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唐寅仿唐人人物圖

明唐寅仿唐人人物圖

《仿唐人仕女圖》人物畫由明朝畫家唐寅創作,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仿唐人仕女圖》
  • 作者唐寅
  • 年代:明代
  • 文物原屬
  • 文物現狀台北故宮博物院
  • 尺幅:149.3cm×65.9cm
作品簡介,作品內容,創作背景,作品簡介,

作品簡介

唐寅《仿唐人仕女圖》,紙本設色,縱149.3厘米,橫65.9厘米,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品內容

《仿唐人仕女圖》,幅上有唐寅自題:“善和坊里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花月揚州金滿市,佳人價反屬窮酸。”此題畫詩與另一幅唐寅的人物畫《李端端圖》的題詩如出一轍,只略改幾字。從兩圖的內容與構圖上看,應屬於姊妹篇。其內容都是取自李端端與崔涯這段幾經流傳的風流韻事。

創作背景

李端端與崔涯同為唐代人,一個是揚州名妓,一個是淮揚名詩人。他倆之間有過交往、摩擦,從論辯、譏誚到相識互重,關係也從疏遠到親密,並產生了愛意。崔涯曾題一絕:“覓得黃騮被繡鞍,善和坊里取端端。揚州近來渾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於是有人戲言:“李家娘子,才出墨池,便登雪嶺。何期一日,黑白不均?”李端端膚色稍黑,然美艷過人,世稱“黑妓”,今日竟成了流光溢彩的白牡丹。
唐寅即根據此意將畫面設定為李端端與崔涯當面論辯的場景,突出表現李氏的智慧和膽略。畫上居中坐著、留八字須的當是崔涯。其倚坐姿勢和面部神情顯示出瀟灑、儒雅的氣度。在其右前的就是來客李端端。她手持一朵白牡丹,姿態文雅,落落大方,表情沉穩自若,又略露出迫切期盼的神態。她正以“白牡丹”自比,據理辯論。崔涯則靜氣安坐,凝神諦聽,內心折服之情流溢於眉宇間。
唐寅從崔詩中的“取端端”衍化出“黑妓”落籍的寓意,寄託著這位“風流才子”畫家對歷史名妓的憐惜之情。

作品簡介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吳縣(江蘇蘇州)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聰明伶俐。20歲時家中連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繼去世,家境衰敗,在好友祝允明的規勸下收心讀書,29歲參加應天府公試,得中第一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為吏。此後遂絕意進取,以賣畫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應寧王朱宸濠之請赴南昌半年,後察覺寧王有圖謀不軌,遂佯狂得以脫身而歸。晚年生活困頓,54歲即病卒。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 其繪畫擅長山水、人物、花鳥各科。畫法早年受沈周、文徵明影響,多“吳派”痕跡,30餘歲時拜周臣為師,主宗南宗“院體”一路,後泛學宋元諸家,自成一體。山水畫有粗、細兩種風格:粗筆一路源自周臣,仿學南宋“院體”,然於剛勁雄健中別具清俊秀逸之韻;細筆畫屬其本色,更多文人畫筆意,景色簡約清朗,用筆纖細有力,皴法靈活多變,墨色淋漓多變,風格奇峭而又秀潤。人物畫造詣也很深,兼善工筆重彩、工筆淡彩、白描、水墨寫意諸法,形神俱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