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洪斌

易洪斌

易洪斌,湖南長沙人。原任吉林日報社社長、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吉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神州書畫院、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顧問。吉林日報社北群書畫院院長。中國作家協會、中華美學學會、中國書畫家聯誼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政協吉林省委員會常委、文教委員會主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吉林省散文學會會長、吉林省專家協會副會長、吉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美國傳記學院國際研究委員會終身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易洪斌
  • 別名:常莎、米蘿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長沙
  • 出生日期:1943年10月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
  • 主要成就:《紅雨隨心》中華扇面藝術展金獎
  • 代表作品:《天馬行》、《沖霄》、《大野雲飛》、《秋艷》等。
個人簡介,榮譽成就,出版作品,成長經歷,個人履歷,藝術評價,

個人簡介

易洪斌,男,筆名, 常莎米蘿 1943年10月出生,湖南長沙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原任吉林日報社社長、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吉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北京人民畫院名譽院長。神州書畫院、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顧問。吉林日報社北群書畫院院長。中國作家協會、中華美學學會、中國書畫家聯誼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網顧問。政協吉林省委員會常委、文教委員會主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美國傳記學院國際研究委員會終身會員。其畫題材廣泛,大小寫意並舉,風格雄深雅健,走獸、人物、花鳥等題材均有涉豬,尤精於畫馬,自成氣象,為“關東三馬”之一。
易洪斌易洪斌
易洪斌作品《署》收入《中國百名知 名書 畫家精品集》;《紅雨隨心》獲中華扇面藝術展金獎;《天地正氣》入選周恩來誕辰100周 年書畫展並收入畫集。另有作品《天馬行》、《沖霄》、《大野雲飛》、《秋艷》等。

榮譽成就

傳略載入《中國現代美術家辭典》、《世界現代美術家辭典》、《中國當代美學名人志》、《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作家大辭典》、《世界華人文化名人傳略》、《世界華人藝術家成就博覽大典》、《中國當代名人錄》及英國出版的《2 0世紀2000位傑出人士》等數十部辭書。
同時,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IBC)編撰的《國際傳記辭典》、《亞洲及太平洋國家名人傳》、《世界最優秀的名人傳記》、《新世紀前500人〉等典志還多次邀其入編,並獲美國傳記學院國際研究委員會(ABI)的終身成就獎提名,為ABO終身會員。
曾於1988年、1992年兩次獲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的一等獎,兩度獲該獎二等獎。1994年、1997年兩次獲吉林省長白山文藝獎的一等獎。1999年獲吉林省世紀藝術金獎,2000年獲長春名人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

出版作品

易洪斌出版有《易洪斌畫集》(1995.吉林版)、《易洪斌畫集》(1998.上海版)、 《關東三馬——許勇、郭廣業、易洪斌作品選》(2000.北京版)、《易洪斌現代彩墨畫》(2002.四川版)、《嚶鳴集——武春河、易洪斌、蔣力華、馬國強書畫作品集》(香港版) 、《易洪斌現代寫意畫選》(吉林版),以及《美學漫談》、《維納斯啟示錄》、《一分歷史十分情》、《兩個人的世界》、《怪侶奇蹤》、《凡聖之間》等多部文學、美學著作,並在全國報刊發表了一系列學術文章和文藝作品。名字和小傳載入國內外數十種辭書。 

成長經歷

湖南長沙人。筆名米蘿常莎。室名中之虛齋,又名人生易老軒。自幼好塗鴉,每覽前賢及徐、齊諸大師畫輒心嚮往之,心摹手追,不能自已。或速寫於街頭,或素描於陋室,或動物園圖形,或嶽麓山寫景,培養了繪畫的基本功。
上大學後學史習文,然不廢繪事,於古希臘、文藝復興及近現代藝術時相研習,且作了水粉畫和油畫的嘗試,吸取了西畫的一些營養。大學畢業後從事新聞工作之餘,一度輾轉於美學、文藝理論的探討著述和小說、雜文、散文的創作。
易洪斌南人北相,一米八的身架透著北國男人的粗獷不羈,而謹嚴儒雅的氣質和一口深沉響亮的湘音又時時透露出江南書生的飄逸超然。在文化圈內外,易洪斌的名字是擔當得起: “才華橫溢”四個字的。作為一個新聞界的通才,他文彩斑斕精於辦報,且於美學、史學、哲學諸領域皆有建樹,這早已為人所知。至於雙管齊下,能文能畫,偏偏又在高手雲集的畫界爭得一席之地,則又是近1 0年來的事了。
易洪斌生於湖南汨羅,祖上多為讀書人,卻沒有以書畫名世者。1963年,他離開長沙,進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1968年畢業後分配到吉林省,先後在林區和延邊日報、吉林日報工作,新聞成了他的主業,由編輯記者到副總編輯、總編輯、社長。在這20多年的時間裡,易洪斌一直孜孜於哲學、美學、史學、文藝理論的探索和著述,旁涉文學創作,先後發表了許多有關哲學、美學、文藝理論等方面的著述,還發表了小說、散文、雜文及詩詞作品,出版了《美學漫談》、《維納斯啟示錄》、 《兩個人的世界》、 《一分歷史十分情》、 《怪侶奇蹤》等著作。
從他的履歷中很難窺見成為畫家的機緣,但偏偏他就成了。國內美術界熱鬧非凡,風潮迭起,諸種理論、畫派前呼後擁。而當得文人畫家之名的,天津有馮驥才,吉林則一出就出了兩位,韓靜霆和易洪斌。
若干年後重握畫筆,這些畫外修為作為文化引子對於繪畫本身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後硯耕不輟。其畫題材廣泛,大小寫意並舉,風格雄深雅健,重人文色彩,走獸、人物、花鳥等題材均有涉獵,尤精於畫馬,自成氣象,為“關東三馬”之一。在繼續深化、拓展畫馬這一主題的同時,致力於人物畫的創作和探索,出了一批歷史畫、哲理畫和人體畫作品,數十家報刊予以發表,有的還作了專題介紹,頗獲好評,論者認為,其人物畫已形成畫家自己的個人風格
在長春、南京、煙臺、深圳等地數次舉辦個展,畫作參加過在美國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舉辦的畫展,並多次在國內一些畫展上展出,多次參加文化界.美術界舉辦的大型活動。畫作或獲獎,或被收藏,或收入畫集,或被紹介。全國數十家報刊發表其畫作,《美術》、《人民日報》等權威報刊對其人其作作了評介。

個人履歷

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原任吉林日報社社長、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吉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
神州書畫院、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顧問。
吉林日報社北群書畫院院長。
中華美學學會、中國書畫家聯誼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政協吉林省委員會常委、文教委員會主任。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
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吉林省散文學會會長、吉林省專家協會副會長、吉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
美國傳記學院國際研究委員會終身會員。
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

藝術評價

“筆所未到氣已吞”
真正的畫家,當他面對一張白紙的時候,沒有不心存敬畏的。這一片白茫茫混沌未開的世界,玄機縹緲,危機四伏,處處都有踏入陷阱的危險,處處都有別開洞天的可能……這一張薄薄的素紙飄然鋪展,從古至今,永遠是一個挑戰,永遠是一個契機,等待著某一個畫人落下那最初的“一畫”。
筆毫在墨池中徘徊,目光在宣紙上掃視,他迅速地捕捉住虛空里的一個點,筆鋒迅疾而下,如蒼鷹搏兔,鋪毫、扭轉、掃刷、點虱,用筆如刀,颯颯生風。墨色在白色中突圍,凸顯出意象的領地,墨塊、線條撞擊有聲,聚合,離散,避讓,遊走。時而昂揚,墨浪滔滔;時而低徊,長風寥寥……隨著最後枯筆的奮力一掃,一匹駿馬傲然紙上,回首嘶鳴,鬃毛淋漓,恍惚是烏江之畔那一匹楚霸王身下的坐騎;又仿佛四蹄踏雪,身披霜霧。易洪斌果然馭馬有術!他隨手就把千百年前江南的那匹烈馬牽到了塞外北疆。畫者握筆在手,抬起目光,有一種“拔劍四顧心茫然”的快意。他思忖著重重落墨點出雙睛,目光如炬的馬兒陡然間騰躍近前,大有破紙而出之概。
一幅筆酣墨暢的駿馬圖前後不過10分鐘,易洪斌卻好像剛經歷了一場激烈的征戰廝殺。操縱著筆墨的千軍萬馬殊非易事,“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這是蘇軾讚美王維吳道子繪畫的詩句。這前一句是從作畫者走筆形跡所得的直覺,是人人所能得而感知的,後一句則非真知畫者不能為。所謂中國繪畫的全部精義,大約都包含在這兩句之中了。 離開氣、勢二字,中國畫無從說起。
易洪斌的馬獨具面目而且是無可替代的。作品《驚鼙》:萬馬奔騰,馬首攢動,似天地間一股正氣扶搖直上,鐵骨錚錚,鐵蹄鏗然,白馬、黑馬雜沓相間,黑白兩色氤氳互滲,點劃披離,縱橫捭闔。那分明不是馬群,而是白山黑水的浮雕造像!山的骨架,水的長波,似馬非馬,氣魄之大,逼人眼目,誰曾這樣為馬造像?
那一幅《大野奔雷》:占畫面1/2的天空中,彤雲滾滾如野火漫漫,從地平線上奔來的千萬烈馬把天與地撕開一道豁口,每隻馬的眼睛都以紅色點成,野朴、粗悍,帶著蒼涼,帶著風霜,帶著驚天動地的一道閃電一聲霹雷。傳統中國畫中津津樂道的含蓄、朗潤、和合被這驚雷、烈火一掃而光,在這裡,具體的技法已然不重要,只有抗訴真宰的元氣在渦漩動盪,生命的壯美形成了時空模糊之下的審美凝結。
英雄的鐵血時代已經逝去,易洪斌卻以一支遙承楚魂湘韻的畫筆執拗地追摹、圖寫那個時代的背影。無論人物、獅虎、鷹隼、花卉、傲岸偉美的風骨都是他作品的主調.思接千載壯懷八荒的歷史感與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傾瀉於尺幅之上便是怒、是笑、是大悲慟、是大歡喜,是浪漫主義的長歌大賦,是天地之間至剛至大的浩然壯氣。
易洪斌作品誕生易洪斌作品誕生
易洪斌極為推崇傳統文化中剛柔相濟的哲學觀,這使他的作品既有“大江東去”的豪放,又不乏“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儘管前者為主,後者為輔。興之所至,他會以香草美人、新月碧水來寄託他心底里另一番幽婉的情思。這,也可以為“南人北相”做一註解吧。
易洪斌鐘愛的紅色和黑色,那是楚文化的代表色。他畫了許多《霸王別姬圖》,常常落款: 湘人米羅。人們誤以為他崇拜抽象派大師米羅,他解釋:是汨羅的諧音。他還有一個常用的筆名,很女性化:常莎。以此類推,想來又是長沙的諧音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