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鎮

易武鎮

易武是古鎮越縣政府所在地,仍有古鎮留存至今。易武茶山是傳統普洱茶的主產地,茶園面積和茶產量長期居於古六大茶山之首。是有名的“七子餅茶”產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易武鎮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地理位置:距勐臘縣城約110公里,距勐醒30餘公里
  • 面積:878.2平方千米
  • 人口:13471人(2007年底)
  • 氣候條件:年平均溫度17.7℃左右,年降雨量在1800-2100毫米之間
  • 平均海拔:1400米
概況,沿革,景點,特產,易武古茶山,七子餅茶,

概況

易武鎮位於勐臘縣東北山區,北緯21°51'-22°24'、東經101°21'-101°38'。北與江城縣整董鎮接壤,南與勐侖鎮和瑤區鄉相連,西與象明鄉相望,東與寮國交界,國境線長100千米。面積878.2平方千米,人口13471人(2007年底),其中農業人口12474人。有傣、瑤、彝、漢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82.38%。轄易武、麻黑、納么田、曼臘、倮德、曼乃6個行政村,68個自然村,73個村民小組,16個茶膠隊,3個咖啡種植場。鄉政府駐易武街,距縣城110千米,距景洪市122千米。被省人民政府確定為雲南省特色旅遊小鎮和歷史文化名鎮,2008年又被列入第三批雲南省生態鄉鎮。
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北部山脈波狀起伏。最高處黑水梁子海拔2023米,最低點位於南部的回窪村海拔630米;三合社海拔1433米,納么田點海拔730米。是“普洱茶”產地之一,曼灑一帶是“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特產有易武醬油和風吹豆豉。礦產有鉛、鋅礦。楚雄至勐捧公路過境。景點有馬道子石洞(又稱白雲洞),分水、旱兩洞。洞壁上有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來此勘界的黎壽昌等作的石刻詩二首、詞二首、遊記一篇,表達了對清政府把勐烏、烏德割讓給法屬寮國的強烈不滿,是勐臘縣重點保護文物。

沿革

傣語:易,女性;武,蛇;曼:村;臘:茶。易武即美女蛇。明、清為版納易武,屬車裡宣慰司。1729年屬普洱府,思茅廳。1913年置第六區行政分局(易武)。1927年屬象明縣,1929年屬鎮越縣。1949年11月為鎮越縣政府駐地,1953年設版納易武,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州)。1957年為版納易武(縣級)。1958年將易武、勐臘兩縣合併為易武縣,駐勐臘,易武設區。1969年設易武公社。1984年分設為易武區和曼臘區。1988年改易武鄉、曼臘彝族瑤族鄉。1996年,易武鄉面積283平方千米,人口0.5萬,轄易武、易田、納么田、曼落、麻熙5個行政村;曼臘彝族瑤族鄉面積607平方千米,人口0.6萬,轄曼灑、曼臘、曼乃、倮德4個行政村。2004年,撤銷曼臘彝族瑤族鄉,劃歸易武鄉管轄。2015年,撤銷易武鄉,設立易武鎮(雲政復[2015]3號)。
[郵編]666306 [2006年代碼]532823201:~201易武村 ~202麻黑村 ~203納么田村 ~204曼臘村 ~205倮德村 ~206曼乃村

景點

易武古鎮
易武是一古鎮,在西雙版納州勐臘縣西北,距勐臘縣城約110公里,距勐醒30餘公里,位於西雙版納州勐臘縣西北的山頂上,氣候比勐臘和勐棒壩子清涼。
易武鎮
過去,易武曾經是鎮越縣城所在地,但卻異常凋敝,只是一個幾十戶人家的小村鎮。如今易武有著新蓋的商店、旅社、醫院,簇新的建築,都是小巧的瓦房掩映在綠樹之中,成了邊陲一座新鎮。根據歷史記載,易武在清初時候“準以漢人伍善甫授易武土把總”。“土把總”就是當地的土司。伍善甫是抵禦外侮捍衛邊疆有功之臣,從而當了這裡的土司,相沿世襲,直到1927年設定鎮越縣後,易武為第五區。1930年時,將鎮越縣政府從勐臘遷到易武來。1933年又以易武土司所屬之地,劃為第一區,轄易武鎮。易武很長時間以來就是邊地一個重要小鎮。
距易武鎮裡許,有一座山,山並不高,卻青翠秀麗,樹木蔥鬱,山邊有兩個古山洞,一是水洞,一是旱洞。水洞很深,彎彎曲曲,據說長達數里,人可進入,但進去後容易迷路。距易武鎮約5公里處,茅草地山邊,磨者河畔,兩岸山峰,懸岩絕壁,奇石連鎖,呈現“一線天”峽谷。一步似可跨越,因而叫作天生橋。下面水流湍急,若風沙驟起,聲似雷霆。從天生橋上向下看,深達數十丈,大有長江巫峽氣勢,風景難得。

特產

易武古茶山

易武古茶山位於勐臘縣易武鄉,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海拔2200米,年平均溫度17.7℃左右,年降雨量在1800-2100毫米之間,土壤富含各類微量元素,空氣濕潤,終年高山雲霧籠罩,是大葉種普洱茶理想的生長地。
易武有悠久的產茶歷史。早在清朝的雍正年間,六大茶山的“普洱茶”就被列為敬獻皇室的貢品,每年清明節以前的茶葉必須完成進貢任務後才能上市交易。

七子餅茶

清朝嘉慶和道光年間,是易武“普洱茶”最輝煌的時期,清朝雍正年間,鄂爾泰任雲貴總督時,在滇設茶葉局,統管雲南茶葉貿易。鄂爾泰勒令雲南各茶山茶園頂級普洱茶由國家統一收購,挑選一流制茶師手工精製,並親自督辦,在貢茶上印《鄂爾泰》私寶,進貢朝廷。於公元1732年,正式列入《貢茶冊案》。易武街上商鋪連商鋪,茶莊接茶莊,生意興隆,人丁旺盛,內地茶商和馬幫往來不絕。僅僅依靠易武本地的原料已經不能滿足易武茶號的加工了。因此,倚邦、革登、曼莊,甚至攸樂山的茶箐也都有一大部分被集中到易武加工成“七子餅茶”,最多的時候達到了6000多擔。那時候,易武可以說是山山有茶園,處處有人家。建在街上的文廟和石屏會館更是熱鬧非凡。易武茶山的復甦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建立了鄉茶葉種植隊,辦起了鄉茶葉初制所,帶動民眾護養、改造、管理老式茶園,製作傳統七子餅茶的小作坊迅速發展,至今達30餘家余。易武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保護最好、古茶園(樹)遺存最多、產量最大,易武茶名聲響亮、品質獨特……易武及其周邊茶山的青毛茶價格連年翻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