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淨覺寺

易縣淨覺寺

易縣淨覺寺遺址位於易縣雲蒙山景區的永寧山,古稱太寧山。以太寧寺村為中心,南有太寧湖,村中有淨覺寺,村北有雙塔庵。村西有童子洞和乳水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易縣淨覺寺
  • 地理位置:易縣雲蒙山
  • 古稱:太寧山
  • 建造年代:東晉十六國後趙太寧元年
淨覺寺位於易縣雲蒙山景區太寧山中,建造年代為東晉十六國後趙太寧元年。歷代修建,擴建為上下兩院。曾有太寧寺白塔院舍利塔。為遼代天慶5年修建。明成化年重修。為八角十三層磚塔。1958年倒塌。1977年地宮被盜。追回文物有銀塔,舍利子,金銀器皿,影青瓷。
呂上人於重熙十八年在舊遺址基礎上興建,下寺原為古剎太寧寺榆紋疊遺址,遼建淨覺寺是在古剎太寧寺的基礎上興建的。淨覺寺積翠屏上寺位置,早在五代時,是馮道的吟詩台。
遼代淨覺寺規模沿襲了原來古剎太寧寺舊址,興建了一個建築群。具體單體建築有:正方位為正殿,西面為講經堂,前有山門,寺院內有高亭以延賓侶,重龕峻室,疎牖清軒,石竇雲庵,松扃蘚榻,作為僧人修行誦經之所,在寺北引山間清泉,用漢白玉石砌成曲水流觴,並建有休憩涼亭。天慶五年在寺院西側建造了高三十餘米的八角十三層密檐舍利塔。遼道宗皇帝於清寧三年“天詔賜淨覺為額”。和尚溝建築群是大安二年以後,隨著寺院名氣不斷擴大,聚積僧侶越來越多,逐漸擴大規模所建。
金熙宗皇閥她熱統4年興建了淨覺寺積翠屏雙塔中的西塔。在此之後,又在東側興建了東塔,在遼代建築的基礎上,進一步莊嚴壯麗,形成了和擔凝己寺廟林立,三塔競秀的壯觀景象。和尚溝中建築規模如此之大,極有可能也是金初沿續了遼末的建築,繼續擴建。
在明朝宣德年間,原遼建淨覺寺積翠屏小殿已完全坍塌,印空法師在遼建基礎上,重建地藏殿。
下寺塔在成化年時依舊完整,塔右遼剎淨覺寺已基本荒廢。重修了淨覺寺,還擴大了規模,中間構架殿堂、上方構築方丈,下方建僧舍,左右建禪堂齋廚,大明重修白塔院記記載,白塔院居中,塔前有圓覺殿,塔西有建築舊址,形成了典型的明清建築格局。大川法師於成化丙申歲疊遷汽妹謝世。在原遼金三塔的基礎上,又新建大川法師靈塔。此塔為石砌靈塔,毀於文革年間。
到了明代後期,塔前為圓覺殿,已殘破,塔西建築已完全損毀,塔亦破損較為嚴重。隆慶三年,弘法庵古心藏主見塔之層檐凋落,牆一匝及周圍垣牆,塔內安催戀膠釋迦佛一尊,暨塔前圓覺殿重加番蓋,塔之西隅因舊址修瓦房二楹,草屋一間,以為焚修之所主,在隆慶萬曆年間,維修了天慶五年建舍利塔,增建塔及寺周圍垣牆,重新翻蓋了塔前圓覺殿。
明末淨覺寺,已分成三個寺院,即太寧寺、淨覺寺、弘漏章法庵。弘治年間太寧寺與淨覺寺分家。淨覺寺,在萬曆年間,改為了白塔院。弘法庵則是以太寧山積翠屏在遼代小殿基礎上,宣德重建地藏殿為主要建築,從淨覺寺分離開來的尼姑庵,時間在宣德之後,萬曆之前。
清代,淨覺寺成為皇家禁促囑霸地,寺院荒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