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金鑲玉佛

明金鑲玉佛

明金鑲玉佛和金鑲玉觀音,目前考古和發現的資料共8件。分別為北京定陵出土三件,明代白衣寺塔二件,上海貴族明墓一件,台北故宮保存一件,山東民間傳世的一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金鑲玉佛
  • 外文名:暫無
  • 分類:明金鑲玉
  • 定義:台北故宮博物院 定陵
介紹,概況,工藝特點,金銀簪,玉菩薩像,蘭州明肅藩王妃金累絲嵌寶石白玉觀音簪,

介紹

“金鑲玉”學名為“金銀錯嵌寶石玉器”,它的歷史與和氏璧頗有淵源。金鑲玉的工藝最早見於戰國時期,流行於漢代至唐代,把玉飾品嵌入金器或鎏金銅器中,以體現金玉輝映。

概況

北京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編《定陵出土文物圖典》卷一(151.152.153)可知,1957年北京定陵地宮一共出土三件皇后冠(黑紗尖形棕帽)上所插的同類,分別為兩件鑲寶玉觀音鎏金銀簪,其中一件通高11.1厘米和一件鑲寶玉佛鎏金銀簪,通高15厘米。
北京定陵皇后三件金鑲玉佛和金鑲玉觀音北京定陵皇后三件金鑲玉佛和金鑲玉觀音
蘭州白衣寺是明末肅王朱識鋐管治下於崇禎四年(1631年) 始建的寺院。1987年維修白塔時,在佛龕內重塑了一尊佛像,而在塔頂發現了30多件明代文物,其中以金蓮玉雕觀音釵、寶石魚籃觀音釵和董其昌親筆書寫荷包等最為珍貴。這幾件寶貝如今陳列在博物館裡,供人細細觀賞。
蘭州明代白衣寺塔出土了兩件有崇禎伍年紀年的明肅王妃金累絲鑲嵌寶石送子白玉觀音簪及金累絲鑲嵌寶石白玉觀音簪,其中金鑲玉送子觀音銀簪 明崇禎五年 高6.5CM,重57.5克 蘭州市博物館藏 蘭州市白衣寺塔天宮出土,簪首金鑲玉,中心為青白玉送子觀音,簪鋌銀質,陰刻銘文三行:肅藩王妃熊氏施,崇禎伍年捌月初十日,伴讀姚進兼裝。
金鑲玉魚籃觀音銀簪 明崇禎五年 高6.5CM,重36克 蘭州市博物館藏 1987年蘭州市白衣寺塔天宮出土,簪首金鑲玉,中心為白玉雙層透雕一葉形背光,前立一魚籃觀音。束腰仰覆蓮座,背光周圍花葉枝蔓均以累金絲片焊接製作,綴4粒珍珠,5塊紅寶石,簪鋌為銀質。1996年6月,國家文物鑑定專家組將其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明肅王妃二件金鑲玉觀音明肅王妃二件金鑲玉觀音
台北故宮和上海博物館金鑲玉觀音台北故宮和上海博物館金鑲玉觀音
1969年,上海明嘉靖陸琛墓出土了一件金鑲玉觀音,為明代貴族使用的金鑲玉觀音簪,裝飾優美。
台北故宮博物院今保存有一件標元明金鑲玉觀音菩薩。
山東鄒城市保存有一件山東流傳數百年的明代金鑲玉佛,為原山東寧陽人清廣東巡撫黃恩彤舊藏的明代金鑲玉佛。高度5.5厘米,寬4.2厘米,為累絲鎏金銀鑲珠點翠玉佛。

工藝特點

北京定陵皇后上的三件金鑲玉佛和觀音,材質採用了銀胎累絲鎏金和寶石與玉組合的方式;明肅王妃的二件採用正確面累絲純金與後背銀柄工藝,與玉組合併金面填飾藍漆;上海明墓所出為純金直接鑲嵌玉觀音;台北故宮博物館的為後包金,疑金為後鑲嵌;山東明金鑲玉佛為銀胎鎏金嵌珠與玉組合,並有雙層點翠,是僅見的點翠玉佛。

金銀簪

明  1958年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定陵出土
通長11.2厘米,最寬處5.3厘米
明鑲玉佛寶石鎏金銀簪 (國家博物館藏)明鑲玉佛寶石鎏金銀簪 (國家博物館藏)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此簪運用鑲嵌、花絲等複雜工藝,將簪頭裝飾得極為華麗。簪頭的中間鑲嵌一尊白玉佛像,佛像面部清秀、五官清晰,呈站姿,身著寬袍長衣,衣紋分明,左臂彎曲挎雕斜方格紋的包袱一件。佛像頭戴鎏金寶冠,冠頂有一尊鎏金坐佛,寶冠兩側有寶繒飄逸。佛像周圍則是橢圓形銀質花絲工藝的佛光背托,兩側有銀質花絲工藝的梵文,玉佛腳踩仰覆蓮花座,蓮花座下的底托上鑲嵌紅寶石3塊、藍寶石2塊,這些寶石也應是當年海外諸國送來的貢品。
這件簪子上用了大量的花絲工藝,花絲是以金、銀做原料,拔成細絲,編結成型。若把各種珍珠寶石裝飾在花絲織品上,則是花絲鑲嵌,往往還有“點翠”,我館藏有一件定陵出土的鳳冠就是這幾種工藝的運用。在定陵出土了大量的簪飾品,這種銀鎏金、紅藍寶石鑲嵌的工藝風格應該在明代萬曆年間風靡一時。

玉菩薩像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灰白色,玉質中等,雕一菩薩坐像。背面嵌金質花托,金工甚佳,以連珠紋勾勒花托輪廓,並延伸至坐像前方,形成金質寶相花。而考古出土者如上海市陸氏墓出土玉菩薩,尚不及此件典雅。
台北故宮博物院明金鑲玉菩薩像台北故宮博物院明金鑲玉菩薩像

蘭州明肅藩王妃金累絲嵌寶石白玉觀音簪

1987年,對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的白衣寺多子塔進行維修時,於塔剎內發現一批珍貴的文物,有佛像、懺法卷、頭飾、瓷器、裹經包袱等。其中,兩件觀音造像簪工藝複雜精美,簪挺上鏨刻有明確紀年“崇禎伍年”(1632)銘文以及肅藩王妃的姓和身份,明確了多子塔是肅藩王家族為祈子而建,極為重要。
一兩件髮簪的定名及其功能
兩件髮簪出土後,一件被定名為“玉雕抱子觀音簪”,一件被定名為“玉雕觀音簪”,從其定名看,只反映出了物品的一般通稱,表明了其實際功用,但製造工藝及觀音造像的名號則是不明確的。1996年6月,國家文物鑑定專家組將其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並定名為“金累絲嵌寶石白玉送子觀音簪”及“金累絲嵌寶石白玉觀音簪”。這次的定名基本上反映了這兩件文物的質地、製造工藝、觀音造像的名號及其通稱,達到了定名的規範。然而該定名仍有不足之處。“金累絲嵌寶石白玉送子觀音簪”的定名無疑是準確的,送子觀音的最大特徵就是:觀音本身形象一如中年婦女,手中抱小兒。此造像具有這兩個特徵,因此毫無疑問為送子觀音。但另一件簪的觀音名號仍未定出,有將其名號定出來的必要。此件觀音造像的特徵是很明顯的,觀音為民間婦女形象,右手提一籃,通觀造像本身氣質輕靈,尤其是手提之籃應為魚籃觀音的標誌,與三十三身觀音中的魚籃觀音形象符合,應為魚籃觀音。因此這兩件簪的名稱應為“明崇禎五年金累絲嵌寶石白玉送子觀音簪”、“明崇禎五年金累絲嵌寶石白玉魚籃觀音簪”。
明崇禎五年金累絲嵌寶石白玉送子觀音簪:
蘭州鎮館之寶陳列現場圖蘭州鎮館之寶陳列現場圖
簪首造像為送子觀音坐像,白玉質,觀音梳高髮髻,面相長圓,小眼,長直鼻,小嘴,豐頰,身披長衣,寬袖及膝,體形較豐,雙手托一小兒,小兒呈坐姿,身形極小,眉目清晰可見,雙足赤裸,頗顯稚嫩之氣,與主體觀音沉靜慈穆的氣質形成鮮明的對比。觀音坐像下為細金絲編就的仰蓮座,以三層仰蓮瓣成形,蓮瓣細瘦,時代特點明顯。造像周圍為把蓮題材,均以細如髮絲的金絲編結成蓮瓣,然後焊接成形。把蓮為一蓮葉、一蓮花、一蓮蓬組合而成,共為五把,繁密地覆於觀音造像的周圍。蓮葉細長,向側展卷,有纏枝意味,蓮花瓣細長平展,花的輪廓有波狀變化,蓮蕊鑲以珍珠和紅寶石,珍珠光澤明潤柔和,寶石純淨色紅,蓮蓬形如如意,面上有四個小圓孔,並施以藍色琺瑯彩。造像背後襯以細金絲編成的回紋的網。網後連線銀質簪挺,簪挺扁平狀,中間起脊,正面鏨刻銘文:“肅王妃熊氏施,伴讀姚進兼裝。”背面鏨刻銘文:“崇禎伍年捌月初十日。”
明崇禎五年金累絲嵌寶石白玉魚籃觀音簪:
簪首造像為魚籃觀音立像,白玉質,髮髻高聳,面相長圓,雙眼細小,長鼻小嘴,身著交領寬袖長衣,衣擺曳地,肩有飄起的披巾,披巾經臂而下並向外翻飛,右手提一籃,身形較前述觀音纖薄。身後為有細密透雕鏤孔的葉形白玉質背屏,邊緣鏤雕纏枝花卉紋。以簡單的陰刻線條表現出造像面部和衣紋。下有束腰仰覆蓮座,蓮座系用細如髮絲的金絲編織成的蓮瓣焊接而成,上有兩層仰蓮瓣,下有一層覆蓮瓣,束腰部飾以聯珠紋。觀音像周圍仍為細金絲編就的把蓮題材,亦共五把蓮。其把蓮為一蓮花,一蓮葉的組合。蓮蕊鑲紅色寶石。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在五把蓮的蓮花與蓮葉之間,均勻地鑲有用細金絲製成的短細彈簧,共四支,每支彈簧的另一端鑲有一粒珍珠,珍珠動輒輕顫,極富美感。背屏後亦用細金絲編成回紋的網,以托住玉質造像。
蘭州鎮館之寶陳列現場圖蘭州鎮館之寶陳列現場圖
兩件髮簪以明代發達的金嵌珠玉工藝製成,其用材主要有金、玉、銀、珍珠、紅寶石等。造像均為質地上乘的白玉,邊飾則用了大量的細金絲,並使用了寶石和珍珠。從製造工藝上看,觀音造像以切割、雕刻、琢磨、拋光成形,裝飾部分則主要使用累絲工藝,即用極細的金絲編成把蓮題材,鑲以珍珠、寶石,還使用了錘揲、焊接、鑲嵌、施琺瑯彩等技術,盡顯其華貴富麗。完美再現了明代發達的細金工之高超技術。
通過比較,還可以看到這兩件簪在製作工藝、邊飾題材組合、造型上存在一些差異。造像主體的製作工藝最大的不同在於送子觀音像未使用鏤雕技術,以浮雕為主,強調主體的輪廓,突出肅穆與厚重的造像氣質;魚籃觀音像除身體外,附屬物如背屏、披巾等均用鏤雕表現,突出活潑與輕靈,又使用細彈簧鑲以珍珠,頗有濺珠的效果,更具美感。在題材上,同為裝飾於玉雕像周圍的把蓮題材組合不同,送子觀音像的把蓮為一蓮花、一蓮葉、一蓮蓬,蓮蓬上施藍色琺瑯彩,蓮花瓣細長平展,邊緣輪廓線有波折變化,蓮蕊鑲珍珠和紅寶石;而魚籃觀音像的把蓮組合中則無蓮蓬,蓮花瓣尖圓挺立,邊緣輪廓線流暢,花蕊均鑲紅寶石,無珍珠。蓮座造型亦不同,送子觀音像下部為三層仰蓮座,逐層伸展,魚籃觀音則為束腰仰覆蓮座,上部為二層逐層伸展的仰蓮瓣,下部為一層覆蓮瓣,中間為聯珠紋。之所以有這些差異存在,當與這兩身觀音所具有的不同的功能意義有關。
這兩件簪其實際功用無疑是簪發,然而作為施入塔內之物,則為專用供施物。明代金嵌珠寶技術最為發達,大量使用在禮儀冠服首飾上。髮簪的製作尤其是簪首的變化極多,不僅製成各種花形,有的呈龍鳳形,還有的做成微型的樹木山、亭台樓閣和各種人物形象等等,這類簪其功能大大超出了簪發的作用,往往是作為社會宗教禮儀專用品來和使用製作的。自衣寺多子塔出土的這兩件簪,應為供施之用。從其本身出自於塔剎之上就能說明其功用,同時,簪挺銘文也明確題刻了其功用:“明肅藩王妃熊氏施,崇禎五年八月初十日,伴讀姚進兼裝。”明確表明這是肅藩王妃熊氏作功德施於塔內之物,是特意為敬佛所造之物,同時又表明了供施者的身份。因此這兩件簪是為供養所制的專用供施物而非實用簪。雖然具有實際的簪發功能,然而在這裡它的實際功能只具有形式上的意義。
二兩件觀音造像簪的祈子內涵
多子塔,位於白衣寺內,系明代所建。據清鹹豐年間《補修白衣寺塔記》碑文記載:“白衣寺為前明肅藩王妃之功德。”寺院大殿後有多子塔,從簪挺銘文得知此塔於明崇禎五年重修。“多子”之塔名已將建造此塔的目的直接反映出來。塔之須彌座的四面均為磚雕傳統吉祥圖案,以把蓮紋、暗八仙、吉祥動物為主。在塔座上下緣雕有半露滿子的石榴、垂累的葡萄枝等圖案。把蓮、石榴、葡萄等這些題材均象徵著多子,傳達著這樣一個信息, 即白衣寺多子塔是為明肅王家族祈子而建,而施入塔內之物自然是為祈子而施。
造像本身無論是觀音還是用來裝飾的題材以表達祈子的內容為主。送子觀音:頭戴巾,雙手托著小兒,坐於仰覆蓮座上,面形長圓,神情肅穆,頸較短,頭略向下垂,完全是一位具有很強的母性特徵的民間中年婦女模樣。更體現出母性的特點,這也與祈子觀念相符合。此簪首為送子觀音即直接表達了祈子的願意。 再看魚籃觀音:
魚籃觀音,即馬郎婦觀音也。為三十三觀音之一,手持魚籃因有此名,又有水上乘大魚之形象。宋濂魚籃音觀贊序曰:“予按觀音感應傳,唐元和十二年,陝右金沙灘上,有一美艷女子,契籃鬻魚。人竟欲室之。女曰,妾能受經。一夕能誦普品者事焉。黎明能者二十。女辭曰,一身豈堪配眾夫耶。請易金剛經。如前期。能者復居其半。女又辭請易法華經,期以三日,唯馬氏子能。女令具禮成婚。入門,女即死。死即糜爛立盡。遽瘞之。他日有僧同馬氏子啟冢觀之,唯黃金鎖子骨焉。僧曰此觀音示現,以化汝耳。言訖飛而去。自是陝西多誦經者。”
魚籃觀音是最具中國民間特色的觀音形象,和佛典無關,其固定的形象多為一雍容華貴的中年婦女,手提一魚籃,或站於路邊,或立於魚背之上,如元代趙孟頫作《魚籃觀音大士像》就是繪一中年婦女手提一籃立於路邊,氣質華貴。魚籃觀音總是與勸人敬佛相聯繫的,籃中之魚是觀音化為民間婦人勸化的道具,通過賣魚與民眾接觸,進而勸化愚頑。魚籃觀音造像出現在以祈子為主的多子塔上,結合白衣寺多子塔的建造目的,應該還是與祈子有某種關聯的。簪上的觀音系一婦女形象,著寬袖長衣,肩部披巾飄揚,手提一籃,並無與祈子有關的特徵,然而此像與子嗣有關聯的東西有二,一是魚籃,二是把蓮,關於把蓮放在後面敘述。此籃中雖無魚的實體形象,因觀音手中的籃是魚的輔助物,因此這裡是以籃寓魚的。存在於中國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中的魚是多子多孫的象徵。我國古代多以魚象徵富貴,取其諧音連年有餘,同時魚也有多子含義。如在民間藝術作品中,表達祈子多福多用魚的形象,“魚戲蓮”、“魚唆蓮”這樣的題材是常見的。儘管魚籃觀音手中的魚原本是勸化不敬三寶者的道具,但在這裡,並不單純只表現了觀音變化成民間賣魚女的形象以教化愚頑,還兼有祈子之意義。
從裝飾題材上看,與祈子有關的,是裝飾於兩身觀音像周圍的五把蓮。把蓮題材在明清之際大量流行,出現在很多物品的裝飾上,可作為裝飾主題,也可作為邊飾,常見組合為蓮花、蓮蓬、蓮葉,常常表現為一束,在其莖部以錦帶束之,成為固定的具有吉祥意義的傳統圖案,寓含連生貴子之意。兩件簪上都使用了把蓮作為裝飾,與祈子的願望是相符合的。在這時要指出的是送子觀音的五把蓮上有蓮蓬,而魚籃觀音的五把蓮只強調了蓮花與蓮葉,蓮蓬不見,這與明代崇禎時期把蓮紋的變化是一致的,把蓮組合中無蓮蓬只有明崇禎時期才有這種現象,前代和後代均不見。如崇禎時期很多瓷器上的把蓮紋趣向草率,只有簡單的一蓮一葉,甚至連束蓮之帶亦被省略,有的還省去了蓮蓬。因此把蓮題材與主像結合的意義就在於祈子。
在兩件簪的裝飾上,除了寓意連生貴子的把蓮題材外,還有造像背後用細金絲編成的網,回紋連續不斷,“由於回紋形狀綿延,故而被民間稱為‘富貴不斷頭’,被作為象徵神、祿、壽、世代、國運等深遠、綿長的吉祥物”。在把蓮蓮葉的處理上也多具纏枝意味,以寓生生不息,綿長不絕之意。
從以上所述,兩件髮簪簪首的造像與裝飾題材都反映了一個主題即祈子,均表達出施入者祈子的意願。而祈子的最終目的與明代肅王家族的生存有關。
三肅藩王家族王位的承襲與祈子
終明一代,肅藩王家族的子嗣不旺,影響了王位的世代承襲。明初實行封藩制度,成為被明王朝歷代帝王遵從不變的祖訓。肅王愥是明太祖的第十四子,於洪武十一年封漢王,二十五年改封肅王,二十六年駐平涼,二十八年駐甘州,建文元年內徙,就藩蘭州。從第一代朱英至末代識宏共九代王,識宏於萬曆四十六年嗣,“崇禎十六年冬,李自成破蘭州,被執,宗人皆死”。這九代肅藩王的承襲過程中,因無嫡長子嗣承王位的事發生了三次,兩次由孫及次孫繼承王位,一次因無繼承者而發生了繼位之議,不得不越禮以六代藩王的從父縉□貴嗣肅王。
(前略)子簡王祿埤嗣,成化十五年薨。子恭王貢鯨嗣,嘉靖十五年薨。世子真淤、長孫弼桓皆早卒,次孫定王弼桄嗣,四十一年薨。子縉炯先卒,孫懷王紳堵嗣,逾二年薨。無子,靖王第四子弼柿子輔國將軍縉□貴,以屬近宜嗣。禮官言,縉□貴,懷王從父,不宜襲。詔以本職理府事,上冊寶,罷諸官屬。穆宗即位,定王妃吳氏及延長王真浼等先後上言:“聖祖刈群雄,定天下,報功之典有隆無替。臣祖莊王受封邊境,操練征戍,屏衛天家。不幸大宗中絕,反拘於昭穆之次,不及勛武繼絕之典,非所以崇本支,厚籓衛也。”下部議,議以郡王理籓政。帝不許。隆慶五年,特命縉□貴嗣肅王,設官屬之半。
又,明洪武二十八年定製:
親王嫡長子,年十歲,授金冊寶,立為王世子。次嫡及庶子皆封為郡王。凡王世子必以嫡長,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嫡子,其子止為郡王。待王與正妃年五十無嫡子,始立庶長子為王世子,襲封。
這個定製是很嚴格的了,尤其對負有“受封邊境,操練征戍,屏衛天家”重任的肅王家族來說是更為重要,關係到這個家族的綿延和王位的承襲。明代肅藩王家族首先是家族生存,子嗣不繼也就意味著王位不保。只要有子嗣,其王位就無憂。肅王家族比起其他的明代藩王家族來說沒有大的作為,這也與後代不興有很大的關係。因此重視家族綿延,自然就會有祈子的行動,多子塔就是為祈子而建。這樣的行為是希望通過做功德得到神的護佑,實現家族子孫興旺,王權永繼的意願。
綜上所述,建塔供施之目的就是為了多子多孫,企望肅藩王嗣永繼。在多子塔覆缽的南面開屋形龕,龕兩側有一副對聯:“玉柱玲瓏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圖。”更明白地表明了祈子關係明朝皇權永固,宗教信仰的功利性是很強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