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打威群島

明打威群島

明打威群島,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以西的明打威群島,是古老民族“花人”居住的地方。明打威群島由70個島嶼組成,其中面積較大的有西比路島、錫波拉島、北巴蓋島和南巴蓋島。這些島上大都無人居住,總共只有3萬居民。封閉隔絕的自然環境,使得人的許多古老習俗得以保留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打威群島
  • 外文名:Mentawai Islands 
  • 面積:6096平方千米
  • 位置印度尼西亞西部
簡介,花人,海灘運動,豚尾葉猴,珊瑚礁,科學家預測,

簡介

明打威群島(Mentawai Islands ),荷蘭語作:Mentawei Eilanden,印度尼西亞西部的火山島群。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以西的明打威群島,是古老民族“花人”居住的地方。明打威群島由70個島嶼組成,其中面積較大的有西比路島、錫波拉島、北巴蓋島和南巴蓋島。這些島上大都無人居住,總共只有3萬居民。位於蘇門答臘西岸外。由西比路、帕吉和錫波拉等70個島嶼組成。面積6096平方千米。人口約3萬。多丘陵,土地肥沃。西岸陡峭,多珊瑚礁。地震頻繁。富熱帶森林。居民風俗習慣和語言與蘇門答臘島不同。善造木船。用弓和毒箭狩獵,採集林產品。產西谷菸草椰子漁業頗盛。
明打威群島
印度尼西亞西蘇門答臘省島群。位於蘇門答臘西岸外印度洋上,由約70個島嶼組成。主要島嶼有西比路(Siberut)、錫波拉(Sipura)、北巴蓋(Pagai Utara)和南巴蓋(Pagai Selatan)。主要城鎮麻拉西貝魯(Muarasiberut)在西比路島東南部。西海岸多岩石而陡峭。海拔低於450米。地震頻繁。多數島上有森林。居民似乎為原始馬來人,多信奉萬物有靈論而不信任基督教傳教活動。在臨時廓清的空地上種植塊莖作物。有養豬、狩獵、採集和漁業。種植椰子,椰乾為主要出口物品。人口14732(1971)。
明打威群島(圖1)明打威群島(圖1)
明打威群島是叢林覆蓋的一串僻靜的島嶼,是衝浪愛好者長久以來心馳神往的地方,位於巴東以西85到135千米處。最大的導遊西比路島(Siberut)居民眾多,而Sipora、PagaiUtara、Selatan Pagai則人煙稀少,人跡罕至。群島上的建築在2005年3月的地震中遭到毀壞,但沒有尼亞斯(Nias)等島受破壞那么嚴重。

花人

花人以文身為美。孩童從8歲起就開始接受文身,文身師以棕櫚汗和木炭等熬制染料,用針在他們皮膚上記得劃出星星、月亮等圖案和精細的線條。像這樣的文身以後還要進行多次,以使他們的身體臻於完美。遇有重大活動時,花人還喜歡將白色百合花和紅色木槿屬植物縛於身上,作為裝飾。
明打威群島(圖2)明打威群島(圖2)
花人除了擅長狩獵和捕魚以外,還在島上種植香蕉、棕櫚和椰子樹等,並靠飼養雞、豬等禽畜,以傳送膳食。這些或許和群島以外的居民沒有多大區別,有趣的是,這裡的人們喜歡吃從西谷椰子樹根中提取的白色粉末。具體方法是,把西谷椰子樹砍倒,將根部的髓質剁碎,然後浸泡在水中,經過濾、晾乾即可保留起來食用。
根據傳統,明打威島上的居民每5戶到10戶組成一個團體。平時,每戶家庭住在自己的房子裡,稱之為“拉雷”,通常建在河邊。遇有重大活動,大家則聚集到稱之為“烏馬沙伯”的大房子裡,這種房子約40米長,木質結構頂部鋪有棕櫚葉。主體是一個供全體居民聚會用的大廳,後面有一間小室,為主管劍禮的司儀的寢室。房間裡供奉房子的守護神——一株已經乾枯了插在竹筒中的花。筒上有一個開口,信徒們從這裡把捐獻的錢財投入筒內。花信奉泛神論,認為自然界萬物都有一個能夠超脫物質本身或人肉峰的神靈,它們時常遊走,與其它的神靈相會。
劍司或曰巫師在花人的社會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些被稱作“格瑞”的人是明打威群島居民的宗教領袖,一旦有人生病,他們就會被請去,當場宰殺一隻小豬,然後通過檢查豬內臟判明患者的病因,並設法將邪惡的神靈驅除。
明打威群島(圖3)明打威群島(圖3)
花人去於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深信不疑,一次又一次抵禦了被“外來文化”同化的危險。明打威群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引起了植物學家、生物學家和人類學者的濃厚興趣。如今,年前來島上觀光的遊客已達數百人。
夜幕低垂,隨著最後一根“巴古弄”(一種裝飾用的竹竿)的豎起,人群中迸發出一陣歡呼聲。殺豬祭祀之後,兩位新任格瑞即位,並再次接受文身,整個儀式進行得感想而又莊重。然而,與過去不同的是,對兩們新任格瑞而言,這可是他們在完成一定學業之後,每人向政府繳納5萬盧比換來的。旁觀者當中,也加入了專為獵奇而來的觀光客。

海灘運動

衝浪:在印度洋蘇門答臘島西南海岸附近的明打威群島,這裡是專業衝浪者的聖地。由於海岸線綿延350千米,因此玩轉明打威群島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租一條船,行進在印度洋上,尋找好的海浪。明打威群島周圍海浪掩蓋下的珊瑚礁非常鋒利,這要求衝浪者具備一定的衝浪技巧。因此,初學者應當前往巴厘島南面的Kuta海灘,那裡有柔軟的著陸沙灘。
明打威群島(圖4)明打威群島(圖4)

豚尾葉猴

豚尾葉猴 simakobu,亦稱豬尾葉猴(pig-tailed langur)或巴蓋島葉猴(Pagai Island langur)。
明打威群島(圖5)明打威群島(圖5)
食葉的猴子,僅見於蘇門答臘島西部的明打威群島(Mentawai Islands)。體長平均約0.5米,是葉猴中唯一一種尾長較身體(15厘米)短得多的種。雌性平均體重7千克,雄性略重。除似豬尾的尾巴外,還有一突出特徵是朝天鼻。大多數豚尾葉猴為黑色,但有部分(1/4或1/3)為乳白色。
與大多數葉猴相比,豚尾葉猴較多地棲。有些地區以雌雄配對生活;其他地區則為群居,由一隻雄性和幾隻雌性組成。明打威群島的原住民常獵食它們,島上森林也日益砍伐殆盡。豚尾葉猴同其他葉猴和長鼻猴有親緣關係;均屬於舊大陸猴科(即猴科〔Cercopithecidae〕)靈長類。

珊瑚礁

印度尼西亞明打威群島(在蘇門答臘島以西)附近綿延數百公里的珊瑚礁,珊瑚不僅僅是美麗的自然風景,它也是明打威群島財富的來源。每年都有大量的遊客來到明打威群島,戴上潛水面具潛入海底,欣賞美麗的珊瑚。珊瑚礁這個海洋生態系統還養育了多種可供食用的魚類。珊瑚有時被稱做“海石花”,但是它既不是石頭也不是開花植物。一叢珊瑚是由許多珊瑚蟲聚集一起形成的(有時候,人們把那些作為裝飾品的珊瑚蟲的骨骼也叫做珊瑚)。作為腔腸動物的珊瑚蟲種類多達數千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的海洋中。珊瑚蟲死後留下石灰質的骨骼,一代代的骨骼堆積起來,構成了珊瑚礁這個海底生態系統堅硬的基礎部分。 在陰暗冰冷的海底世界,珊瑚礁無疑更像一片仙境:五顏六色的海洋動物游弋在奇形怪狀的珊瑚叢中,形成海洋中最複雜的生態系統之一。
明打威群島(圖6)明打威群島(圖6)
“珊瑚礁非常重要,原因有很多。”東英吉利大學的加德納介紹說,“主要原因是:儘管它們只占海地面積的0.01%,它們養育了超過4000種魚類。它們為沿海的居民提供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蛋白質來源。它們為抵禦風暴的破壞提供了天然的屏障——避免的損失總計可達數十億美元。當地可以從旅遊業中獲利——人們來珊瑚礁以及附近依賴於珊瑚礁的環境遊玩。”因此,珊瑚礁也被稱為海底的“熱帶雨林”。

科學家預測

2009年12月,研究全球最危險地震帶的科學家們稱,印尼明打威群島早就有爆發大規模海底地震的危險,地震還可能引發另一場強烈海嘯。
明打威群島(圖7)明打威群島(圖7)
據路透社21日報導,與2004年印度洋海嘯不同,明打威群島地震可能引發的海嘯規模較小,但因會波及蘇門答臘省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區,因此可能導致非常慘烈的後果。
總部在新加坡的“地球觀測站”組織(EarthObservatory)總監凱利(KerrySieh)告訴路透:“海嘯的規模可能不那么大,但問題是那裡的人口數是亞齊的3倍。”
他預計,位於巽他大型逆沖區(Sundamegathrust)一帶的西比路島將出現8.6級地震,但無法確定地震發生的確切時間。巽他大型逆沖區是印度-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接合的部位,也是世界最活躍的斷層地帶之一。
凱利說:“我們認為(大地震)最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出現。短到30秒,長到30年,都有可能。”他從700年來的地質記錄中發現,沿巽他大型逆沖區一帶每200年就會發生一次地震。
三個主要的地震周期分別發生在14世紀、17世紀、以及1797-1833年間。
巽他大型逆沖區北至緬甸,南達蘇門答臘、爪哇和帝汶島。它由三片區域組成,北部由緬甸到亞齊長達1600千米的區域在2004年崩裂,引發印度洋大海嘯。
墨爾本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桑迪佛德(MikeSandiford)告訴路透:“2004年的海嘯改變了那片斷層的(大地震)周期。”
2005年3月時,逆沖區的中部區域——尼亞斯(Nias)島附近出現另一場大地震。2007年,第三片區域——明打威群島的南部,而非北部出現8.4級和7.8級的地震。
凱利說:“還有300千米的區域完好無損,自從1797年以來就沒有斷裂。”
2009年9月30日的巴東地震儘管規模較大,但未能緩解明打威群島底部的張力。桑迪佛德說:“(巴東地震)可能給這個很長時間沒有崩裂的區域增加了張力,可能讓斷裂更早地發生。”
凱利對下一場大地震作出了兩種預測。一種是明打威群島北部發生8.6級地震。另一種可能性是在2004年導致印尼海嘯的地震發生地再出現另一場地震。
他說:“我們在考慮,2004年地震帶的南部在未來幾十年里是否會出現另一場大地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