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然木根流雲槎

明天然木根流雲槎

明天然木根流雲槎是明代的一件木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天然木根流雲槎
  • 類別:木器
  • 年代:明代
  • 館藏地點:北京故宮博物院
  • 規格:通高86.5cm,橫257cm,進深320cm
歷史文化,形態特徵,收藏始末,

歷史文化

明天然木根流雲槎是一件精貴的木雕藝術品,是人們根據古代乘槎上天拜見牛郎織女的故事用天然樹根製作出來的。此槎由一塊天然生成的榆樹根稍加修整而成為一坐具,右側捲起處有陰刻填綠篆書“流雲”二字,下署趙宦光款,並有 “凡夫”白文印。槎面及邊緣刻有明代董其昌、陳繼儒,清代阮元、半畝園主人以及現代衡永題記五則。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阮元回故鄉揚州時,居住地阮家大院因失火被燒,暫無地可居。而清朝大鹽商江春的豪門大宅康山草堂已經敗落充公。康山雖比不上先前的繁華,但裡面的古宅依舊存在,由於阮元和江春有親戚關係(阮元的祖母是江春的堂姊妹),阮元就向公家買下了康山草堂。
阮元成了康山草堂的新主人後,有一次在老宅處意外發現了這座“流雲槎”,趕緊讓僕人洗乾淨。“流雲槎”因為長期無人照料,被棄角落,已布滿灰塵,並有了蟲眼。阮元於是請人修補,並妥善小心保存。正因為阮元,“流雲槎”才得以“重見天日”。
阮元成了“流雲槎”的第三任主人後,一日,他的好友、時任江南河道總督的麟慶(即半畝園主人)前來拜訪時,對此寶物頗為歡喜,阮元就順手將“流雲槎”贈送給他。就這樣,流雲槎又轉到了第四位主人手中。喜獲至寶的麟慶把“流雲槎”運回北京,並添配楠木雲紋木座,陳設於紫禁城外東北角自家花園“半畝園”中,並將其收入自己編著的《鴻雪姻緣圖記》一書。
解放後,麟慶後人王衡永先生將“流雲槎”修整復原,於1958年捐贈給北京故宮博物院。

形態特徵


明天然木根流雲槎
著名文化學者韋明鏵評價,有著500年歷史的“流雲槎”自身的文化價值相當高,它見證了明清時期揚州的繁華與衰頹。令人驚嘆的是,太多的文化名人因為康山草堂,因為江春,因為阮元跟“流雲槎”發生了文化關係。
著名文化學者王章濤認為,流雲槎”應是“無價之寶”,陳列它的地方也是十分顯赫,除了“康山草堂”,作為皇親貴胄的第四任主人麟慶的“半畝園”在歷史上也相當有名。天然木“流雲槎”5次易主涉及到一位明代狀元,一位清代進士,一位鹽商商總,一位河道總督,而且有記載的乾隆皇帝到康山草堂也數次把玩過。現在,明、清兩朝24位皇帝生活過的故宮成了它最後的“棲息地”,無疑是它顯赫身世的最好歸宿。

收藏始末

此物原為明代正德時揚州新城康海(康對山)故物,曾陳於康山草堂。康海是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狀元,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康海因宦官劉瑾被誅一事受牽連被免職,自此家道中落。據野史記載,康海罷官後,築室於此,流連詩書,招集女樂,自彈琵琶,宴飲賓客,優哉游哉。從此,這個小小的土丘就被稱作“康山”。而“流雲槎”一直陳設於其康山草堂中,在康海手中,“流雲槎”有了最初記載。
清代乾隆初年,時任揚州鹽商商總的江春(江鶴亭)從落敗的康海後人處購得宅第,並用黃金千兩買下了“流雲槎”。這位人稱“以布衣結交天子”、有儒風、懂經商、善交際,在兩淮鹽商中享有很高威信的鹽商世家弟子,就成了這件罕見樹根藝術品的第二任主人。
當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兩次去了揚州。大家可能不知道,這兩次下揚州他都親臨江春府第——康山草堂欣賞天然木“流雲槎”,有御書為證“奇花二月之中,遇古木千年以上,論楹帖以賜”。 然而世事難料,隨著江春的敗落,“流雲槎”再次輾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