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平閩廣之戰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在明統一戰爭中,明軍在北伐滅元的同時,對元朝南方勢力進行的作戰。

基本介紹

  • 名稱:明平閩廣之戰
  • 時間: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
  • 參戰方紅巾軍為主的農民起義對元朝南方勢力
  • 主要指揮官朱元璋
簡介,戰爭背景,戰爭經過,點評,

簡介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在明統一戰爭中,明軍在北伐滅元的同時,對元朝南方勢力(福建、廣西和廣東)進行的作戰。

戰爭背景

元末,爆發了紅巾軍為主的農民起義。義軍首領朱元璋在江北紅巾軍掩護下,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相繼攻
大明疆域圖
大明疆域圖大明疆域圖
滅江南漢帝陳友諒、吳王張士誠政權後,統一江南後。朱元璋審時度勢,決定北定中原、南略沿海並舉,以奪取全國統治權。

戰爭經過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閩廣的作戰方針就是在這一背景下作出的:具體方略是出兵3路,分進合擊,圍而殲之。即東路由江西取福建,繼而由海路趨廣東;西路由湖廣取廣西;中路由韶州(今廣東韶關)直搗德慶,最後3路會師廣州。戰爭的進行雖有不意之變,但基本上是按這一決策實施的。明太祖朱元璋消滅張士誠以後,隨即遣將分水陸兩路進取福建。時福建八郡為元福建行省平章陳友定所盤踞,陳友定對元朝極為恭順,每年輸粟數十萬石。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書平章胡廷瑞(即胡美,又名胡廷美)為征南將軍,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輝為副將軍,率安吉、寧國、南昌、袁、贛、滁、和、無為等處衛軍自江西由陸路取福建,戴德隨征。命湖廣行省平章楊璟、左丞周德興、張彬率武昌、荊州、益陽、常德、潭、岳、衡、澧等處衛軍取廣西,是為西路。胡廷瑞原為陳友定丞相,對陳軍之虛實、地理之險易極為熟悉。十二月十六日,朱元璋又命征南將軍湯和、副將軍廖永忠率水師自明州(今浙江寧波)由水路直取福州,形成對福建水陸兩路夾擊之勢。陸路於十一月三十日渡杉關,克光澤。陳友定聞訊,命其同僉賴正孫、副樞謝英輔、院判鄧益率兵2萬人守福州,自率精銳守延平(今福建南平),相為犄角。十二月二十八日,明軍水路攻克福州,遂在戰略上占據了主動地位。繼而攻克延平。俘虜了襯友定。在水路軍由東向西挺進時,陸路胡廷瑞、何文輝部由西向東連克邵武、建陽、建寧(今福建建甌)。然後兩路大軍同時揮師東南,為挺進廣東做了準備。湯和部於洪武元年二月初一日攻克漳州,胡廷瑞部於初二日奪取汀州(今福建長汀)、寧化。福建平定。此戰勝利,使兩廣地區陷入明軍3路大軍的包圍圈中。
洪武元年二月初二日,命平章廖永忠為征南將軍,參政朱亮祖為副將軍,率平閩之師由海道取廣東。二十一日,命贛州衛指揮使陸仲亨和胡通配合廖永忠等征廣東,由韶州直搗德慶,是為中路。三月十二日,東路軍自福州趨廣東,由潮州登入,攻克東莞,進逼廣州,元江西分省右丞何真及元將盧左丞、張元帥各率所部投降,遂占據其城。中路軍連下英德、清遠、連江、連州、肇慶及德慶諸州縣,與東路軍會師於廣州,廣東得以於定。三路明軍中,唯西路遭到元軍的頑強抵抗。洪武元年正月初五,楊璟所部進抵永州(今湖南零陵),久圍不下,延至四月,始攻克永州。繼而轉攻靖江(今廣西桂林)。同時,東路軍平定廣東後,繼續西進,形成東西兩路夾擊廣西之勢。先後攻克梧州、藤州、貴州、雷州、靖江等地,七月二十日攻克象州,廣西至此平定。

點評

此戰勝利,使閩廣廣大地區歸入明朝的掌握之中,形成遼闊的南方腹地,在戰略上取得了極大的主動,有力地支持了北方戰場。究其勝利的原因,與朱元璋對形勢的正確分析是分不開的。在消滅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以後,明軍進攻的主要目標是北方的元廷,理應全軍併力北伐,但是由於當時閩廣的元軍,在明軍的凌厲攻勢下,已成驚弓之鳥,只要用很小的兵力,即可“傳檄而下”。朱元璋料敵如神,命將南征,收復閩廣,又進一步孤立了元廷,可謂事半功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