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秉燭夜遊圖

這首詩不膠著於靜態畫面的摹繪,能夠放開筆觸,驅遣想像,從夜宴的熱烈場景,一直伸展到烽火戰亂的慘狀與淒涼的晚境,並在這樂極生悲的變化過程中,寄寓著諷喻垂戒的用心。這實際上是將詠史感事的筆意引進了題畫領域。詩篇所敘內容跨度雖大,章法卻很嚴密,不僅前後比照鮮明,而且通首用燭火作引線,轉折過渡,貫串首尾,頗見匠心。至於語言明麗,鋪敘生動,音聲和美,情思宛轉,以及逐章轉韻、平仄相間的格式,承受自元、白“長慶體”,也增添了詩的魅力。全詩從白居易《長恨歌》化來,但無一語相襲,顯示了作者在詩歌藝術上的不凡功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明皇秉燭夜遊圖
  • 創作年代:明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高啟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1-10,11-20,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明皇秉燭夜遊圖
華萼樓頭日初墮⑵,紫衣催上宮門鎖⑶。
大家今夕燕西園⑷,高爇銀盤百枝火⑸。
海棠欲睡不得成⑹,紅妝照見殊分明。
滿庭紫焰作春霧,不知有月空中行。
新譜霓裳試初按⑺,內使頻呼燒燭換。
知更宮女報銅簽⑻,歌舞休催夜方半。
共言醉飲終此宵⑼,明日且免群臣朝。
只憂風露漸欲冷,妃子衣薄愁成嬌⑽。
琵琶羯鼓相追逐⑾,白日君心歡不足。
此時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⑿。
姑蘇台上長夜歌⒀,江都宮裡飛螢多⒁。
一般行樂未知極⒂,烽火忽至將如何⒃?
可憐蜀道歸來客⒄,南內淒涼頭盡白⒅。
孤燈不照返魂人⒆,梧桐夜雨秋蕭瑟⒇。

作品注釋

1-10

⑴明皇:唐玄宗李隆基。詩就圖畫所繪,極寫唐玄宗沉溺女色宴樂情景,最後以其晚景淒涼作結,生出諷諭題旨。婉而多諷,意境和諧,敘寫明快而轉折自然,為其藝術特色。
⑵花萼樓:唐玄宗於興慶宮西置,名花萼相輝,簡稱花萼樓。“玄宗時登樓,聞諸王音樂之聲,鹹召登樓,同榻宴謔。”見《舊唐書·讓皇帝憲傳》。
⑶紫衣:指宦官。《新唐書·車服志》:“以紫為三品之服。”《宦者列傳序》:“開元天寶中,宦官黃衣以上三千員,衣朱紫千餘人。”
⑷大家:蔡邕《獨斷》:“親近侍從官稱(皇帝)曰大家。”
⑸爇(ruò若):燃燒。
⑹海棠:指楊貴妃。《太真外傳》:“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酒未醒,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韻殘妝,釵橫鬢亂,不能再拜。明皇笑曰:‘海棠春睡未足耶?’”
⑺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樂府詩集》引《唐逸史》云:“羅公遠多秘術,嘗與玄宗至月宮,仙女數百,皆素練霓衣,舞於廣庭,名曰‘霓裳羽衣’。帝默記其音調而還。明日召樂工,依其音調作《霓裳羽衣曲》。”又《太真外傳》說《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登三鄉驛望女幾山所作。
⑻知更宮女:宮中專管更漏,報告時間的宮女。銅簽:銅鑄的更籤。《陳書·世祖本紀》:“每雞人伺漏,傳更籤於殿中。乃敕送者必投簽於階石之上,令鏘然有聲,雲‘吾雖眠,亦令驚覺也’。”
⑼共言:唐明皇說。共,敬詞,以示恭敬或榮幸。
⑽愁成嬌:害怕楊妃受寒而現出令人愛憐的嬌姿。

11-20

⑾羯(jié傑)鼓: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相追續:續,一作“逐”。指各種樂器競相演奏。《太真外傳》:“上嘗夢十仙子,乃制《紫雲回》,並夢龍女,又制《凌波曲》。二曲既成,遂賜宜春院及梨園弟子並諸王。時新豐初進女伶阿蠻善舞,上與妃子鐘念,因而授焉。就按於清元小殿,寧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馬仙期方響,李龜年觱篥,張野狐箜篌,賀懷智拍,自旦至午,歡洽異常。”
⑿“此時”二句:化用聶夷中《田家》詩:“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⒀姑蘇台:在蘇州城外姑蘇山上。《述異記》:“吳王夫差築姑蘇之台,三年乃成。周旋詰曲,橫亘五里。崇飾土木,殫耗人力。官妓千人,上別立春宵宮,為長夜之飲。”
⒁江都宮:隋煬帝在江都郡(今揚州市)的行宮。《隋書·煬帝紀》:煬帝曾征螢火數斛,“夜出遊山放之,光遍岩谷”。唐宋人多以放螢為江都事。《唐詩鼓吹》載李商隱《隋宮》詩注引《廣陵志》:“揚州有煬帝放螢苑。”今揚州古蹟仍有隋螢苑。
⒂一般:一樣。《唐摭言》載,劉虛白舉進士,簾前獻詩曰:“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燈火一般風。”詩中說唐玄宗與前代因荒淫亡國的夫差、隋煬帝一樣。
⒃烽火:本指古代報警的信號,後指戰亂。《太真外傳》:“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反幽州。……十五載六月,潼關失守,上幸巴蜀。”
⒄蜀道歸來客:指唐玄宗。長安收復後,玄宗自蜀中回京,故稱。
⒅南內:即興慶宮,以其在蓬萊宮之南,故名。明皇自蜀歸後居於此。《太真外傳》:“上皇既居南內……至德中,復幸華清宮,從官嬪御,多非舊人。上於望京樓下,命張野狐奏《雨淋鈴》曲,曲卒,上四顧淒涼,不覺流涕,左右亦為感傷。”
⒆返魂人:指楊貴妃。杜甫《哀江頭》詩云:“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白居易《長恨歌》:“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⒇梧桐夜雨秋蕭瑟:用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句意。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題畫詩,寫的是有關唐玄宗李隆基的歷史題材,詩中極意描寫唐明皇沉酣酒色,忘懷國事,終於釀成安史之亂,含有針砭時弊,諷喻統治者的新意。

作者簡介

高啟
(1336—1374)明代文學家。字季迪,號青丘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高啟是明代詩歌成就最高的詩人。高啟的文學思想,主張取法於漢魏晉唐各代,所以他的詩歌風格多種多樣。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長,無不兼之。他在學習前人的同時,又能別出新意。高啟的詩歌大部分創作於元末,其內容或是表現自己的生活理想與精神境界,或是表現自由精神被壓制、摧殘及自我價值難以實現的痛苦。高啟也寫了不少歌功頌德的作品,如《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歷來受人稱道的名作,全詩意境闊大,筆力雄健,在明初實不可多得。歷來人們對高啟的評價都很高,認為他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他的詩歌創作對振元末纖穠縟麗之習,而返之於古,是有明顯功勞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