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藏鷺:千首禪詩品析

明月藏鷺:千首禪詩品析

基本介紹

  • 書名:明月藏鷺:千首禪詩品析
  • 類型:宗教文學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9107933
  • 品牌:南方日報出版社
  • 作者:馮學成
  • 出版社:南方日報出版社
  • 頁數:321頁
  • 開本:16
  • 定價:38.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明月藏鷺:千首禪詩品析(一)》以其蘊含的豐富和體例的新穎,以其筆觸品析的細膩,暢達地回答了這一難題。編選者馮學成居士從數以萬計的禪詩中選擇了歷代比較典型的有認識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禪詩千首左右,加以品評分析,為探究和傳承禪詩這一民族文化遺產的瑰寶,做了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作者簡介

馮學成居士,1949年出生於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當知青期間,認識了著名的海燈法師。經其舉薦,往參本光法師,後來更歷參賈題韜老居士、離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並於2001年得到當代禪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傳承。近四十年來,馮學成居士於眾多高明中殷勤參叩,飽覽經史,深入禪觀,從此意氣風發,自在出入於儒學之正大、佛學之精微和道學之幽玄間。1992年起,先後在四川省佛學院、四川尼眾佛學院、雲門佛學院、河北省佛學院任教,往來於四川、廣東、河北和湖北等地講學。近幾年在其開辦的“龍江書院”開講了大學、中庸、論語、易經、老子、莊子等講座,旨在以國學為本,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曾出版禪宗等方面的著作十餘部。

媒體推薦

馮學成君精敏好學,修持禪學,有修有證,妙機妙悟,精進於佛法禪定領域的探索,殫精竭思,勤於著述。本書以平常人的眼光、通俗化的評析去欣賞禪詩禪語,從中獲得對人生之道有積極意義的啟示,於道德、倫理、價值觀有所裨益,於精神文明建設有所助益。
——譚繼和

圖書目錄

初版序
引言
第一章 大道透長安
——禪宗燈錄詩偈選析
七佛偈(七首)
傅翕(二首)
牛頭法融(一首)
六祖慧能(一首)
石頭希遷(一首)
大梅法常(二首)
龍山和尚(一首)
趙州從諗(四首)
子湖利蹤(一首)
長沙景岑(二首)
龜山正元(二首)
五台智通(一首)
龜山真智(三首)
羅漢和尚(一首)
船子德誠(七首)
契此(三首)
木平善道(一首)
玄沙師備(二首)
長慶慧棱(二首)
鼓山神晏(一首)
越山師鼐(二首)
芙蓉如體(一首)
招慶省僜(二首)
保福清豁(二首)
瑞峰志端(一首)
瑞峰神祿(一首)
呂洞賓(三首)
酒仙遇賢(六首)
臨濟義玄(二首)
洞山良價(三首)
雲門文偃(六首)
法眼文益(九首)
香嚴智閒(二十二首)
徑山洪諲(一首)
靈雲志勤(一首)
龍牙居遁(八首)
重雲智暉(一首)
青林師虔(一首)
疏山匡仁(一首)
龜洋慧忠(三首)
第二章 滿園春色關不住——禪師語錄詩偈選析
雪竇重顯(七首)
大陽警玄(四首)
投子義青(十八首)
芙蓉道楷(二首)
丹霞子淳(十八首)
天童正覺(四首)
汾陽善昭(七首)
慈明楚圓(一首)
黃龍慧南(四首)
真淨克文(十五首)
五祖法演(二十九首)
圓悟克勤(二首)
虛堂智愚(十一首)
高峰原妙(一首)
無際明悟(一首)
憨山德清(七首)
破山海明(二首)
第三章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士大夫禪詩選析
宋之問(一首)
王維(二首)
孟浩然(一首)
包佶(一首)
李白(三首)
杜甫(四首)
岑參(二首)
龐蘊(三首)
錢起(一首)
戴叔倫(一首)
司空曙(一首)
王建(一首)
裴度(一首)
韓愈(二首)
柳宗元(三首)
李翱(二首)
劉禹錫(二首)
張籍(一首)
元稹(二首)
白居易(十二首)
裴休(一首)
張喬(二首)
王安石(二首)
蘇軾(五首)
蘇轍(七首)
吳可(一首)
史彌寧(一首)
陸游(二首)
朱熹(三首)
元好問(二首)
王陽明(一首)
李贄(二首)
湯顯祖(二首)
第四章 劫波歷盡驚猶在——近現代禪詩管窺
敬安(四首)
虛雲(四首)
來果(一首)
蘇曼殊(四首)
太虛(五首)
海燈(五首)
遍能(五首)
袁煥仙(七首)
南懷瑾(七首)
第五章 一花五葉春意濃——《人天眼目》詩偈選析
溈仰宗(六首)
臨濟宗(二十五首)
曹洞宗(十六首)
雲門宗(十二首)
法眼宗(十一首)

文摘

著作權頁:



示眾偈(其三)
學道無端學畫龍,元來未得筆頭蹤。
一朝證得真龍後,方覺從前枉用功。
品析:“學道無端學畫龍,元來未得筆頭蹤。”禪宗對於學道,常常以“頭上安頭”“騎驢覓驢”“海里挖渠”等作比喻,認為是無事找事。因為自己就是道,不明白這個道理,卻到外面去東尋西覓。龍牙禪師這裡又用“畫龍”作喻:那些學道的人,如同學畫龍一樣,知不知道畫龍時,那支筆是怎樣運行的?是誰在操縱這支筆呢?
“一朝證得真龍後,方覺從前枉用功。”人們學道,是用什麼來學呢?是誰在主宰和參與學道過程中的一切呢?當你見道之時,才知道學來學去,無非是在自己的心中跑了若干圈,跑來跑去,仍然沒有超出自己這個心,真是“枉用功”啊!
示念佛人
成佛人稀念佛多,念來歲久卻成魔。
君今欲得自成佛,無念之人不較多。
品析:龍牙禪師這裡又向人們介紹了用功的要訣。在中國佛教史上,念佛法門是眾多信徒所奉行的一種修持方法,念佛的人遠比參禪的人多。對大多信徒而言,念一句阿彌陀佛既方便,又省事,懶得去談玄說妙,雖不能成佛作祖,但能往生極樂世界,也就心滿意足了,所以必然是“成佛人稀念佛多”。但念佛的結果如何呢?
“念來歲久卻成魔”,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是求之不得的,但有一類人不僅不能往生極樂,反而念得走火入魔。其實,念佛和參禪到了高層次時是相通的,念佛要念到“無念”,參禪要參到“無念”。所以“君今欲得自成佛,無念之人不較多。”

序言

禪詩是么生,禪是么生,詩又是么生……對這樣的疑問,如果參起公案來,要說個“子日”,那真要叫人難得明白又難得糊塗了。
呈獻在讀者面前的這個千首禪詩品析選本,以其蘊含的豐富和體例的新穎,以其筆觸品析的細膩,暢達地回答了這一難題。
編選者從數以萬計的禪詩中選擇了歷代比較典型的有認識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禪詩千首左右,加以品評分析,為探究和傳承禪詩這一民族文化遺產的瑰寶,做了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從這些禪詩里,我們至少可以體味到:
禪詩是民族傳統文化華苑珠林中包藏著美玉的一座璞礦,載雕載琢,必有瑚璉之珍的存在。
禪詩是民族文化歷史長河中蘊含著明珠的一泓清泉,沙之汰之,必有辟寒之寶的期望。
選家選詩在於眼光。這個選本有下列突出的特點,表明選家思考的深沉:
一、禪是生活,生活離不開詩。詩是美學,美學離不開禪。禪宗創立伊始就離不開詩,它的第一樁公案,就是因六祖慧能與北宗神秀的詩偈所表達的法旨不同而引起的。從本性上說,禪是出世,詩是入世,二者原可分離。但從唐以來,二者卻如怨偶情鴛,彼此交融,結下了不解之緣。至宋以後,二者更出現了不可分離的趨勢。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二者意境一致。禪主張“直指本心,見性成佛”,佛不是神,不是仙,是么生?是一種覺悟。悟到的是心中的“自我”,以自性清淨求人生煩惱的解脫和利樂有情的實現。然而這個“自我”也頗不易言說,勉強意會之,可以說它是一種境界——能夠憧憬和待望的善和美的境界,它的極致就是涅槃。而詩主張緣情言志。言志看重的也是境界,最好是高尚空靈、清虛淡雅的境界。《紅樓夢》里薛蟠說的,“女兒悲,嫁了個男人是烏龜”,是順口溜,無境界,不是詩。詩只有在具備禪境,可以用來體現“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神之於心,瞭然境象”那樣一種空靈意境的時候,才是真正的詩。以上說的是以禪證詩。而禪也需要以詩載道。逗機鋒,看話頭,固然可用“乾屎橛”“老臊胡”之類的白話,但又嫌它指東說西,讓人難以明白。這最好就要藉助於詩。“滄溟幾度變桑田,唯有虛空獨湛然。已到岸人休戀棧,未曾渡者要須船。”用這樣的詩偈開示眾生,顯然暢達得多。以上說的是借詩論禪。無論是以禪證詩也好,還是借詩論禪也好,二者在境界感化上是相互為用,難以分離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二者妙悟的契合。禪講自性清淨,即心是佛,但又要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解脫的辦法就只有靠頓悟。詩則講“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需要靈感的突發和共鳴。二者都需要悟性,在合適的妙機下,通過碰撞或互補,獲得智慧的火花——般若波羅蜜。這就是妙悟的契合。
詩與禪因這兩方面的原因而結成了不可分離的因緣。唐宋以來的詩人往往出入於儒佛道之間,幾乎沒有不沾上一點禪味的。歷代詩歌里,有禪境或受禪的浸染,帶些禪味的,何啻漫無涯際,簡直是浩如煙海。其中有禪院清虛而明月松濤顯禪境的,有禪師參謁而業緣因果得禪悅的,有白雲蒼狗而人生契闊帶禪味的,有紅塵無著而非色非空具禪風的……不一而足,細加分辨頗不容易,統統歸入禪詩吧則又魚龍混雜,嫌其漫衍。這無疑給編選者帶來了困難。選珠擇玉,何其難乎?說是全靠選家的眼光,應該不是過分。
為解決這一難題,本書確立了這樣的選詩標準:詩中有禪髓心印,禪中有詩境性靈,或以禪語直接入詩,或從禪的意境變化而出,又始終圍繞禪學參悟證道,圓覺融通這箇中心。編選者在這裡為禪詩所規範的範圍和內容,實際上是確立了欣賞禪詩的一種美學標準。這是本書的第一個特點。
禪詩的分類,可以有多種方法。有從類型分的,如見道詩、開悟詩、辭世偈、警世偈……直至禪悅味的艷詩,等等。有從藝術境界分的,如頓悟詩、閒適詩、曠達詩、沉鬱詩、佛性詩、眾生平等境界詩、自由境界詩等等。編選者未採用這些分類辦法,而是以“悟”為中心,安排了一個能完整體現禪意的體例。所謂“悟”,在出世者叫作“參悟大道”,在入世者則叫作“體味性靈”。它大體包括禪道、禪悅、禪法、禪警和禪頌等五個方面的內容。
講禪道的,包括傳法嗣宗的禪宗燈錄詩和明心見性的禪師語錄詩。其中有禪師高僧的傳法偈、示眾偈、上堂偈、自述偈、見性偈、辭世偈等等各種偈語,也有禪師個人在各種境遇下的悟道詩。這些詩里,有的強調禪宗傳承的法傳和佛性的不同淵源,如《七佛偈》。有的強調在某種境況里對道的所悟或對色相空無的理解,如香嚴智閒禪師的《擊竹偈》,寫擊竹聞聲而開悟,靈雲志勤禪師的《見桃花》,因桃見色而變知見,均是禪詩中的名篇,可以領悟詩中某種性靈。有些禪詩以明心見性相標榜,實際上可看作是自述心志的高潔和情懷的清雅,如趙州老和尚的《蓮花頌》:“淤泥深淺人不識,出水方知是白蓮。”又如五台智通的“舉手攀南斗,回首倚北辰。出頭天外看,誰是我般人”,雖然其禪髓是主張宇宙即吾心的唯心精神,但確也表現了詩人昂首天外,探索奧秘,捨我其誰的英雄氣概和浪漫主義情懷。本書編選者還對部分禪師的艷詩,從禪意角度做了新的闡釋,讓人聯想起屈原一類忠臣以香草美人自況和高僧大德以明艷沉吟而出入空慧自度,二者原本相通,給人以啟迪。
次列講禪悅的,主要從歷代學士文人和近現代居士詩中選出。唐宋以來,詩人與禪師、士大夫與高僧大德因交誼往還而更唱迭和、互相影響的,因禪院氛圍和禪境氤氳而生禪悅性情的,例子不勝枚舉。最著名者,如學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蘇軾多以禪入詩,禪僧王梵志、寒山、拾得、貫休、齊己、可止多引詩入禪。像“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樣的詩句,連不懂禪的人也可生出“主空心,除慧心”的禪悅來。至於宋人楊億“西崑體”更是因同宋初九僧劍南希晝、青城惟鳳和峨眉懷古等人直相唱和而形成西崑詩風。可以說,凡詩人就無一不沾上點禪味,這句話不能算是誇張。
再次列講禪法的,以五宗宣講宗綱法旨的詩偈為主,可以看出禪宗一花開五葉,雖宗綱紛呈而終萬慮歸一的來龍去脈。“宗派”一詞源於佛教,宗派林立,教理律戒向來分歧很大,這是佛教的特點,就是禪宗內部也有南北禪的爭鬥,也有五宗七派的論爭。但宗爭派鳴的結果促進了學術爭鳴和藝術的繁榮,各宗歸禪的結果導致禪淨一致(禪宗與淨土宗融會),這也是禪法證道上不爭的事實。在這一爭鳴的過程中,禪法的理念、邏輯和意境因之而對詩歌理論有深深的影響。從唐人王昌齡、司空圖的意境說到宋人嚴滄浪的妙悟說,再到清人袁枚的性靈說,無一不取資於禪法,甚至於禪的語言、辭彙以及思維方式。本書對五宗宣講宗綱的詩直用禪法加以闡釋,能讓人對詩法的本源有直覺的領悟,有助於對詩學的探討和研究。
第四列講禪警的,多是禪師們以禪語警策為詩。這是多種詩體中人們注意甚少的一個門類。編選者重視《頌古聯珠》這一禪學百科詩匯,從中精選公案禪警詩偈與詩作,確是別具匠心。其中,野狐禪、三師玩月、百丈卷席、呵佛罵祖、古澗寒潭、雲在青天水在瓶等禪警,不乏名句。
最後列講禪頌的,雖然頌的是佛、菩薩和禪師大德們,但表現了至道無難,乘有小大,唯正法眼為尚的詩禪精神,值得研習傳統詩學者重視。
總起來看,本書體例安排別有一番功夫,具有禪詩邏輯發展和歷史發展過程的一致性。這是本書的第二個特點。
馬克思說過:“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離。”自然科學主要以人的肉體生活為對象;學術和藝術主要以人的精神生活為對象,通過思維和想像賦予自然以文化意義,並依賴文化闡釋與自然界相聯繫。禪學是研究人的精神生活,特別是精神生活對自然的文化闡釋的一種學問。它探討人的思維、理性、智慧、淨慮、心理諸方面的本性、活動方式以及發展途徑,尤其致力於超常規思維方式、心理活動和生命現象的探討,研究宇宙、人生、生死等類的來與去的大問題,實質是追求對自然的文化闡釋的解答方式。例如“非相非非相,無明無無明”,實際是對自然界諸法事理及其實相的一種文化闡釋。“慧心近空心,非關髑髏孔。對面說不識,饒你母姓董。”王梵志這首詩表達了慧心與空心的辯證關係,正覺圓融,用意深沉,正是截取精神生活的斷面而對自然所做的一種文化闡釋。本書編選者對於詩的評析,立足於精神對於自然的文化意義,於禪宗融合法相,綜覆名實,兼采儒道,皈依於唯識,將人的意識活動作為藝術對象加以探討和評析,這是有積極意義的,也可說是本書的第三個特點。
儘管這種評析較多地採用了佛家禪宗的教義術語,但仍可看出編選者依循於辯證法,圓融人生,通達心物,試圖認識人的精神生活本質的苦心孤詣。馬克思說:“從理論方面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或者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或者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無機自然界。”“實際上,人的萬能正是表現在他把整個自然界變成了人的無機的身體。”禪宗和禪學正具有這樣的特性。禪學把整個自然界看作人的意識的一部分,人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當禪宗說“物我一如,天人合一”的時候,正是把自然界作為純主觀藝術美的意識體驗的對象。對於自然對象,禪學不是看它的客觀實在,而是看它的清華、沖淡、疏野、澄明、無所住的美。對於人,禪學不是看它有機的身體,而是看它不做雕飾的無機體——r“不塗紅粉自風流”的美。這時,自然界不再是意識的客觀對象,而是意識的藝術對象,是意識的一部分,是精神生活的內容。換句話說,也就是主觀世界對於客觀世界實踐精神占有的創造性活動。這種精神占有活動是創造性的,有它自身的特性和規律,有思維潛能自身發展的路徑,有思維活動超常規的質變和量變跳躍的方式,很值得探究。但長期以來,我們對這種精神占有的創造性活動,研究甚為薄弱,對這種精神占有活動,剔除其宗教外殼,探討其合理核心和規律,用力甚少。從一定意義上說,禪學也就是探討人的精神占有的創造性活動的性質、形式和規律之學。這是傳統文化中一筆寶貴的思維遺產,我們發掘得還遠遠不夠。本書雖然只是一個禪詩賞析的選本,但它也為讀者初步提供了一些探討人的精神活動內部隱秘的思想資料,這無疑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認識價值。
馮君學成與余相識十餘年。學成君精敏好學,禪有根底,參學於蜀中禪學大師海燈、本光和離欲法師,又請益於賈老題韜居士,更於蜀中名宿袁翁煥仙老人門下李緒恢、楊光岱諸先生處多獲頤養,近又親近於遍能大和尚。修持禪學,有修有證,妙機妙悟,精進於佛法禪定領域的探索,殫精竭思,勤於著述。於禪史方面,有《巴蜀禪燈錄》《四川省宗教志》,於禪理方面,有《心靈鎖鑰》和《棒喝截流》,於禪修方面,有《四季禪》《生活中的大圓滿法》,均廣受讀者歡迎,有的尚傳槧于海外。今又以《明月藏鷺:千首禪詩品析》新作見示,囑序於余。余昔因俗冗,曾多負學成君大作累請作序的期望。今拜讀新作一過,欣而蔚然。誼之所存,如雲沛雨,故不揣余悟性之執陋,乃勉貢蕪辭,是為序。能否達詁,且看水清藏月,明月藏鷺,各人有各人的悟境了。
譚繼和
1996年10月15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