克售價要比中國便宜了約三分之一,星巴克在中國的利潤率是歐洲等地區的16倍以上。星巴克在國外如此“親民”,在中國卻“高高在上”。其實,洋品牌不一定有那么好,不難發現一些洋品牌在進入中國市場後搖身一變,成了大眾難以消費的“奢侈品”。如此,消費者要堅持理性消費、不盲從。同時,多多關注消費國產品牌。

反方

該批的是“崇洋”的顧客
周呈銘
一杯物料成本不到4元的拿鐵咖啡,在中國賣到27元,這算不算“暴利”,筆者真的很難論斷。商品售價往往不能僅看原材料成本價,還有其他諸多因素,甚至包括品牌價值。同樣一瓶啤酒,小吃店只賣3元,大酒店賣到10元,又有誰指責大酒店的“暴利”呢?環境不同,商品價格不一樣也很正常。
筆者覺得,央視把板子打到星巴克身上,有失公平,該批的是“崇洋”的顧客。星巴克的價格是貴,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去消費。沒人光顧,星巴克自然就無法在中國立足。然而,為什麼有些人總以為去星巴克喝咖啡才有品位,甘願“挨宰”呢?會不會也是因為“外國的月亮圓”?
消費者喝的是一種腔調
徐寶燈
關於星巴克高價咖啡問題,個人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生活常識問題,更是一個經濟學常識。在充分競爭的市場條件下,商品的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
中國向來不缺咖啡店,但是想讓消費者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似乎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舒適的環境、良好的服務態度和品牌價值美譽度都是讓品牌價值加分的籌碼。而現實生活中,我們通常在要求更多更好服務的同時看緊自己的腰包。這正如我們要求在星級酒店吃飯住宿,卻要求對方收取平價甚至低價的服務費,那么誰又來承擔這其中的差價呢?在茶樓喝咖啡已然成為不少都市人的一種時尚標榜,在他們看來,一杯咖啡應該多少錢已不是重要的話題,因為店主賣的是咖啡,但消費者喝的卻是一種腔調。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陳筱霞
一杯咖啡,既不是壟斷產品,也不是剛需產品,價格貴賤,說明市場空間大,完全應該由市場做主。嫌貴,不喝就行了。市場經濟之下,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中國雖然人均收入還不高,但絕不缺少真假“土豪”—他們或為了虛榮攀比,或為了追求高檔時尚,或為了人前顯貴,價格越高反而越是有人趨之若鶩。
當然,星巴克咖啡是貴了點,價格降下來估計要有一個過程,想當年,麥當勞和肯德基剛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價格也是高高在上,但隨著國人收入水平的提高、眼界的開闊,以及選擇的極大豐富,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價格現在不也跟其他國家看齊了嗎?
暴利也是供不應求的結果
莊學鵬
既然是“暴利”,又有市場。這說明什麼?說明在中國有人消費得起,而且不斷在推動價格上漲。這是市場供不應求的結果,是物以稀為貴引發的效應。
這說明部分國民的消費水平與消費境界已經達到國際水準,有些中國人已經成為高消費的“新貴”,享受得起原本屬於貴族才可以消費的東西。所以“暴利”歸“暴利”,有人愛消費,有人肯消費,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沒必要大驚小怪,上綱上線。
星巴克賣的是服務
呂煒科
其實,現在很多消費者去咖啡館看重的不是咖啡本身,而是享受咖啡館裡面安靜、舒適的環境,或者服務員貼心的服務,甚至免費WIFI等。星巴克的定價也是考慮了它的消費群體,同時提供令他們滿意的服務。
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產品的隱形價值越來越受重視,包括購買過程中所體驗的消費環境以及享受到的品牌價值。產品的增值服務往往被消費者視為文化體驗,從價值上來說,甚至高於產品本身。

網友聲音

@就是最愛你
洋品牌在中國很多都是高利潤,像哈根達斯,一品脫(約392g)售價88元,算下來每克為0.22元。而在美國,一品脫售價5美元,折合成人民幣約30元,平均每克價格約為0.07元,價格只有中國內地超市里售價的1/3,不到中國內地專賣店售價的1/5。
@威爾反
在中國,接近七八成的消費人群會在咖啡店內坐幾個小時,它消費的不只是咖啡,還包括房租、服務、沙發、背景音樂、整個空間……這種背景下,怎么可能是一樣的定價呢?
@太投入
星巴克攤上大事了,房子、車子、食品、油價、網費,通通都不算事兒,當苦逼的人們手握一杯27塊錢的咖啡,用蘋果產品蹭著wifi,他們暫時會把所有的不快忘記。人家賣的不是咖啡,是安慰劑啊。
@uy67:
央視的聲討“作用微不足道”,咖啡誠可貴,房子價更高。拿鐵非我愛,央視何其討?
@客家語
有沒有人想過,星巴克在中國要維持高端消費品形象,要維持小資賓至如歸的感覺並不容易,咖啡店並不稀缺,消費者認可才會買單。暴利批判者把矛頭對準了生產商,卻忘記了更深層的原因:消費者的虛榮心!
@棉花
我生活在加拿大多倫多,國人追求的奢侈品牌,在國外是要便宜很多。就以COACH(蔻馳)來說,在北美地區如同大白菜,實在不算什麼高端貨。國內掙幾個月工資,買一個包,在這掙一個月工資,可以買好幾個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