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書院(廣州市荔灣區)

明心書院(廣州市荔灣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荔灣區委東面,芳村明心路5號。原占地15畝, 後擴至30多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明心書院
  • 地理位置荔灣區委東面
  • 占地面積:30多畝
  • 建造時間:1912年
  • 創辦時間:1882年
明心書院簡介,明心書院歷史沿革,明心書院風貌,明心書院建築特點,

明心書院簡介

其範圍東起明心路,南近芳村大道,西連陸居路,北至二沙地。該書院是1882年由美國基督教會女傳教士馬西所創辦。先是借用鶴洞真光女子中學的地方試辦盲人教養所,1884年在明心裡(即今明心路)興建“正心書院”,後改為“明心書院”。主要是收錄社會失明兒童入院,教以文化和實習手工藝,幫助殘疾人員走向社會生活。建國後,由市民政局接管, 改稱“盲人教養所”。1978年將書院以西改為東升緊固件廠;書院以東改為廣州市塑膠軟包裝廠。 明心書院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心書院歷史沿革

明心書院始建於1912年,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到1889年。那一年,廣州博濟醫院美籍華人醫師馮西,在醫院內收養了盲幼女四人,並把她們送入醫院附設的女塾讀書。三年後,由於盲女人數越來越多,馮西就在仁濟街租賃房舍設立盲人女塾,收錄社會失明女孩入學。當時女塾聘請了巴陵會盲嬰院的賴瑪女士任教員,教授盲女們盲文音樂編織等。據史料記載,當年女塾校址曾遭火災,加上學校規模亟需擴大,所以,1912年,馮西在芳村明心裡(現在的明心路一帶)征地建築校舍,將女塾改名為明心書院,這便有了廣州第一所盲人學校。
明心書院最鼎盛時期是在上世紀30年代,那時書院有盲童100多人。那個年代,盲人的生活是十分艱辛的,所以,明心書院的盲童們一般都一邊上學,一邊學藝。他們學習盲文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識,還學習音樂等課程。此外,他們還努力掌握一些謀生的技能,如打毛衣、編竹簍、竹筐等。據一些老人說,明心書院的盲童們學藝都十分刻苦,一開始學編竹筐等農具時經常把手劃出血來,更“神奇”的是盲童們打起毛衣來比普通人還快得多!這樣半工半讀,盲童們既學到了一門或幾門謀生的技能,也能拿著自己的“作品”賣了賺點小錢支付在學校的生活費用。明心書院就是這樣自給自足地努力前行的。
明心書院明心書院
抗戰時期廣州淪陷後,明心書院由教會辦學。抗戰勝利後,書院增加了國中班,直到解放前停辦。解放後,明心書院由政府接管,改稱“盲人教養所”,作為收容殘疾人和盲人的中心。文革時,明心書院還做過工廠廠房,一直沒有進行適當的保護。所幸的是,明心書院七八年前成為民辦學校桃李國小的校址,校方籌資18萬元對明心書院現存的這座校舍進行排危修葺

明心書院風貌

在芳村區的白鵝潭酒吧街附近,有一條路名字叫“明心”,清雅好聽。這裡一道鐵門半閉著,門邊的木牌上寫著:桃李國小。原來,這裡現在已是民辦國小桃李國小的校址。推門而入,往左走幾十米,一座體現民國時期西方建築特色的樓房現於眼前:清水紅磚牆、木樓板木屋架、首層拱券廊、樓頂女兒牆,還有精美的西式圖案灰塑,這一切在百年的風雨洗禮過後竟風韻未減。這就是廣州第一所盲人學校———明心書院的舊址。

明心書院建築特點

無障礙通道是國際通行的助殘項目,國內大中城市是近幾年來才開始將此提到城市建設日程上來。不過,廣州在9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無障礙設計理念。位於芳村區明心路建於1912年的廣州第一所盲人學校“明心書院”的主教學樓為了方便盲人行走,就全部採取無門檻設計。這棟彌足珍貴的文物很長時間一直深藏閨中沒人知,2001年底還差點作為D級危房被“整棟拆除”,不過其後經文化部門及社會各界的積極奔走,終於完成排危搶修,並按原貌進行恢復。廣州首所盲校位於芳村區隧道口附近的明心路,該路也是因“明心書院”而得名。這所盲校主要現存一棟主教學樓,屬磚木混合結構,共三層,外形總體為西方哥德式建築風格。由於年代久遠,並且輾轉多次轉變用途,已很難找到當年盲校的痕跡。不過在這所古老建築里行走,很快就發現整個建築里的21間房間竟沒有一個門檻,而在傳統的中國建築中門檻是必不可少的;其次,二、三樓全部是當年保留下來的木質樓板,每個房間的所有樓板都橫向指著一個方向———房門,而且兩塊樓板間都凹凸不平,很像今日大街所見的無障礙通道。
無障礙通道無障礙通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