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案

明文案

黃宗羲編纂,《明文案》保存有明一代政治、經濟、文化、武備等各方面文獻,欲使一代典章制度,俱藉以考見大凡,並上繼《昭明文選》、《唐文粹》、《宋文鑒》、《元文類》諸書,填補歷代總集的空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文案
  • 作者黃宗羲
  • 年代:清代
  • 內容:明一代政治、經濟、文化
編者簡介,人物生平,著作,《明文案》版本,《明文案》編輯過程,分篇,指出明代之文弱點,下篇,批評,評其功力手筆,清代列入禁毀書目,

編者簡介

人物生平

清代黃宗羲編。黃宗羲,字太沖,學者稱其為梨洲先生,浙江餘姚黃竹浦人,明萬曆三十八年(1600)生,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卒,終年八十有五。梨洲父黃尊素是著名的東林黨人,明天啟六年為魏忠賢所誣,慘死獄中,這件事對於黃宗羲思想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宗羲少年時從劉宗周學習理學,十九歲時讀完廿一史,逐漸形成重史重世務的學術理路。由於領頭在反對阮大鋮的揭文中署名,他同阮結下仇怨。甲申事變後,宗羲一度至南京,加入福王的小朝廷,旋即受到再被啟用的阮大鋮的迫害,回到浙東。從順治二年至康熙六年間,他曾在魯王以海部中直接參加抗清活動。後為贍養老母,獲準返鄉。當魯王由健姚(今浙江海寧)移至翁洲(今浙江舟山)時,傳說黃宗羲曾被召為馮京第副手乞師日本,至長崎島,不得結果,被迫返回。
順治七年,曾訪錢謙益,在錢之藏書樓絳雲樓讀書。康熙六年以後,由於復明無望,黃宗羲在家鄉開始了安靜的著述生活。他恢復證人書院的傳統,於康熙七年講學於寧波,目的是糾正明人游談無根的習氣,主張學必以六經為根柢。十五年又講學于海昌。晚年的黃宗羲足跡不出浙江,堅決拒絕朝廷的徵召,過著一個遺民的生活。黃宗羲的政治思想中有接近近代的民主政治思想的地方,如他在《明夷待訪錄》中說過:“吾無天下之責,則吾在君為路人。出而仕於君也,不以天下為事,則君之仆妾也,以天下為事,則君之師友也,”重新論述了“君”與“臣”的關係,其觀點可謂冠絕當時,驚世駭俗。在哲學方面推崇王陽明,然而又重視實踐,不以探索本體為然,對王陽明一流的唯心主義學說進行了匡正。

著作

黃宗羲還傾力於南明史料的收集、辨別、整理和保存,並寫下了《行朝錄》、《弘光紀年》等歷史著作。治史不尚空言,重視修史體例,對人物的評價持謹慎態度,其史學思想對後人治史影響甚巨。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訪錄》、《明儒學案》、《弘光實錄鈔》、《行朝錄》、《海外慟哭記》、《西台慟哭記注》、《歷代甲子考》、《匡廬游錄》、《今水經》等,並於康熙二十七年編成文集《南雷文寶》,晚年卒前手定《南雷文約》。其詩作有《南雷詩歷》,附於《文寶》後。他還選編《明文案》二百一十七卷,後擴充為《明文海》,達四百八十二卷,並編有《明文授讀》六十二卷。

《明文案》版本

關於《明文案》,王重民先生在其大著《中國善本書提要》中說:“考宗羲輯是書始於康熙七年,至十四年七月成書二百一十六卷。後閱徐氏傳是樓所藏名集三百餘家,又增廣為《文海》四百八十二卷。也就是說,《明文海》是以《明文案》為藍本擴充而成,但體例已與後者大為不同。據黃百家《明文授讀發凡》,可以知道《明文案》以作者生卒先後為序列,選文間有注釋和評論,體例與錢謙益《列朝詩集》相仿佛,而與今本《明文海》迥異。《明文案》一書鈔本現在北京圖書館有藏。

《明文案》編輯過程

編《明文案》時,黃宗羲曾取其家藏明人文集五六千本,盡擷其精華而成書,可見其目標之高遠,氣魄之宏大。

分篇

《明文案》成後,宗羲又自為之《序》,分為上下兩篇,是其編選明文的綱要,也是其文學見解和文學史思想較集中的反映和體現。《序》上篇論有明一代之文凡三盛,其人不及於前代而所選之文反過於前代:“有明之文,莫盛於國初,再盛於嘉靖,三盛於崇禎。國初之盛,當大亂之後,士皆無意於功名,埋身讀書,而光芒卒不可掩。嘉靖之盛,二三君子振起於時風眾勢之中,而臣子嘵嘵之口舌,適足以為華陽之赤土。崇禎之盛,王李之珠盤已墜,邾莒不朝,士之通經學古者,耳目無所障蔽,反得以理既往之緒言。此三盛之由也。”

指出明代之文弱點

在詳細地分析了明代之文三次興盛的原因後,黃宗羲又指出明代之文的弱點:“某嘗標其中十人為甲案,然較之唐之柳、宋之歐蘇、金之遺山、元之牧庵、道園,尚有所未逮。蓋以一章一體論之,則有明未嘗無韓柳歐蘇遺山牧庵道園之文。若成就以名一家,則如韓柳歐蘇遺山牧庵道園之家,有明固未嘗有其一人也。”在分析其原因時,《序》文中說:“三百年人士之精神,專注於場屋之業,割其餘以為古文,其不能盡如前代之盛者,無足怪也。”把明文衰落之原因歸為讀書人專注於功名事業,足見其眼光之獨到,《序》文中還提出了黃宗羲的一個文學觀點:“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則天地間街談巷語、邪訐呻吟,無一非文,而游女田夫、波臣戍客,無一非文人也。”明確提出文學作品要寫出作者的真情實感。

下篇

《序》下篇認為有明之文坏於何(景明)、李(夢陽),而王(世貞)、李(攀龍)繼之,幾乎枉盡天下之才。文中首先提出:“有明文章正宗,蓋未嘗一日而亡也。”不過中間有起伏:“自宋方以後,東里春雨繼之,一時廟堂之上皆質有其文。景泰天順稍衰,成宏之際,西涯雄長於北,匏庵震澤,發明於南,從之者多有師承。正德間,餘姚之淳正,南城之精煉,掩絕前作。至嘉靖,而崑山、毘陵晉江者起,講究不遺餘力,大洲浚谷,相與犄角,號為極盛。萬曆以後,又稍衰,然江夏、福清、秣陵、荊、石,未嘗失先民之矩矱也。”對於近代,黃宗羲則說:“崇禎時,崑山之遺澤未泯,婁子柔、唐叔達、錢牧齋、顧仲恭、張元長,皆能拾其墜緒。江右艾乾子、徐巨源,閩中會弗人、李元仲,亦卓犖一方,石齋以理數潤澤其間,計一代之製作,有所至不至。要以學力為淺深,其大旨罔有不同,固無俟於更弦易轍也。”應該說,黃宗羲對於明代文學發展的脈絡把握得很清楚,而其立論也中肯而平實。

批評

對於何景明李夢陽王世貞李攀龍黃宗羲批評不遺餘力:“今之言四子者,目為一途,其實不然。空同是沿襲左史。襲史者,斷續傷氣;襲左者,方板傷格。弇州之襲史,似有分類套括,逢題填寫,大複習氣最寡,惜乎未竟其學,滄溟孤行,則孫樵劉蛻之輿台耳。四子所造不同途,其好為議論則一。姑借大言以弔詭,奈何世之耳目易欺也。”指出了四子為文好議論的毛病,其針對性是很強的。

評其功力手筆

黃宗羲編選《明文案》時,對於選中作家間有數行或數語評其功力手筆,頗有見識,對研究明文學者亦一不可多得的原始文獻。如評羅倫說:“一峰之文,剛毅之氣,形於筆端,芒寒色正”。評程敏政:“篁墩以博洽為文,動有根底,大約與王華川相似,固是一時學者。孫慎行“淇澳以荊川為外祖,述其論文甚悉,而下筆則零星側出,殊不相似。”五?“文亦駁雜。”或褒或貶,均能自成一家之言。

清代列入禁毀書目

清代,《明文案》曾被列入禁毀書目,主要是由於其中有些詞句犯了清統治者的忌諱,正如清朝軍機處大臣上呈皇帝的一份奏摺中說:“查《明文案》系黃宗羲所錄,皆明人各體古文,中間多有乾礙字面,應清銷毀。固然因為中間有“乾礙字面”的地方,但我們認為,將這部書引發讀書人對明朝的故國之思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吧,何況編者亦是令清朝統治者忌恨的黃宗羲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